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赢家》:那个又“轴”又“傻”的“怪咖”,真的是“另类”吗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身边存在着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

过马路也有人低头看手机,甚至不顾红绿灯自顾自地闯过去。

上下公交地铁只顾着自己挤上去而不管“先下后上”的规则。

诸如此类的“奇怪”现象久而久之却成了我们内心的“正常标尺”,但凡一群闯红灯的人中,有一个人静静等着绿灯,这个人很大概率上就会收到异样目光,被认为是“怪咖”,但凡一群人一拥而上却唯独一个人站在黄线外等着旅客先下再上车,这个人很大程度上会被当做是“另类”。

这样又“轴”又“傻”的人在我们的惯性思维中是“怪咖”,是“另类”,不是因为他们有多怪,恰恰是因为他们没有从众,而是认认真真,恪尽职守,坚持原则。

试问,这样在我们眼里又“轴”又“傻”实则认真严谨的人,真的是“怪咖”吗?

《大赢家》:那个又“轴”又“傻”的“怪咖”,真的是“另类”吗

由于淼执导,大鹏、柳岩主演,代乐乐,张子贤,田雨等出演的《大赢家》为我们揭开了这个答案:认真严谨的人并不是“怪咖”,他们认真做事,严谨生活的态度恰好是我们缺少的可贵品质。

《大赢家》围绕一场由银行和公安联合举办的抢劫演习展开,大鹏饰演的严谨是同事们眼中那个又“轴”又“傻”的“怪咖”,不懂变通恪守原则的严谨常常受到领导批评,同事排挤,但他还是坚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在抢劫演习中,严谨被选为“劫匪”,当所有人都认为这只是一场演习,走走过场,搞搞形式几分钟就结束时,严谨却认认真真地当起了“劫匪”,一群“正常人”之间,格格不入的严谨就像是“另类”一般,但那个又“轴”又“傻”的“怪咖”严谨却成了这场演习中的“大赢家”。

影片以黑色喜剧作为表象,融入了“本土化”的改编,配以“错位式”的搞笑,最终以“讽刺性”的内核作为温情落点,批判了现实生活中敷衍了事和形式主义的不正之风,给观众留下了充裕的思考空间。

本文以影片剧情为依据,从改编、剧情、内核3个方面解读《大赢家》,并对黑色喜剧进行思考。

《大赢家》:那个又“轴”又“傻”的“怪咖”,真的是“另类”吗

  • 改编的“区域化革新”:“惯性思维”里的“轴”和“傻”占据“正”的价值观,“本土化”的改编才更有意义
  • 剧情的“错位式搞笑”:一个“怪咖”和一群“正常人”之间的思想错位,碰撞出爆笑的火花
  • 内核的“讽刺性批判”:认真严谨的“怪咖”和敷衍了事的“正常人”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另类”


《大赢家》:那个又“轴”又“傻”的“怪咖”,真的是“另类”吗

01 改编的“区域化革新”:“惯性思维”里的“轴”和“傻”占据“正”的价值观,“本土化”的改编才更有意义

《大赢家》翻拍自日本影片《游戏的时间不会结束》,该影片还有一部韩国版《率性而活》,不同于原版的是,《大赢家》淡化了对原本系统的讽刺,而是结合了我国存在的诸多现象呈现,以小人物的视角来批判我们惯性思维里的不正之风,这样的改编属于“区域化革新”。

“区域化革新”指的是跨地域、跨区域的拍摄方式,即是翻拍手法的一种。

《大赢家》:那个又“轴”又“傻”的“怪咖”,真的是“另类”吗

近年来,翻拍影片已成为一种趋势,去年热议较高的《误杀》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例子。“区域化革新”就是将故事搬到另一个区域来拍,就《大赢家》而言,将“抢劫演习”这个故事搬到中国,其“本土化”的改编才更加有意义。

严谨这样又“轴”又“傻”的“怪咖”在我们身边也存在着,他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但这样有原则有态度的人却成了我们认知里的“另类”,这样的价值观扭曲无疑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所以当《大赢家》搬到中国时,“本土化”的改编更容易让我们陷入深思。

那些过马路非要等绿灯,拒绝随大流闯红灯的人;那些做事讲究原则,依照流程的人;那些上下车井然有序,拒绝破坏规则的人。

存在于我们身边的这些“死脑筋”“认真鬼”真的傻吗?他们真的是“怪咖”吗?

