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华晨宇,我们来聊一聊现在的乐评人与粉丝

不知道你最近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无论打开哪个平台,在其中你都能看到三个字——华晨宇。

是的,无论是哪个平台,几乎随处可见关于华晨宇的话题。诸如:“如何评价华晨宇在《歌手》的表现如何?”、“如何看待华晨宇回应乐理争议?”、“你为什么不喜欢华晨宇?”……不胜枚举。

关于华晨宇的话题确实已经达到了一定量级。无论写什么发什么,只要跟华晨宇这三个字沾上边就会有争议、有流量、有点击。这也就导致很多为追逐流量的人都陷入了一种畸形的狂热:华晨宇今天是不是感冒了?华晨宇的歌抄袭了?华晨宇是不是说错了?……

华晨宇是谁?

最初听到华晨宇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在2014年,那时候还伴随着抄袭的争议,但我根本不感兴趣,所以直接选择性屏蔽了关于他所有的信息。不就是一个选秀歌手冠军吗,过几年就凉了。自始至终我一直都是这么看待这类选秀歌手的。

通过华晨宇,我们来聊一聊现在的乐评人与粉丝

但对于华晨宇来说,他似乎是个例外。

这几年他不但没有凉,反而成为了顶流之一。其在各类综艺节目中频繁亮相,他的音乐也被业内一些前辈们所肯定,加之其不菲的商业价值,使所有目光及资本都投向了他。

通过华晨宇,我们来聊一聊现在的乐评人与粉丝

那么华晨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呢?他的定位该是流量明星还是专业歌手呢?

先来简单说说华晨宇。他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科班出身,2013年参加湖南卫视的《快乐男声》获得了年度总冠军,并在2018年参加了《歌手》节目获得了亚军。

我有认真地去听过华晨宇的每一首歌,而他的音乐可以说几乎涵盖到了所有的音乐类型,但是为什么在他身上会有那么争议呢?

华晨宇的音乐

先从他的音乐说起。

有很多人觉得华晨宇的歌多是相似的,也有很多人以此来抨击他。看到这些我只是觉得,要不然是这些人根本不懂音乐,要不然就是这些人只是纯粹为了制造争议与话题。

如果有朋友学过斯波索宾的《和声学教程》或者其他传统乐理知识的话就会知道,管弦乐每件乐器基本也就那几种奏法:连奏、断奏、跳奏……而华晨宇就是用这种思维来写歌的,所以他的一些音乐才会被一些人觉得总是相似的。这些也正是科班乐理书里的那些模式,他是在把人声当作一种乐器来使用、来配器,华晨宇的写作思维是学院化的、专业化的东西。

通过华晨宇,我们来聊一聊现在的乐评人与粉丝

诚然,也正是因为华晨宇他的学院化思维,让他的一些歌曲有一些明显的缺憾,比如“断层感”。

众所周知,一首流行歌曲大抵只有3-7分钟的长度,而华晨宇却想在这样一个时间长度内放下一首交响乐。

其实在《寒鸦少年》与《斗牛》中都能明显的感觉到,一些部分的过渡与衔接是突兀且不自然的。虽然歌曲情绪高低起伏大开大合,但却没有仔细打磨内容与情绪的衔接,这就很容易会有种“断层感”,让人觉得突然莫名其妙就进高音了,然后怎么又一下子开始低沉吟唱了?如果把这些歌展开成几十分钟的长曲,那样可能会让人感觉更流畅更自然。

通过华晨宇,我们来聊一聊现在的乐评人与粉丝

当然另一个让人总觉得他的歌曲相似的原因是,他在被各种综艺节目所消耗。那些综艺通常都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作品进行表演,而一首歌想要精打细磨是需要时间的。在这种情况下,要考虑节目的观赏性与现场气氛的带动性,那么他只有可能去重复一些套路。

对欧美摇滚乐的搬运和模仿

拿《斗牛》来说,我真的无数次在听到《斗牛》开头那句“Follow Follow 嘿”时会出戏,总是会先入为主地以为这是Marilyn Manson的那首《This is the new shit》。估计是跟我有同样的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很多“网络乐评人”们总是会鄙夷地指出华晨宇的音乐是在模仿搬运欧美摇滚乐,可我想说的是,现如今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你们听的那么多那么广泛,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你那么丰富的音乐欣赏经验,有些人根本就不会去接触你们口中的那些地道的迷幻、实验类的音乐。

说实话有多少女孩子会去听Marilyn Manson呢?

