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商朝起就有閱兵,目的有三

今天的話題都會圍繞閱兵,筆者剛好就在北京,有幸能近距離看到。感受可以用幾個詞形容“震撼、威武、雄壯、排山倒海,氣勢如虹”閱兵是國家對武裝力量進行檢閱的儀式。通常在國家重大節日、迎送國賓和軍隊出征、凱旋、大型軍事演習時舉行,以示慶祝、致敬,展現部隊建設成就,並可壯觀瞻,振軍威,鼓士氣。

自打商朝起就有閱兵,目的有三

閱兵並不是新時代的產物,早在公元前,周朝已有閱兵活動。據史籍推測,傳說時代的戰神蚩尤就是華夏先民的狩獵首領,後代利用田獵進行軍事訓練時,都要祭祀蚩尤,這種習俗一直流行到宋代。

閱兵的目的有三,一是誓師,鼓舞士氣,現在很多公司都會有類似文化,二是示威,是向對手亮肌肉的一種表現,三是稱霸。

歷史上有過三次著名的閱兵

第一:盟津誓師

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記載的閱兵式是從周朝開始的,最早的兩次閱兵都在盟津(在今天的河南省 孟津縣)。事實上,盟津這個地名就是因為諸侯在這裡閱兵會盟而得來的。

首次閱兵是周武王率領周軍東進討伐商紂王,八百諸侯相會於盟津,在這裡閱兵會盟。但是隨後周武王認為時機不成熟,閱兵之後撤軍了。

兩年後,周武王和八百諸侯再次在盟津閱兵會盟,兵力足量三十萬。這次閱兵規模空前,閱兵式上,周武王發表了著名的《泰誓》,鄭重宣告:“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於天,毀壞其三正,離逷其王父母弟,乃斷棄其先祖之樂,用變亂正聲,怡說婦人。故今予發維共行天罰。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這是一篇著名的誓師檄文,此次閱兵的目的就是誓師。

閱兵結束後,30萬大軍東進,在隨後的牧野之戰中戰勝商紂王的軍隊,實現了改朝換代。

自打商朝起就有閱兵,目的有三

第二:踐土之盟

春秋中期晉楚爭霸,兩國在城濮交戰,晉國大勝。之後晉國在踐土搭建周王行宮,召集諸侯前來會盟,周王也派遣了全權代表參加。

這次閱兵式完全以晉國軍隊為主,共有8家諸侯參加。從人數和參加的諸侯數量來說,相比於盟津誓師的規模小了很多。不過,這是勝利後的閱兵,氣氛上更加輕鬆。

閱兵儀式上,晉國進行了獻俘禮,將戰勝楚軍所獲取的戰車和俘虜進獻給了周王。周王特使則代表周王賜給晉文公車馬弓箭等,同時任命他為霸主。“王謂叔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

這次的會盟閱兵,是晉國稱霸的正式宣言。因為有晉國的獻俘和王室的任命,因此顯得含金量十足。儘管春秋號稱五霸,但是這樣高規格的會盟僅此一次。

第三:黃池耀武

春秋末期,實力最強的兩個國家吳國和晉國爭奪霸主地位,於是召集了一些諸侯小國來到黃池會盟,同時請了周王室來作裁判。

就在晉國和吳國之間明爭暗鬥爭執不下的時候,越國人偷襲吳國並且包圍了吳國首都。吳國軍隊急於回國救援,可是又怕被晉國在背後追襲,於是決定隱瞞消息,並且迅速取得霸主稱號。

於是,吳王夫差親自佈置,吳國3萬人的精銳部隊就在晉軍大營前列陣,請晉國國君閱兵。按照記載,當時的場景是這樣的:“(中軍)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王親秉鉞,載白旗以中陣而立。左軍亦如之,皆赤裳,赤旂、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三軍皆譁扣以振旅,其聲動天地。”

中軍全是白色,右軍全是黑色,左軍全是紅色,這就叫做“如火如荼”,這個成語就從這裡來。聲勢浩大的吳軍列陣令整個晉軍嚇壞了,晉國國君根本不敢出來閱兵。於是,晉國國君派使者去見吳王夫差,自稱不敢出來閱兵,看到吳軍如此威猛,甘心認慫服輸。

於是,會盟進行,吳國成為霸主。兩年後,周武王和八百諸侯再次在盟津閱兵會盟,兵力足量三十萬。這次閱兵規模空前,閱兵式上,周武王發表了著名的《泰誓》。

其實古代閱兵場景最直觀的展示就是兵馬俑,比照片和視頻更為直觀的感受,也是大秦帝國輝煌的象徵,

唐朝閱兵成為了檢驗訓練成果過的一種方式,還會有專門的音樂像《秦王破陣樂》,算是軍歌的功能和現在的《團結就是力量》《打靶歸來》一樣的作用

元朝主要是騎兵

明朝就豐富多了,因為火器已經很成熟了。還有火槍兵,炮兵。這裡要反駁一下,以前看到有人說我們發明了火器卻用來做鞭炮,傳播到歐美就用來做武器,其實不然,明朝中期以前,中國的槍炮是很先進的在世界上,只是到後期海禁之後才開始衰落。

明朝的閱兵是一年一小閱,三年一大閱,其實朱棣派鄭和下西洋也是閱兵的一種類型,宣揚國威,順便尋找失蹤的建文帝。

自打商朝起就有閱兵,目的有三

清朝在嘉慶以前武力也很強盛,《八旗閱陣圖》都有展現,特別是“彰德大會操”可謂是全國搞新式陸軍後的一次大演習,充分展示了陸軍改革的成果;而且也是首次邀請西方國家官員和新聞媒體觀看大閱兵。這次閱兵的對外開放應是歷史上第一次。

希望以後國家越來越強大,大家生活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