答案显然不是。

在导演于淼看来,这个故事放在中国社会可能比在日本更有意义。

《大赢家》:那个又“轴”又“傻”的“怪咖”,真的是“另类”吗

“我们大家从小就被教育说你脑子要特别变通,要知道利用身边的关系,懂得成功的捷径,但其实这不是生活的常态。或者说,这个世界恰恰因为有一丝不苟的人,其他人才可以享受相对自由的生活,这些少数派的精神值得被拿出来讨论。”

生活中,那些破坏规则随大流的人成了“正常人”,反而那些认真严谨恪尽职守的人却成了“怪咖”,这样的价值观扭曲是悲哀的,所以影片以又“轴”又“傻”的小人物作为切入点,以其“怪咖”“另类”的行为举止作为讨论点展开一场关于价值观的斗争。

一场抢劫演习,从领导到职员,从职员到警察,几乎所有人都没有当回事,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只不过是一场演习而已,走走过场,搞搞形式罢了,但对于认真的严谨而言,哪怕是一场演习,也要认认真真对待。

从训练体能到勘察路线,从计划A、B、C到应对策略,严谨把所有的情况都考虑到了,当他做足准备到达抢劫现场时,却发现同事们懒懒散散毫不在意,经过被批评,被责骂,被打,甚至被威胁,严谨还是坚守原则,坚持将演习进行到底,这样又“轴”又“傻”的人最终却成了赢家,他的认真劲也得到了赞许,而这种认真的人生态度更是影响了很多人。

《大赢家》:那个又“轴”又“傻”的“怪咖”,真的是“另类”吗

《大赢家》以搞笑的黑色喜剧作为表象,让观众们在轻松愉悦的观赏体验中思索关于“正”的价值观的问题,不乏搞笑,也不缺内核,这样“本土化”的改编更容易引起共情,让人陷入深思。

《大赢家》:那个又“轴”又“傻”的“怪咖”,真的是“另类”吗

02 剧情的“错位式搞笑”:一个“怪咖”和一群“正常人”之间的思想错位,碰撞出爆笑的火花

黑色喜剧又称黑色幽默,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的混杂,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是其中心内容。

《大赢家》正是以黑色喜剧的形式来诠释对正的价值观的内核思考,作为喜剧,搞笑是第一要义,内核情感是落点,这两点《大赢家》都做到了。

影片中主要是以“错位式搞笑”作为黑色喜剧的幽默元素。

“错位式搞笑”顾名思义,指的是以思想、行为、语言等之间的错位来形成自然的搞笑方式。在影片中,正是以严谨的“怪咖”和其他人的“正常”之间形成的错位作为核心搞笑元素的。

《大赢家》:那个又“轴”又“傻”的“怪咖”,真的是“另类”吗

舞台剧式的小空间群戏,在环境趋势下,认真的严谨所坚持的都是“错的”,但他依然坚持,而其他人的不满演变成了吐槽和埋怨,这样一来,将一个“怪咖”放在一群“正常人”之间,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之间很容易形成错位,而这错位正是影片的搞笑之处。

“怪咖”的一本正经与“正常人”的毫不在意之间形成了一种矛盾冲突,这是产生错位的根本所在,影片正是在这两者的相互配合之下才能轻松完成搞笑,“怪咖”和“正常人”之间但凡有一方没有发挥好自己所处位置的搞笑核心,影片的喜剧也就有些许勉强了。

比如,张子贤饰演的姚警官的“牺牲”,他觉得自己拉住了严谨演习结束,但没想到严谨掏出了“抢”。

比如,代乐乐饰演的邢云珠不配合严谨收手机,坚持说自己要去看牙,还出手打了严谨,下一秒严谨趴下做起了俯卧撑,以此表示“劫匪”的行为。

比如,人质孕妇打电话给丈夫说人质要求孩子出生跟他姓,下一秒严谨一本正经地给孕妇说“我姓严”。

《大赢家》:那个又“轴”又“傻”的“怪咖”,真的是“另类”吗

这一系列爆笑的场面都来源于严谨这一“怪咖”与其他“正常人”之间的思想错位,别人认为不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他的思想里却早已经认真了起来,别人觉得敷衍过去的演习,他却考虑周到。

这样的“思维错位”致使影片的搞笑场面更加自然有理有据,而不是以往诸多喜剧那样的尬笑和硬凹。

假戏真做、舞台剧式的小空间群戏、人物形象带来的错位属性,这些都是影片“错位式搞笑”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一个认真的“怪咖”在一群人眼里看他是“错的”,但剧情发展还是进入到了这个所谓“错的”节奏中,这便是错位喜剧的典型特征。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曾说过: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大赢家》:那个又“轴”又“傻”的“怪咖”,真的是“另类”吗

