姜文、董卿:“优秀的自卑者”,不被父母认可的黑洞要如何填补?

文|雪梨

上周末,给女儿辅导作业,因为我想训练她提高效率,就总用她的一个好朋友写得有多快、多好来激励她,结果作业写到一半时,她突然开门出来一边流着眼泪,一边递给我一封信:

“爸爸、妈妈,再见,我去北京了。你去跟你最喜欢的女儿过吧!妈妈,她就是xx。”

当时,看到这封信,还有哭得很伤心的女儿,我一边拥抱安抚她,一边心里是又震惊、又难过、又懊悔。

姜文、董卿:“优秀的自卑者”,不被父母认可的黑洞要如何填补?

没想到,我无意中总拿她跟别的孩子比较,让她变得敏感而又自卑。一个8岁的孩子,居然动了“离家出走”的念头, 说明我真的伤害到她了,也说明我的教育方式真的错了。

原来,得不到父母认可的孩子,会有这么严重的自卑感,会觉得爸爸妈妈不爱她了。

这种自卑感,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抚慰和化解,将可能造成孩子内心一辈子的痛,就像一个无法弥补的黑洞,无论TA长大后多么优秀,甚至功成名就。

“优秀者的自卑”,源于儿时得不到父母认可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优秀的自卑者”,在别人看来无疑是优秀且成功的,可是内心深处却隐藏着一种自卑,经常自我否定。

比如,著名导演、影帝姜文,在外人看来,功成名就、家庭幸福、人生赢家,优秀得让人羡慕。姜文也一向给人霸气十足的硬汉形象,然而,这样一个风光无限的人,内心却始终住着一个自卑的“小男孩”。

一次节目上,姜文说出了藏在他心里多年的一个秘密:处不好与母亲的关系,是他人生最大的失败。

“我跟我妈的关系怎么都处不好,我一直想处好。”说到和妈妈的关系,50多岁人到中年的姜文仍是一脸惆怅和迷茫。

姜文、董卿:“优秀的自卑者”,不被父母认可的黑洞要如何填补?

在采访中,姜文说有两件事让他至今无法释怀。

一件是他拿着中戏的录取通知书,兴冲冲地回到家给妈妈看,觉得妈妈一定会为自己高兴。结果妈妈接过通知书看了一眼啪地扔在了一边,“你那一盆衣服没洗呢,你别跟我聊这个。”姜文就像个霜打的茄子一样去洗衣服了。

第二件,是他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赚钱,给父母买房,姜文也给母亲买了房,但他妈妈却不愿意去住。儿子这么有出息,这要换成是一般人的父母,肯定是骄傲得不得了,可姜文妈妈却从来没为儿子做的事情高兴过。

这造成了姜文从小内心有着严重的自卑情结,他极力讨好母亲,希望得到她的认可。然而,直到母亲去世,两人依然没有和解。他想要的那句肯定,这辈子都得不到了。这种遗憾,可能成为他一辈子的桎梏。

姜文、董卿:“优秀的自卑者”,不被父母认可的黑洞要如何填补?

哪怕事业上取得再大的成就,姜文都说自己是个极不自信的人,甚至不知道如何融入人群中。童年根植在他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就像一个永远无法填补的黑洞。

"他是我见过的导演中最为羞涩的一个。这种羞涩深藏于霸道中,会让察觉到的人动容。"

不知道,姜文内心那个自卑的“小男孩”,还有没有机会长大,与自己和解。

姜文、董卿:“优秀的自卑者”,不被父母认可的黑洞要如何填补?

童年的记忆,仿佛被永远刻在自己的人生里。

主持人董卿,也是一个“优秀的自卑者”。因为父亲从小对她严厉、苛刻的教育,不仅不让照镜子、买衣服,压制她作为一个小女孩爱美爱打扮的天性, 甚至让她去宾馆打工当清洁工。父亲有一句管教她的名言:“‘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有时间照镜子还不如多看书。”

年少时期的遭遇,让董卿一直有自卑的情绪,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董卿觉得只有自己要比别人做的好很多很多,心里才会觉得踏实,“我没有安全感,没有自信,所以做很多事情只能用命去博,把事情做好”。

姜文、董卿:“优秀的自卑者”,不被父母认可的黑洞要如何填补?