通过华晨宇,我们来聊一聊现在的乐评人与粉丝

我经历过华语乐坛的黄金时代。从beyond到五月天,直至周杰伦横空出世,林俊杰、孙燕姿、SHE、潘玮珀等诸位歌手的乱斗,我都是一路听过来的。再到后来因为自己开始学吉他玩摇滚,从Avril Lavigne到the pretty reckless,从Skid Row到Children of Bodom,几乎什么都听。

我听过的欧美摇滚乐应该不比现在的那些“网络乐评人”少,因为学习需要我甚至还会去听我不喜欢听的Blind Lemon Jefferson的老布鲁斯。所以华晨宇的音乐里含有大量欧美摇滚乐的影子,我是听得出来的。

通过华晨宇,我们来聊一聊现在的乐评人与粉丝

华晨宇显然也听过不少摇滚乐,而他也乐于将欧美摇滚乐中的各类风格应运到他自己的歌曲中。华晨宇通过他自身的形象以及影响力把各种各样另类的风格带到了更多的华语听众面前,这无疑是在向听惯了烂大街苦情歌的华语听众们介绍新的音乐类型。这点本不应该被指责与批判。

但有时是需要一些良性的争议与讨论的,就好比当时提出过的,华晨宇的《我管你》跟the pretty reckless的《Heaven Knows》很类似。提出歌曲相似这其实是好的,如果是华晨宇的粉丝,那么他看到有这样一首和他喜欢的歌很像的一首歌,那他是不是也就会有兴趣去搜来听听那支欧美乐队的那首歌呢?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在向华语听众们推荐国外的优秀音乐了。

屡试不爽的争议点

说到这里,我也希望那些“网络乐评人”别一张嘴就是抄袭,因为真正要鉴别是否抄袭是要付出巨大的精力与物力的。

那些张口就说是抄袭的人,其本身可能就没有多少专业的音乐知识与素养。他们鉴别音乐上的抄袭,就只是通过他们的感觉和键盘而已。

通过华晨宇,我们来聊一聊现在的乐评人与粉丝

说到抄袭,最常被提出的就是“六小节规则”了,但事实上并没有哪一个国家在法律中有这样类似的规定。这个常被人们拿来作为是为评判抄袭的误解实际上来源于美国1923年的一个判例,这个判例便是美国1923年的马克斯诉利奥菲斯特公司案。*Marks v. Leo Feist, Inc. 290 F. 959 (2d Cir. 1923)

当时法院的判定是,在长达450个小节的流行音乐中,存在6个小节的类同是合理的,法官最后并未判定这六个小节的重复是抄袭。

原因是由于被告并未对原告的作品实质性部分进行实质性的复制使用,而这个理由是判定抄袭的重要依据。但这只是一个单独的特例,因为此案例原本就存在许多特定的因素,所以并不能推理应用到所有的音乐场景中。

上述判决是基于特定情况做出的特定判决,法院的判决部分目的在于说明不构成实质性相似的理由,而不是想确立一个普遍性的规则。案件判决不应当被理解为确定多少小节相似会构成抄袭,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导致整个误解一直延续到今天。

通过华晨宇,我们来聊一聊现在的乐评人与粉丝

关于鉴定抄袭,甚至还有人拿鼓点雷同来说事。看到这样的言论后我真的是感到很悲哀,现在的音乐风气究竟是坏到了什么程度,听众的素养也是低到了什么程度。如果你身边有一位厉害的鼓手的话,你可以问问他,同样一套鼓点,能打下来多少首不同的歌。

至于该如何鉴定音乐上的抄袭,想深究的朋友们可以自己再去了解一些,在这里我就再不多说了。

因为中国的基础音乐教育不够深入,大多数人其实根本不具备鉴别是否存在抄袭现象的能力,很多“网络乐评人”其实很可能连基础的乐理都不懂。抄袭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如果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与经验能够确实指证、鉴定抄袭的的话,还是请各位“网络乐评人”管好你们的键盘,因为一旦造成非常严重的恶劣影响的话,最后如果被证实是并没有抄袭行为的,您可能涉嫌诽谤,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音乐圈里的歧视链

有些人听音乐都能听出优越感。不关注音乐把乐队当偶像追,自认为有“摇滚精神”高人一等,实际上还是恶臭饭圈文化。

这些人觉得自己听过了欧美摇滚,就有资本去鄙视其他听众了。但仔细想想看,我们的华语音乐发展确实不如人家欧美的啊,模仿与学习也无可厚非不是吗。可现在只要有人在音乐上用欧美的风格,那些听惯了欧美摇滚的人就会跳出来指责和鄙夷,真不知道这类情况是无心之举还是故意为之。

通过华晨宇,我们来聊一聊现在的乐评人与粉丝

想提高音乐审美,有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在一段时期内彻底不听华语音乐。但这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有的人就是喜欢听中文的歌,毕竟还是有很多人是喜欢在歌词里找代入感的。不过确实一个人很大程度上会在听华语音乐的时候被劣质作品洗脑和带歪,前几天不是才刚出一个摇滚TOP榜吗,尤长靖、王源、蔡徐坤位居摇滚榜单前三。

