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視角解讀:為什麼說“地上文物看山西”?

文物,承載歷史,傳遞著文化記憶。文物喪失,意味著民族失憶。

中國歷史悠久,文物古蹟廣佈於九州大地,其中尤以陝西和山西為最。正如大家熟悉的那句話:“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地理視角解讀:為什麼說“地上文物看山西”?

陝西關中平原,地下寶藏無數。因為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曾建都於此。西周王墓、漢唐帝陵、法門寺地宮、何家村窖藏,出土過數量驚人的國寶。陝西曆史博物館,也成為文物愛好者的打卡聖地。

提起山西,人們一般會想到煤炭、麵食和老陳醋。殊不知,山西也是文物大省,是當仁不讓的“地上文物寶庫”與“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

為什麼“地上文物看山西”?

山西的黃土地上,不僅有云岡石窟、五臺山、平遙古城等世界文化遺產;有晉祠、喬家大院、皇城相府等著名景點;還有大量的、散佈于山林村落、鮮為人知的古建文物。

其數量之多、價值之高、歷史跨度之長,在國內是首屈一指的。

作為一名移居他鄉的山西人,我先講兩個小例子,讓大家略有感受。

兒時住過的廟與爬過的塔

我們村子距離平遙縣城25裡,村子不大,也有三座古廟和一座古戲臺。這種古廟幾乎每個村子都有,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都是殘破不堪或挪作他用的。

十里之外的郝洞村,有一座 “鎮國寺”保存較好,當時是被該村學校佔用。因我母親曾在那所學校教書,所以兒時的我,也在那座廟裡住過一段時間。

地理視角解讀:為什麼說“地上文物看山西”?

山西平遙 鎮國寺

長大以後才知道,原來這座“鎮國寺”很不簡單!它建於唐末五代時期,寺中的萬佛殿,距今已有上千年曆史,論“年齡”可以在全國古建築裡排到前十位。當然,作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現在的鎮國寺早已不作校舍使用了。

小時候在村邊河塘玩,抬頭就能望見鄰村的那座九層古塔。我與小夥伴曾多次跑到古塔裡捉迷藏。記憶中,當時只能爬到二層,上面的木梯已毀壞,棲息著一大群野鳥。

奇怪的是,不知從何時起,那座古塔就開始慢慢傾斜了,已經傾斜了十幾度,可就是沒倒。

地理視角解讀:為什麼說“地上文物看山西”?

山西平遙 麓臺塔

後來才瞭解:這座古塔修建於金朝天會年間(公元1123—1137年),名曰“麓臺塔”,比意大利的比薩斜塔還老。現在也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一座橫跨幾個朝代的古堡

2018年春節,我驅車回山西老家過年。返程的時候,順路拐進了山西介休市的張壁古堡參觀一圈。

張壁古堡面積不大,卻彙集了宋元明清幾朝的古建築。其中有始建於宋遼的“可汗廟”,元代古戲臺,明代的“空王行祠”,清代的“關帝廟”。還有眾多的古民居院落。

地理視角解讀:為什麼說“地上文物看山西”?

張壁古堡 可罕廟

更令人震撼的是:古堡地下建有一套長達萬米、上中下三層的古地道。地道內縱橫交錯,設有指揮窯、馬槽、哨卡、水井,構成一整套地下攻防體系。

有專家考證,張壁的軍事古地道,或與隋朝末年發生在當地的戰爭有關。行走其間,彷彿有時空穿越的感覺。

地理視角解讀:為什麼說“地上文物看山西”?

張壁古堡 地道模型橫切面局部

悠悠歷史,厚厚黃土,為山西留下了18000多處古代建築,地面不可移動文物多達3萬餘處,這的確是令人驚歎的。

為什麼如此眾多的古建文物會出現在山西?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山西的地理特點及周邊的地緣關係。

正像歌曲《人說山西好風光》裡所唱,山西東有太行山,西有呂梁山,黃河的重要支流——汾河,由北向南穿流境內。

從地圖上看,流經黃土高原的黃河,在山西省的西、南兩側形成一個L形的半包圍。黃河以西是陝西,黃河以南屬河南。

東部的太行山脈是山西與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僅有八條險關要道相連通,被稱為“太行八陘¹”。

向北看,山西有北嶽恆山為屏障,恆山以北的大同盆地,地接陰山而與內蒙古高原相鄰。這使得山西北部既是抵禦草原騎兵的防線,也成為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交流地帶。

地理視角解讀:為什麼說“地上文物看山西”?

