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持刀弒母是給“棍棒”教育的一記重錘

小學生持刀弒母是給“棍棒”教育的一記重錘

12月2日,湖南益陽沅江泗湖山鎮發生了一起慘劇,一名年僅12歲的六年級男生持刀將親生母親殺害,而事件的起因則是媽媽因為孩子不服管教而打了孩子一頓。孩子在一氣之下,便拿著刀將母親捅死在血泊之中。

12月3日上午,當鄰居發現這一情況後及時向派出所報案。民警趕到事發現場後發現,在臥室內的床上、地板上均有大片血跡與打鬥的痕跡,躺在地上的死者陳某身上有著多處明顯的刀傷。

小學生持刀弒母是給“棍棒”教育的一記重錘

經初步調查,12月2日傍晚,該名12歲的男孩吳某因故與母親陳某發生爭吵,男孩認為母親對他太嚴格了。爭吵逐步升級為反抗,母親陳某認為小孩這麼小就學會反抗自己,於是將男孩吳某打了一頓。然而此舉並沒有讓吳某反省,反而激起了吳某更加激烈的反抗,而後兩人發生了肢體衝突。吳某一氣之下到廚房拿了一把刀衝入臥室中將母親陳某殺害。

小學生持刀弒母是給“棍棒”教育的一記重錘

自古以來,中國的老百姓一直認為,“棍棒之下出孝子”,所以當孩子不聽話違逆父母的意願時,大多數是一頓打來解決的。很多所謂的過來人總是說,孩子有什麼不能打的,我們當年不就是被打大的麼!沒錯,正因為當年捱打的人多,所以人會習慣性的以為這是正常的,自己做的不對就應該受到懲罰。不過隨著社會發展,家長的社會壓力增大,有時“棍棒教育”只是為了“省事”,畢竟簡單粗暴打一頓比苦口婆心地引導容易多了。一頓狂揍其實很大程度上都不過是自我發洩。

小學生持刀弒母是給“棍棒”教育的一記重錘

在上面這個案例裡,母親,兒子都付出了沉重代價,母親付出了生命,兒子雖然沒到判刑的年齡,但在他的後半生只能在痛苦和自責中度過。而留給社會的是關於中國家庭教育缺陷的討論。有人覺得是學校老師沒有教好學生,有人說是母親對孩子太苛刻,也有人說是孩子不忠不孝。未成年人處於人生的一個特殊階段,需要引導但是自身卻又抗拒周圍的干涉。如果教育手段不良的話,很可能造成讓未成年人心理不健康,從而走入歧途,做一些讓自己以及家人都追悔莫及的事情,比如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越來越多,這與家庭教育以及社會影響都密不可分。

這麼小的孩子,是誰激發他仇恨?是誰教給他用暴力解決問題?是他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如果父母懂得用比較好的方式愛孩子:首先要放下身段和孩子做朋友,站在孩子角度考慮問題,經常傾聽孩子的想法,用朋友的方式與孩子多交流、溝通,輔以適當的懲罰,不要頻繁應用,比如剝奪玩耍項目、限時禁閉等非暴力懲罰,這樣的悲劇會發生嗎?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動輒弒父母,自殺,離家出走?追究原因還在教育。因為他們從幼兒園接受的是加減乘除,識字,升學為目的。國家的政策也是有錯不許懲罰。他們從小就不知道“人之初,性本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知道“香九齡,能溫席”,沒有孝,沒有長幼有序的人性本質,沒有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底線。教育政策助力長了他們自我為中心,一切向錢看的世界觀。所以,拯救孩子的必須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拯救未來的也一定是傳統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