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衙門好積德,人民市長鄭連生


身在衙門好積德,人民市長鄭連生

在世間法當中,當個像模像樣的官那是修德修來的,並不是一味靠鑽營,攀緣拉關係來的。大凡德行不厚,都是承載不住的。在科舉時代,在縣裡面考上秀才,在省裡面考取了舉人,再到京城考中進士,才具有做縣官的的資格。遠比現在提拔領導,有大學文憑要難得多,過去讀書有功名的人,都信仰、禮拜文昌帝君,要學習文昌帝君《陰騭文》“廣行陰騭,上格蒼穹”,都要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德。這些年來,領導都倡習《了凡四訓》。

袁了凡先生,曾經想學醫,他遇到的第一個貴人是一位算命的孔先生,指點他去參考,連考得第幾名算的都絲毫不差。他命中無子,壽命53歲,諸多命數都被孔先生算定了。了凡先生曾經一度認為命由天定不過如此。當他遇到生命中的第二位貴人時,雲谷禪師告訴他,命是可以通過積德修過改變的,他做了幾千件善事,終於突破了命數,有了兒子,他居然還中了進士,做了寶坻縣知縣。他又發心做一萬件好事,夫人怪他許這個願太大了,衙門裡沒什麼善事可做,做到什麼時候才能做完呢!

寶坻縣田賦多,農民負擔過重,袁了凡不忍心就減了稅。就做了這麼一樁事情,不只一萬人受益,整個寶坻縣百姓都受益。雲谷禪師告訴他,身在衙門好積德,這一件好事就抵得上一萬件善事,算是功德圓滿了!他不僅減免舊賦和諸多重役,還疏浚河道,築堤開渠,植樹墾荒、政績斐然。袁了凡後來不僅有了兩個兒子,還寫成了傳世之作《了凡四訓》,卒年74歲。

我常常以我特有的方式,跟官人們弘道:身在衙門好積德,掌握了一方資源,你在哪裡積德,哪裡就是福地。山西現在還有很多人認為,當公務員就不錯,當官人更好,但讓老百姓叫好還真是不容易。當公務員無非是生活穩定,人最怕的是等米下鍋過日子。所以說,如果能讓社會上的四種人,生活有保障,活得有尊嚴,那就是積了大德,祖墳上一定會青煙不斷冒。一讓失地農民有活兒做,二讓下崗職工有工作,三讓復員軍人有單位要,四讓大學畢業生在家門口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這四種人,生活實際比老弱病殘的社會弱勢群體都尷尬。因為這些人享受不到政策福利最低保障,又在本地就不了業,背井離鄉拖兒帶女或離別親人去打工,嚐遍了生活的艱辛。

忻州市是窮的有名的晉西北革命老區,底子薄人口多,思想觀念落後,但曾經人傑地靈,就在我老家一方文山沱水,就有軍閥閻錫山、元帥徐向前、開國元老薄一波等老前輩名震海內外,奇怪的是到現在,也很難出幾個全國有名的企業家。一個地方沒有像樣的商業企業拉動,百業難以興旺起來,經濟就會越來越閉塞。

我曾經採訪過山西包括忻州各縣市行業老大們,現在稍成氣候的企業家,都在外埠打拼。我曾經也在忻州納稅最大的一家國企當政,眼巴巴地看著它轟然倒下去了,卻無能為力。一家脫穎而出的民營藥企,桂龍是忻州第一個全國馳名商標。但曾經的經濟開發區開而不發,和城區都聯通不起來。大型企業無法配套建設,早已經遷出,忻州只象徵性地保留一個車間。桂龍人曾經跟我大吐苦水,這家名企的就業崗位和稅收都流失外埠。忻州的發展瓶頸到底是什麼呢?說破了就是營商環境制約死了,忻州太窮了,有個好企業也立不住。山西的整個營商環境,不管是硬件軟件方面,都是比較滯後的,外地的企業進不來,本地的企業留不住,但凡人才本地施展不開,只能遠走他鄉。所以忻州幾乎一次一次錯過歷史發展的機遇。

“”改變落後的營商環境,誰才是最大的推手呢?自然、社會、公共資源大部分都掌握在官人手裡,也就是說有一個親民抱負的父母官,將會改變人民的生活命運。這也是中國特色道路所在,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民有沒有福氣,看父母官德行夠不夠高,有沒有一點聖賢胚子。忻州曾經出過一位可以帶領全縣脫貧致富的父母官,可惜沒有紮根下來,調走了。他就是原原平縣委書記呂日周,就是他開拓創新出一種嶄新的城鄉經濟組織形式,即當時風靡一時的“政府搭臺,群眾唱戲”模式。三年時間,他使窮困的原平縣“鹹魚翻身”,實現財政收入相當於周邊12個縣的總和。柯雲路成名作《新星》主人公李向南原型就是呂日周,使他成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風雲人物和一代改革者的縮影。

呂日周在長治任市委書記,騎著自行車上下班,戴著草帽訪貧問苦,一心撲下身子為人民服務,實實在在解決群眾切身問題。長治幾年經濟快速騰飛,成為山西發展最好的城市,他也成為全國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人物,但其工作作風銳利又過於高調,最後黯然退場。長治百姓人山人海揮淚送別呂日周,有人喊出再也難遇見這樣的“人民書記”!。古今中外的歷史上,第一次喊出“人民萬歲”的開國領袖,至少振奮過兩到三代人,能真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能被庶民稱之為“人民書記”的人,實在彌足珍貴。