当把严谨这个又“轴”又“傻”的“怪咖”放到人群中时,他并没有为了获得所谓的认同和归属感而抛弃是非,而是依然选择坚守初心,以自己认真的生活态度来应对所有的事情,这恰好就是影片“错位搞笑”的依据。

不为合群而继续“轴”继续“傻”的“怪咖”,与一群所谓的“正常人”之间必然产生冲突,这就是剧情自然而然的搞笑设计,这种一个“怪咖”和一群“正常人”之间的“错位式搞笑”有3种好处

  1. 首先,将“怪咖”和“正常人”之间的思想形成了对比,在对比衬托之下更容易升华主题。
  2. 其次,“错位式搞笑”是人物形象特征中自带的属性,使得喜剧情节的搞笑更加自然合理。
  3. 最后,“错位式搞笑”将“怪咖”和“正常人”到底谁才是“另类”的价值观问题摆在了观众眼前,更易引人深思。

“错位式搞笑”打破了以往喜剧片的尬笑和硬凹,以自然流畅,合情合理的依据作为搞笑元素,代入感极强,更是让观众在捧腹大笑之间也能陷入深思,去思考潜藏于黑色喜剧之下的内在表达。

《大赢家》:那个又“轴”又“傻”的“怪咖”,真的是“另类”吗

《大赢家》:那个又“轴”又“傻”的“怪咖”,真的是“另类”吗

03 内核的“讽刺性批判”:认真严谨的“怪咖”和敷衍了事的“正常人”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另类”

看到地上的矿泉水瓶,立刻弯腰捡起丢进垃圾桶;

等待地铁时,直直站在黄线外,严格遵守先下后上的规则;

过马路时绝不低头玩手机,观察四周,时刻保持警惕;

看到银行保安帽子没有戴好,也要停下了调整;

客人的贷款申请,哪怕额度再小,也要按照流程认真审批。

这样的对待生活和工作认真严谨的人却成了别人眼中的“怪咖”,在领导眼里,严谨不懂变通,在同事眼里,严谨痴傻死脑筋,但就是这样一个认真严谨的“怪咖”以他一个人微不足道的认真劲改变了我们固有的错误惯性思维。

《大赢家》:那个又“轴”又“傻”的“怪咖”,真的是“另类”吗

在公安部门和民沣银行联合举办的抢劫演习中,从银行领导吴行长,到银行职员,再到警察,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演习几分钟就会结束,因为这只是演习,走走过场,搞搞形式的事情罢了,但认真的严谨却把演习当回事了。

他训练体能,跑步健身以便逃跑,他熟悉环境,勘察路线找到最佳抢劫逃跑路线,他周密考虑,详尽制定A、B、C计划,他寻找帮手,准备道具,直到演习开始,进入银行,职员们却都是一副毫不在意的心态。

所有人都早早安排好了演习结束后的事情,看牙、见家长、约朋友、过生日,但唯独严谨在认真准备演习。

在一群人之间,认真的严谨显得格格不入,他不合群,不从众,也不破坏原则,这样的他却成了别人眼中的“怪咖”。

印象很深刻的是,同事们自顾自地打牌,严谨制止他们说休息结束了,同事说了这样一句话:

“屋里外头多少人陪着你一个人玩!”

《大赢家》:那个又“轴”又“傻”的“怪咖”,真的是“另类”吗

这不单单是他一个人的意思,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严谨太过了,大家都觉得这个人是不是傻啊,不过是个演习,何必呢?你是演得开心,却要这么多人陪着你一起,你直接出去让警察抓了不就结束了吗?

或许在看到某些情节时,你就会开始思索:认真严谨的“怪咖”和敷衍了事的“正常人”究竟谁才是“另类”呢?

在我们的惯性思维里,那些格格不入不合群的“怪咖”是“另类”,但当那个你以为的“另类”实则是对待工作生活最认真的人时,他还是“另类”吗?

答案自然不是。

当吴行长在局长面前埋怨严谨时,局长说了这样一句话:“在演习中发现,总比在实践中发现要好一百倍吧!”