即便如今已经成为央视著名主持人,被称为“国民女神”,董卿仍会时不时产生自卑情绪,仿佛童年那个怯懦的孩子从未离开过自己。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原生家庭对孩子的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造成自卑的几种错误教育方式

知乎上有个问题:"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是一种什么感受?"

有个高赞回答:大概就是,这辈子都不会自信了吧。

在心理学上,因为每个孩子潜意识里都是爱父母的,把父母当做不可逾越的神。出于这种爱和信任,他们会把父母的评价,当做自己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

不被父母认可的孩子,往往自卑而敏感,容易自我怀疑,一辈子都难逃自卑的阴影。

而造成的孩子自卑的错误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典型的中国打击式教育

中国传统的上一代父母,很多时候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且会故意正话反说。比如为了不让孩子骄傲,会故意说些贬低的话来刺激孩子,并美其名曰有压力才有动力。而且,抱着这种传统“打击式教育”观念的父母,还很普遍。

比如宋丹丹对儿子巴图的“打击式教育”就曾引起大量网友关注。看到别人的孩子为大家做早餐,宋丹丹说:“我生了一个废物,啥都不会干,你看看人家。” 当巴图为她手忙脚乱生火煮鸡蛋时,她一边奚落儿子笨手笨脚,一边埋怨儿子扬起的烟灰弄脏了自己的脸。

姜文、董卿:“优秀的自卑者”,不被父母认可的黑洞要如何填补?

就连功成名就的人,都逃不脱不被父母认可的命运。

搜狗在美国上市时,敲钟的现场,CEO王小川却听到了这样一句话:"才50亿市值而已,你看看人家腾讯和阿里!"

而说这话的人,是他的母亲。

古人说,“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后进”。

宋丹丹和王小川的妈妈,也许就是抱着这种传统教育观念的典型的中国家长。孩子再好,她们也不会表达赞扬和肯定,反而选择忽视甚至打击的方式,以防孩子们一骄傲就忘了继续努力。

然而,忽视和打击却并不一定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一个总得不到肯定孩子,长大后很可能变成对自己不认可的大人,就像姜文一样,敏感而又自卑。

2、 穷养孩子、吃苦教育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只有让孩子吃苦,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来之不易,才会珍惜。

就像董卿的父亲,之所以会用那样近乎残酷的方式教育他的女儿,其实也是跟他自己从小在贫苦的农村家庭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董卿的父亲从小早起要捡了河虾去集市上卖完才能去上学,放学回来所有的农活干完了才可以写作业。就是这样的艰苦条件,就着煤油灯,他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在他看来,人必须要过得苦日子,后边才有好日子过,这成了他的生命哲学。也成为了他教育女儿的方式。

然而,他却没料到,刻意的穷苦锻炼,对女儿天性的残酷压制,反而造就了女儿的自卑心理。至今说起来,董卿都会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姜文、董卿:“优秀的自卑者”,不被父母认可的黑洞要如何填补?

穷养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珍惜,不铺张浪费,并非一定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关键在于给予孩子正确的、适当的引导。

3、 总拿“别人家孩子”来比较

看某某某家的孩子学习那么棒,你看谁谁家的孩子成绩那么好。

我就是这种典型的妈妈,就像开头我女儿写的那封信所说,不管我是有意还是无心的,但结果证明,她受到伤害了、自卑了。

《少年说》里,那个吐槽妈妈的小女孩说:我知道别人很厉害,但是我也很努力,为什么你就看不到呢?

姜文、董卿:“优秀的自卑者”,不被父母认可的黑洞要如何填补?