幸運的是在忻州這方土地上,也終於出了一位老百姓都稱道,受之無愧的“人民市長”鄭連生。他不辱老區使命,沉下心撲下身子,帶頭建設新忻州,默默無聞地整整幹了八年,徹底改變了忻州的營商環境,忻州國家園林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待評),全國旅遊城市(待評),忻州已經具備了招商引資的優勢環境,發展前景光明,未來大有可期。

建設一座可持續發展的新城市,最難的還是得民心,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很多城市一直髮展不起來,就是營商環境不好,城中村星羅棋佈,嚴重阻隔了城市的整體發展。太原、大同如果沒有耿彥波這樣的人當市長,很難舊貌換新顏。《人民的名義》中,李達康書記的原型,就是耿彥波。他作風過硬、廉潔奉公、工作實幹,辛苦到感動百姓,被稱為人民公僕。建設新忻州,鄭連生和耿彥波一樣工作拼命,不能有私心雜念,不然,難免得罪了利益方,就會被抓住不放,工作前功盡棄。我老家一位父母官,就是推動城中村建設,雖然大刀闊斧打開了局面,但民怨四起被到處告狀,被迫調走。

當父母官,必須和群眾打成一片,要想辦點大事,百姓心裡不認可你是領導,就會處處有阻撓。尤其是在改革深水區,與時俱進碰到的都是新事物新問題,不破不立處處暗藏風險,相應的立法永遠是滯後的,等就會失去商機,不等就幹就是冒進。很多人不是不想幹,是幹付出太多,也不一定就幹得好。往往是無為而為四平八穩,在一個地方幹一屆矇混過關就想方設法挪窩。想幹一番人民事業的人,還要格外低調,有功不宣揚,默默無聞積陰德,才能更好地工作,才會減少很多阻力和困難。鄭連生就是這樣的父母官,有呂日周、耿彥波一樣的豐功偉德,卻幾乎看不到媒體歌功頌德。這就是一個人積的陰騭吧。

人民市長的確太低調,但人民常常能看到他現場辦公。我有一次在一個露天大院,人民市長現場辦公,他要就地解決一波四種人的合理訴求,天氣非常炎熱,他站在圍觀的群眾中間,也沒有人打把傘,臉上留著汗水。人民坐在椅子上哭哭啼啼地說,他一個勁地回應,嗓子都講啞了,直到把人民都答覆得不哭了,點頭了,才笑一笑離開。我當時想當一個窮地方的父母官,要比其它難得多了。

越是窮的地方,四種人越多,為他們排憂解難,功德也最大。忻州缺商企,民生是大問題。解決好四種人的就業問題,就必需首先改變營商環境,才能發展經濟。原來的忻州多少年老樣子,就像一個小縣小鎮,低矮破舊的城中村佔據了半壁江山,城區連個高層建築都沒有,街道窄小經常堵車,經濟格局要體量沒體量,要面貌沒面貌,很難形成產業佈局,自然吸引不來投資。這些年忻州建設突然日新月異,逐步向北拓展開來,高樓林立,大道通暢無阻,不僅全面貫通開發區,連十幾公里外的頓村旅遊區都四通八達,成了名副其實的新型城中村。城南破舊的老城也全面改造成了文化旅遊古城,大顯晉北鎖鑰的古風,整個營商環境得到了根本改觀,全面招商引資日漸擴大,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問題,尤其是四種人有了更多創業的崗位。

歷史發展的機遇,都是有階段性的。如果四平八穩就抓不住政策的利好,一步拉後步步跟不上。中國最強大的是土地銀行,盤活不了土地,改善不了營商環境,經濟就沒有發展的後勁。但做好這樣的人民事業,阻力最大、困難最多、風險也最大。忻州由於歷史的原因,一直是吃飯財政,如果沒有土地出讓金,忻州財政將會成為缺米之炊。忻州終於抓住了一次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但是栽下了梧桐樹,還要招來金鳳凰,有了一批金鳳凰企業,才能引進來走出去,貫通全國經濟閉路大循環,讓忻州真正走向繁榮富強。

值得人民欣喜的是,人民市長鄭連生,最近榮升忻州市委書記。人民曾經擔心他被調走,他帶領大家八年砥礪前行,一心沉到底幹到現在太不容易了,如果在忻州發展的關鍵節點換帥,老百姓不免捏著一把汗。很多地方發展不好就是走馬燈式換帥,朝令夕改瞎折騰黃的。他成為人民市長絕非一日之功,成為人民書記自然必有可期,他做書記,必可大顯身手,給忻州人民帶來更多的福祉、更大的希望!

我常常想,忻州、定襄、原平是一個大盆地,也是一塊具足風水的寶地,可以建成一體化的城市,名字就叫五臺山市。打造舉世聞名的五臺山市旅遊文化品牌,有全國最大的講經團,有全國最大的禪修營,有全國最大的國學院,有全國最大的覺性科學研究院,有全國最大的佛教音樂傳學基地。開發一系列旅遊產品品牌,五臺山臺茶、五臺山臺酒。特別是開發酒業,曾經的忻州高粱白,帶動了忻州高粱農業的大面積普種,給酒廠送糧的馬車綿綿數公里,何其壯觀!忻州的高粱面魚魚,一直是待客名吃,可是現在連正宗的忻州產的紅高粱都找不到了。挖掘忻州旅遊飲食文化,完全可以開發出一條產業。

忻州發展大有可為,有人民書記在,人民的美好願景,一定會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