正是严谨的认真劲才让这次演习更有意义,也让更多人懂得了认真态度的重要性,哪怕是一开始不配合的同事和警官,在经过了严谨的坚持斡旋后明白了他这股劲的不可或缺性。

“这样的人,一百个人里面有一个就够了。但是没有这一个,还真不行。”

《大赢家》:那个又“轴”又“傻”的“怪咖”,真的是“另类”吗

影片以讽刺性的方式来升华情感内核,以反衬效果来诠释“正”的价值观,以戏剧化的黑色喜剧方式来展现少数派身上值得学习的一种可贵品质。

以“喜”写“悲”,以“讽刺”淡化“说教”,更易让观众接受其中蕴含的真谛,并能对影片折射出的关于现实中价值观的问题进行深思。

《大赢家》:那个又“轴”又“傻”的“怪咖”,真的是“另类”吗

04 反思:黑色喜剧如何才能深入人心?

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说:“电影的好坏,是以余味定输赢。”

一部好影片一定有着耐人寻味的余味,而《大赢家》正是这样的影片,作为黑色喜剧,《大赢家》的搞笑要义是有的,但更让人惊喜的便是其深入人心的温情落点。

影片中,严谨在演习中拍了一段视频,他讲了这样一段话:

《大赢家》:那个又“轴”又“傻”的“怪咖”,真的是“另类”吗

“人是怎样成为一个穷凶极恶的劫匪的?其实我所经历的事情很多人都在经历着。被家人冷落,被领导误会,被同事排挤。无论自己怎样努力,生活都不会有起色,于是我开始不满、抱怨,想要不劳而获。可能有的人不敢去抢银行,但在这样的时候,他选择去做其他错误的事情。当你发现自己的欲望超过了自己的努力和能力的时候,千万不能踏上歧途。一旦迈上那一步,就永远都不能回头。”

披着黑色喜剧外衣的《大赢家》最终将情感落点归置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之所以会出现穷凶极恶的人,可能是他在生活中看不到希望了,也可能是他正在被当做“另类”对待着,这一情感内核的升华,巧妙地附和了影片“正”能量,这恰巧就是最深入人心的地方。

三流的喜剧让你尬笑,二流的喜剧让你大笑,一流的喜剧,让你悲喜交加。

《大赢家》正是让你悲喜交加的黑色喜剧,不缺趣味十足的搞笑点,也不乏引人深思的深度内核话题,笑料之中寻找生活的影子,思考之间看到“正”的价值观,这才是《大赢家》的成功之处,它不像以往诸多黑色喜剧那般硬凹,而是以“本土化”的呈现来切入生活,让我们身临其境,更容易反思自身和身边事,对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深思。

《大赢家》:那个又“轴”又“傻”的“怪咖”,真的是“另类”吗

那么黑色喜剧如何才能深入人心呢?本文从对《大赢家》的解读中总结出3个值得借鉴的点

  • 第一,生活感受作为切入,富含深意。

影片以“区域化革新”作为改编,很好地达到了“本土化”的呈现,让观众深有感触,能够轻而易举地联想到自己的身边事和身边人,这种以生活感受作为切入点的黑色喜剧,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更有深度。

《大赢家》中的又“轴”又“傻”的“怪咖”严谨在我们身边可能也存在着,而影片以严谨最终成为“大赢家”作为结局,让这种认真态度的少数派作为胜利者,正好直击观众内心,引起反思。

生活感受作为切入点,观众的共情力才会更强,影片的黑色喜剧深意才更加有意义。

  • 第二,自然流畅作为搞笑,拒绝硬凹。

影片中“错位式搞笑”是完成黑色喜剧的首要条件,它将人物之间的“错位”呈现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这便形成了搞笑点,而不同于以往大多黑色喜剧硬凹的尬笑场面。

《大赢家》:那个又“轴”又“傻”的“怪咖”,真的是“另类”吗

严谨就是一个一本正经的“轴人”,所以他和其他人之间的产生的搞笑因素是自然流露,而非尬笑。

这样自然流畅的搞笑能让人发自内心融入到影片设定的情景之中,更方便最后的情感内核升华。

  • 第三,内核升华作为落点,引人深思。

黑色喜剧的最终作用就是为了以“喜”说“悲”,以轻松愉悦的观感来呈现沉重的深度话题,《大赢家》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引人深思。

关于形式主义、敷衍、价值观、人生态度等等这些富有深度的话题,如果以说教的形式来教导人们,效果肯定不大,但以黑色喜剧的形式来呈现,最终以内核升华作为落点,不但容易深入人心,还能引起观众的反思,这才是黑色喜剧该有的样子。

生活或许并不如意,但只要认真对待,总能看到美好的一面,《大赢家》以黑色喜剧的形式告诉我们:

或许你会被当做“怪咖”“另类”,但你也要坚守初心做自己,坚持“正”的价值观,认真对待生活,你才可能成为大赢家。

能码字,能追梦,治愈系90后女孩。用最暖的文字,治愈最孤独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