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英雄還是反叛,岳飛殺他真的是一生的汙點嗎?

我一直是單田芳老師的鐵桿書迷,最近在重溫他的一部書《水蟒英雄恨》,講的是南宋初年,洞庭湖一帶的鐘相楊么起義。故事的主人公是楊么,當然楊么在單老師的嘴裡變成了一位橫刀立馬,弓馬嫻熟的俠客和英雄。這個故事也很簡單,南宋初年兵荒馬亂生長在洞庭湖一帶的楊么不堪地主老財的壓迫,奮起反抗組成農民起義,對抗當時的南宋朝廷。但故事的結局並不美好,因為故事的結局牽扯到了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岳飛。楊么所率領的農民起義最終是被岳飛鎮壓下去的。

是英雄還是反叛,岳飛殺他真的是一生的汙點嗎?

當講到楊么起義被岳飛鎮壓的時候,單田芳老師說了一句,給岳飛的一生留下了極不光彩的一筆。單田芳老師這本書的錄製年代應該是在上世紀90年代,單老師的講法也代表了當時一些主流的歷史學者。認為岳飛一生的唯一汙點就是殘酷地鎮壓了農民起義。

一些歷史細節我們都不去考慮,比如說岳飛通過瓦解農民軍內部來實現勝利,這樣似乎不是很光彩。這些在整個歷史大事面前顯得有些蒼白,我們從每一個人所處的位置上再來回顧一下這次所謂的岳飛的汙點。

岳飛鎮壓農民起義真的錯了嗎?

我們看待任何歷史現象都不能脫離他的歷史背景和個人背景。在岳飛所處的位置上鎮壓農民起義並不違揹他的個人理念。岳飛是受到傳統的儒家教育,儒家教育講的是忠君愛國,所謂的愛國就是愛趙家天下。岳飛一生的理想是北上抗金,迎請二聖還朝。在岳飛眼裡鐘相楊妖就是反叛,雖然岳飛在心理上也可能會同情楊么這樣的農民的遭遇,但是岳飛絕對不可能接受他們判反趙家江山。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岳飛要實現自己抗擊金人的理想,是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後方。岳家軍幾十萬軍隊軍隊,車馬糧草,軍費支出相當大。楊么起義所在的洞庭湖一帶,是當年的賦稅重點,如果這一塊富庶的地區不在南宋的掌握範圍之內,那麼岳飛的糧餉是很難保證的。所以岳飛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楊么是他必須搬掉的一塊石頭。

是英雄還是反叛,岳飛殺他真的是一生的汙點嗎?

楊么有錯嗎?

楊么在整個過程中也沒有錯,稍微翻看一下那一段時期的歷史就會發現,當時洞庭湖一帶的農民,起義是他們唯一的出路。當時宋朝南遷,不僅有大量的散兵遊勇,到處搶掠,且當時對他們的賦稅也很重。我們國家的農民有一個特點,忍耐程度非常的高,但凡有一點活路,他們都不會選擇造反。清末曾國藩曾經說過一句話,民無良則必從賊。對老百姓來說,能讓他們造反的,就是沒有吃的。

楊么和岳飛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出了該做的事情,並且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岳飛自不必說了,一位青史留名的大英雄。楊么所帶領的農民起義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楊么的農民起義堅持了7年之久,6次打破了官軍的圍剿。最後岳飛如果不是通過分化瓦解,洞庭湖的水面上也很難擊敗楊么。偉大的人是由偉大的對手塑造的,這一點在岳飛和楊么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

是英雄還是反叛,岳飛殺他真的是一生的汙點嗎?

最後我想談一下我們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農民起義。如果我們用階級史觀的角度來看,那農民起義必定是無比正確的。農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的壓迫具有正當性和正義性。當然這個角度是非常正確的。但是我想我們還應該由其他的側面來看待農民起義。我國古代的農民組織性很差,組成的農民企業大多數戰鬥力極低,並且軍紀也談不上好。以前的知識分子,包括民國時期,他們對農民起義都是抱有一種批判的態度的,比如著名的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寫過一首詩來評價鐘相楊么起義,其中有這樣兩句:妖亂豫么同有罪,戰和飛檜兩無成。他認為楊么和當時金朝在建立的偽政權"齊"同樣有罪。但後來的學者對農民起義又極盡美化,我在網上搜到一本書《鐘相楊么起義考》(不是小說),各種脫離事實的美化農民起義,比如楊么內部有一個頭領叫周倫,書裡面就講到周倫殺死齊王來勸降的使者,稱讚他為了民族大義,不同金朝聯合抗擊南宋,但是書中沒有講,正是這位周倫幾次投降南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沒有原則的小人。

是英雄還是反叛,岳飛殺他真的是一生的汙點嗎?

我們沒必要對某件事、某個人去定性是好的還是壞的,只要把他放到歷史大勢中去品評,去回觀,從中能夠得到點什麼,對於普通人來說就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