小女孩声泪俱下的哭诉,不知道有没有让妈妈警醒。

当我们每次提到“别人家孩子”时,其实自己孩子感受到的是被父母一次次的贬低。

长此以往,孩子的积极努力得不到认可,会让本来开朗的孩子变得内向,变得孤僻而自卑。

4、 大人说了算,不尊重孩子

当孩子做不好一件事,有的大人会气急的说,你怎么这么笨?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时,很多大人会一口回绝:你不懂,我是你爸/妈,我说了算。

被否定,想法得不到尊重,甚至连想法都不能有,诸如此类,一件件的事情累积起来,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没自信。

我们总是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不需要什么面子和尊重,但却忽略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

如何超越自卑?

1、 善用“补强法则”,正面激励自信心

美国加州大学哲学博士詹姆斯·多柏林,提出过"补强法则"。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回馈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

当孩子得到父母的认可时,他的自信心就会被激发出来,就会不断地重复令人满意的行为,进而勇于积极地展现自己,成为积极、自信、上进的孩子。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个孩子从小学习能力差,学什么都很慢,理解力也不是很好。每次都被老师留下来补习功课,回家也特别晚。每次考完试,母亲看到成绩都没有骂过那个孩子。只是告诉孩子:“没事儿,下次不要错就好。”

有好几次,孩子很难过地问母亲:“我是不是真的很笨?”

母亲说,“你知道嘛?锅越大,水开得就越慢。他们的锅小,所以很快就开了。但是你的锅大,得慢慢开。你现在可能不如别人,但你以后会比别人做得更好!”

后来,这个「笨笨」的孩子,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

妈妈的激励让她找到自信,是这个孩子成功的关键因素。

2、 大方表达对孩子的“认可”

发展心理学认为,在儿童时期,我们是通过成人的眼睛来看自己的。父母的认可是孩子建立自信的首要源泉。

姜文终其一生,都希望得到母亲的认可,因为这对他真的很重要。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个最原始、最重要的权威,就是父母。

我有个闺蜜,因为从小被爸爸各种不认可,特别不自信,尤其在爸爸面前。以至于长大后,有一次,为了给爸爸买生日礼物,她会纠结半天实在不知道买什么能讨爸爸欢心,后来当她好不容易惴惴不安地把买的一件毛衣递给爸爸时,让她意想不到的是,爸爸没有像以往那样,怪她乱花钱,而是舒心一笑说,“谢谢,我享闺女福了”。

她不知道爸爸为什么会突然开窍,但就是这一句认可,抚慰了她多年的创伤。

姜文、董卿:“优秀的自卑者”,不被父母认可的黑洞要如何填补?

而这句来自父母的认可,无论孩子是童年还是已成年,都是对TA一生的治愈。

3、 改变自己,与过去和解,而非抗衡

成年人的自卑,到底该如何超越?

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

“改变的秘密,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建造新的东西上,而非与过去抗衡。”

而启动这个改变按钮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就像董卿,后来慢慢打开自己,也对父亲释怀了。她理解了父亲对于自己的严格,是源于自己早年贫困的经历。也许,父亲也曾跟她一样受伤过、自卑过,只是,他没有找到超越的方法。

姜文、董卿:“优秀的自卑者”,不被父母认可的黑洞要如何填补?

姜文、董卿:“优秀的自卑者”,不被父母认可的黑洞要如何填补?

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失败和自卑,都归咎到原生家庭。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过去,唯有想尽办法改变自己、改变未来。

哲学家鲁米说:“伤口是光照进你内心的地方,你正在寻找的东西也正在寻找你”。

勇敢正视自己从原生家庭里带来的自卑伤口,不要用惆怅和恨凝结它,用光来温暖它,疗愈它。

愿我们都能超越自我,用爱和温暖填补内心那个自卑的“黑洞”,疗愈而后新生。


作者:雪梨,做过刊物主编,当过世界500强企业PR。擅长成长、育儿文写作,希望从观念到方法,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与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智慧成长。

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