不難看出:以大山大河為界的山西,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且封閉的地理單元。

這種格局有點類似於“四塞之地”的關中平原。不過,山西內部的地理結構又與關中平原區別很大。

在山河包圍中,太行山支脈又在山西境內分隔出幾個盆地。有運城盆地、臨汾盆地、晉中盆地、忻定盆地、大同盆地,還有東南部的上黨高地。這些次級地理單元,既相互獨立又彼此連通。

“表裡山河”的格局,奠定了山西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

如有外敵進攻,山西守軍可以據險阻擊。相互串聯的幾個盆地,又形成了逐級防禦體系。倘若敵人攻佔了平原,山西守軍依然可以退守山地、與之周旋。

比如在日寇侵華期間,在華北平原快速推進、勢如破竹的日軍,在進攻山西時即遇到了頑強阻擊。“平型關大捷”一舉擊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地理視角解讀:為什麼說“地上文物看山西”?

平型關

後來,日軍雖然佔據了山西的平原谷地,但抗日軍民仍能退守山中,建立根據地,與日寇展開游擊戰和持久戰。

所以,雖然山西經歷過很多次戰爭,但“表裡山河”的地理格局,依然護佑了數量眾多的古建文物。

從更大的地緣關係看:山西不僅易於自守,而且能對陝西、河北及中原形成居高臨下的進攻態勢。

早在春秋時代,分封在山西的晉國,就依託自身的地緣優勢,向西壓制秦國,向東侵吞河北,並多次出兵中原與楚國爭霸。

地理視角解讀:為什麼說“地上文物看山西”?

晉國的霸主地位維持了一百多年,到春秋末期,晉國已控制了山西、河北中南部及河南北部的廣大地區。

此後晉國雖然一分為三,但分出來的趙、魏、韓三家都躋身於“戰國七雄”之列。

後來的歷史中,西漢、隋、唐建都於陝西,東漢、北宋建都於河南,遼金元明清建都於北京。

你可以發現:山西與這三大中心都比較鄰近,是攻守兼備的戰略要地。

正因為“山西居天下形勢”,所以歷代王朝在山西修築了大量的關塞、城堡。留下了大同長城、代縣邊靖樓、雁門關、娘子關、太行古堡群等氣勢雄渾的古建築。

大量精美的佛教古建築出現在山西,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我們知道,佛教自東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早期主要經由陸上絲綢之路傳播。

從西域的龜茲石窟、敦煌莫高窟、到大同雲岡石窟、太原天龍山石窟,再到洛陽龍門石窟,為我們揭示了一條佛教傳佈路線圖。

地理視角解讀:為什麼說“地上文物看山西”?

如前所述,山西北部地接內蒙古高原,並沿長城與河西走廊相通,自然成為佛教傳佈路線上的重要“站點”。而崛起於北方、信奉佛教的政權,更為山西打上了顯著的佛教文化印記。

建都於山西大同的北魏政權、起兵於太原的李唐王朝、以及後來控制晉北的遼金帝國,都是崇奉佛教的。

雲岡石窟是北魏皇室開鑿,朔州崇福寺是唐代大將尉遲敬德奉旨建造,應縣木塔是遼朝蕭太后敕建,五臺山更是歷代皇家的禮佛聖地。

由此不難理解,為什麼山西會留下那麼多精彩的佛教文物。

地理視角解讀:為什麼說“地上文物看山西”?

