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車迷自閉生活裡的精神食糧

硬核車迷自閉生活裡的精神食糧

​在春節之前,誰也沒想到半個多月的長假會來得如此突然,更令人難以預料的是這個假期還會過得如此沉重。外面的世界危機重重,足不出戶宅在家中成為了對國家最大的貢獻。為了籌備突如其來的“冬眠”,大家紛紛囤起了各類物資,不僅口罩、消毒液被一掃而空,就連方便麵也未能倖免。但身為車迷的你,有沒有想過為自己的漫長假期儲備些精神食糧,讓這次悠長的肥宅假期不那麼空虛寂寞冷?

手柄就是我們的精神飯碗

身為電子時代的原住民,遊戲在我們的精神世界中書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最初EA的《極品飛車》這塊金字招牌到《Forza》與《GT》系列的分庭抗禮,汽車愛好者們在“綠洲系統”(虛擬世界)上的競速生活不可謂不豐富,但經歷過“廢土”中生死時速的人卻是門可羅雀。試問,有哪個車迷會在檢索汽車遊戲的時候聯想到《瘋狂麥克斯》呢?

硬核車迷自閉生活裡的精神食糧

在這個浮躁與快節奏的時代,若是陡然扔給別人一個主線時長几十個小時的遊戲,任誰也會說“沒工夫”。如果介紹遊戲時再一臉嚴肅地加入對“廢土”背景的介紹,那今天的話題就更幹了。

硬核車迷自閉生活裡的精神食糧

本著以車為主的原則來挑選遊戲,《瘋狂麥克斯》絕對符合我們的篩選條件,它的整篇故事甚至可以概括為圍繞著一輛福特Falcon GT的愛恨情仇。V8發動機、石油危機、資源短缺,這些格格不入的元素被強硬地結合在《瘋狂麥克斯》當中。在一片廢土大陸上,玩家可依據個性改裝並駕駛那些只有SEMA改裝展上才會見到的末日戰車。

《瘋狂麥克斯》的遊戲機制相比傳統汽車遊戲更為獨特,製作方在加入汽車格鬥系統的同時,也淡化了時速的概念,暴力美學支撐起了整個遊戲劇情。略有遺憾的是,源自於澳洲的《瘋狂麥克斯》中那些大排量的肌肉車均採用了右舵佈局,似乎稍欠了些原味的野性。

硬核車迷自閉生活裡的精神食糧

從暢想未來汽車文化的角度來看,《瘋狂麥克斯》稱得上是一曲悲歌,但換個角度思考,《瘋狂麥克斯》這種文化毀滅式的作品對於車迷來說未嘗不是種新奇的體驗。

指尖的體育運動

長時間宅在家,總坐在電腦前免不了會被家裡的其他人“群起而攻”,“也不知道注意自己的眼睛”、“在家乾點活不好嗎”等金句也順著雙耳魚貫而入。這時,自帶親子游戲與益智動手屬性的樂高成為了解救我們的擋箭牌。

在樂高領域裡,常規的汽車玩家達則兼濟Technic,窮則只玩Speed Champion,Creator系列成為汽車迷中無人問津的存在,可殊不知Creator系列恰巧是可玩性頗高的產品。去年3月,樂高推出了007的初代座駕——阿斯頓·馬丁 DB5,隨著時間推移,這款產品的市場價格也一降再降。此時,恰逢阿斯頓·馬丁 DB5的身影再現《007無暇赴死》的預告片。從時機上看,無論是消磨時間,還是製作收藏,這款編號10262的產品都是上好的選擇。

硬核車迷自閉生活裡的精神食糧

拆開包裝,007檔案風格的圖紙及車型背景介紹便已令人慾罷不能,1295個零件歷經7、8個小時的連續拼裝,才在我手中變成了一輛阿斯頓·馬丁 DB5模型的成品。相比Technic系列產品,這輛阿斯頓·馬丁 DB5在懸架、發動機和傳動系統的擬真程度上有所欠缺,但卻極大程度地還原了諸如飛彈、彈射座椅、翻轉車牌這些007特有的機關道具。以我的觀點來看,汽車的底盤結構千篇一律,007的道具卻是千變萬化,與其一味地追求汽車機械結構的真實,倒不如換換口味,自己動手對007的座駕進行一次揭秘。

被窩裡的電影院

通關了遊戲,也拼完了樂高,我心裡有些悵然若失,早晨醒來後就沒有出過被窩,甚至連陽光也未能刺破厚厚的窗簾,就這個慵懶的氣氛,不看場電影都覺得可惜。

硬核車迷自閉生活裡的精神食糧

賀歲檔電影全部延期,《囧媽》也早已鑑賞完畢,電影補票計劃成為了假期中一項偉大而光榮的任務。《福特大戰法拉利》是去年熱度頗高的一部電影,IMDb評分8.2,爛番茄新鮮度92%,更是榮獲第9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由於國內院線沒有排片(現在排了也沒人敢去),我只得在網上大浪淘沙找起了優質片源。

硬核車迷自閉生活裡的精神食糧

《福特大戰法拉利》是依據上世紀60-70年代的史實改編而成,有些許寓教於樂的意義。這部影片不僅是車迷們過眼癮的好機會,也同樣是瞭解汽車歷史的絕佳途徑。如果你是一位足夠資深的車迷,也非常瞭解那個年代的歷史故事,那不妨以挑刺兒為樂趣找找影片與現實之間的不同,這裡預告一下,咱們下週也會推出一篇“較真兒”選題,與大家一起“對對答案”。

硬核車迷自閉生活裡的精神食糧

要不是這次長假,我還真沒意識到“自閉”的車迷生活也能如此豐富多彩。不過看完昨天的推送,我們的隔離生活似乎也多了一種選擇——握上方向盤,孤身一人單騎走千里,出去透透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