我曾经沉迷欧美摇滚的时候,也很鄙视华语乐坛,甚至极端到那段时间根本一首华语歌曲都不愿意去听。因为我就是觉得华语乐坛已经后继无人要完蛋了。但是现在起码出来了一个华晨宇,他在用他的实际作品来试图向听众们传播更多音乐类型与风格,如果像华晨宇这样具有专业素养的歌手越来越多的话,那我们的华语乐坛也还会再次迎来“神仙打架”的时代的。

通过华晨宇,我们来聊一聊现在的乐评人与粉丝

所以我觉得那些听惯了欧美的人们,可以试着放下有色眼镜去看待一些华语歌手,多给他们一些中肯的建议与批评,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一股脑的鄙夷与谩骂。

就像当年的周杰伦一样,在音乐里加入了说唱的元素,才让更多人了解了认识了说唱这类音乐。如果不是这些流行歌手的推动,还有多少音乐类型至今都还是不会被华语听众所知呢?还是说你们这些人就把这些另类的音乐类型要当作传家宝,不愿意分享传播,不愿意让别人也听到呢?

通过华晨宇,我们来聊一聊现在的乐评人与粉丝

另外也没必要总拿华晨宇来跟周杰伦比。华语乐坛多少年才出了那么一个周杰伦,况且周杰伦是不可复制和替代的,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周杰伦的高度,周杰伦对华语音乐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比拟的。

这些流行歌手都是在为提高大众的音乐审美能力做出贡献。而相比当今的其他明星,华晨宇在音乐方面已经是足够敬业与专业的了,至少比只会问你有没有freestyle的人要强太多了。

乐评人与粉丝

现在的“网络乐评人”,多数其实并不具备专业音乐理论知识,他们很多都只是一些音乐爱好者,或者三和弦吉他手,因为自己没有专业能力去吃音乐这碗饭但又不想放弃自己所谓的音乐梦想,所以纷纷转职去做了其他和音乐相关的工作。

这类人虽然不会演奏乐器也不会唱歌,但依然能在音乐行业里赚得盆满钵满且混得风生水起。因为他们切实将自身的长处应用在了音乐产业中,比如一个资深运营来音乐行业,那么他一样会做的成功。

通过华晨宇,我们来聊一聊现在的乐评人与粉丝

只要把节奏带起来,制造对立,双方就撕起来了,一撕,流量就有了,自然就有收益了。而为了收益最大化,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恨不得把对方逼死然后连沾血的馒头也要吃干净。

有些“网络乐评媒体人”为了蹭流量,可以今天在一个问题下回答说他不喜欢华晨宇,写着华晨宇跌落神坛,而过了几天看到平台有一个大佬发了篇文章《我为什么喜欢华晨宇》后又一改风向赶紧去附和着说:“在对华晨宇喜欢的原因上……”。

另外更有趣的是,别人发个文章是不是恰饭他也要来评点一下,真是五十步笑百步了。恰饭其实是大家都能理解的一个事,毕竟没有人会一直靠爱发电,人都是要吃饭的。但自己恰着饭还在指责说别人恰饭,这就一点恰饭操守都没有了。

通过华晨宇,我们来聊一聊现在的乐评人与粉丝

其实早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滚圈人和专业音乐人是看好过华晨宇的,这批人里有不少曾经还会和别人推荐华晨宇,但现在却大多都不喜欢了。因为一些狂热的粉丝过度地去安利,去吹捧。

这些狂热的粉丝们不知道,他们的处事方法,审美观,人生经验,都不是人人适用的,也不是别人必须那样做才可以。强行输出价值观,要求别人来认同你的偶像。为什么你不按我说的做?为什么你不喜欢我喜欢的人?这种情况,非常使人反感。你们家华晨宇的那点路人缘真的都被你们败光了。

至于那些前卫领军人物之类的标签,不知道是狂热的粉丝贴上去的还是一些媒体和别有用心的乐评人加上去的。不过这也没办法,毕竟资本就是需要标签与人设来制造流量与话题,而这些狂热的粉丝,恰好能成为争议开始的最好扳机。

通过华晨宇,我们来聊一聊现在的乐评人与粉丝

虽然华语音乐里不乏有优秀的作品,但和其生产的垃圾来比的话总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很多专业的音乐人具有独立思想与筛选能力,对于他们不喜欢的他们一般都是选择不去听,并不会以此来做炫耀或是长篇大论地去骂街。他们分析作品通常是理智且专业的,不会用诸如“癫痫”、“羊癫疯”、“傻子”等明显带有人身攻击型的词语来填补自己的专业空缺,他们只会用专业知识让你心服口服,他们的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相对的,华晨宇也是有理智粉的。这些粉丝会去平和地看待他人对于华晨宇的评价与批判,不会无脑吹,他们同样具有辨识能力,他们知道他们的偶像确实存在的问题与缺点。

但可惜的是,良性、友善的交流与讨论还是太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