雲崗石窟

山西的佛教古建不僅數量多,而且歷史跨度長,文化價值高。單是那座平順縣的龍門寺,就彙集了五代、宋、金、元、明、清的古建築。

“古建築博物館”的稱譽,山西當之無愧。

對喜歡古民居的朋友來說,山西無疑也是一座“寶庫”。

因為《大紅燈籠高高掛》、《喬家大院》、《白銀谷》等影視劇的熱播,山西的晉商大院走紅了,也為人們揭開了一段晉商的輝煌歷史。

事實上,晉商能在明清兩代崛起,開闢“萬里茶路”,開創“匯通天下”的票號,也是基於山西的地緣優勢和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


地理視角解讀:為什麼說“地上文物看山西”?

萬里茶路

歷史告訴我們:明朝推翻元朝後,並沒能將統治範圍推進到北方草原。為了防禦北元南侵,明帝國沿長城防線設置了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延綏鎮等九個邊防重鎮,史稱“九邊重鎮”。

九邊重鎮需要大量屯兵和長期的糧食供應。鄰近邊鎮的山西商人由此獲得了歷史契機。

晉商販運糧食物資到邊關,換取朝廷的鹽業專賣許可證(“鹽引”),再通過販鹽獲取厚利;同時也與草原牧民開展貿易。經年累月,終於完成了資本積累。

滿清入關之後,晉商的邊貿活動更加頻繁。“走西口”成為很多山西人的致富之道,他們也因此在北方草原上發展出很多商業據點。

山西喬家大院的先輩,就是在內蒙包頭磨豆腐起家的。民間有“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的說法(“復盛公”是喬家的商號)。

地理視角解讀:為什麼說“地上文物看山西”?

喬家大院

晉商實力不斷壯大。他們成功開闢了南起福建武夷山、跨越長江、黃河,北到俄羅斯恰克圖的“萬里茶路”,商業網點遍佈於中國南北。

到清中期,晉商又率先開創了票號匯兌業務,掌控了中國最早期的金融網絡,成就了“匯通天下”的商業傳奇。

從歷史的大視野看,晉商的成功離不開特定歷史時期的地緣優勢。

到十九世紀後期,西方洋行大量進入、海運取代漕運、近代工商業從東南沿海崛起。地處內陸的山西,原先的地緣優勢就不復存在了,晉商的衰落難以挽回。

晉商輝煌已遠去,他們的故事留在了喬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莊園的大宅門裡。

今天,這些規模宏大、精雕細刻的明清大院,讓我們得以飽覽山西古民居的建築精華。

古建文物是歷史的厚贈,而它們得以存留,與山西的地理氣候密不可分。

不同於歐洲的石構建築,中國古建築是以木結構為主,其壽命受自然氣候的影響更大。

中國南方溫溼多雨,木構建築易受雨淋、蟲蝕而損壞。中原地區則因黃河多次氾濫,古建文物被毀者甚多。

地理視角解讀:為什麼說“地上文物看山西”?

王家大院

山西地處黃土高原,乾旱少雨,鮮有水患。氣候乾燥且風大,木建築受黴變、蟲蝕的損害也較輕。

又因為冬季寒冷,山西古建築多采用磚木結構,牆體厚重,結實耐用。

除了自然因素,對古建築最嚴重的傷害,莫過於兵災戰火。

在歷史上,中原大地是群雄逐鹿的“四戰之地”;關中平原是改朝換代的必爭之地;富庶的江淮流域、四川盆地,也曾遭受過幾乎滅頂的戰爭災禍。

相比較而言,“表裡山河”的地理結構,使山西更具防禦優勢,往往能在戰亂時代憑險自守、割據一方。再加上山西境內丘陵廣佈、溝壑縱橫,許多古建文物因此而得以倖存。

地理視角解讀:為什麼說“地上文物看山西”?

歷史文化,不僅僅寫在紙上,更藏於文物古蹟中。山西的古建文物,就是一部刻寫在黃土地上的“文化鉅著”。

它是我們共同的文化記憶,千年風沙吹不盡。


注1:太行八陘,是指東西向穿越太行山,連接山西與河北、河南的8條險要通道。分別是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太行八陘歷來是重要的軍事關隘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