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早了冒:來武漢過個早嗎?

在學校的時候,回武漢過早是我最渴望的事情之一。沒想到今年回了武漢,出門過早居然成為了一件可望不可即的事。經過了兩個多月的奮戰之後,武漢終於迎來了解封的日子。對於很多武漢人來說,也許解封的第一件事,就是衝出家門去過個早,一洩在家兩個多月以來的憋悶。

其實過早對於這個城市而言,並不僅僅是“吃早飯”那麼簡單,而是代表了這座城市的生命力與活力。無論颳風下雨,仍然堅持過早的武漢人背後,是一種對於生活“不服周”、“不信邪”的膽氣與倔勁。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舊文重讀,著實有一種特殊的感受。希望隨著武漢的解封,可以有更多的人出門過早,也希望這座城市早日恢復它往日的活力。疫情結束之後,仍然歡迎大家來武漢過早。

我從來沒有見過像武漢這麼有江湖氣的城市。

過早

天剛矇矇亮,大小早餐店裡就有了絡繹不絕的身影。食客們嘈雜的交談聲、鍋灶上方氤氳的霧氣、早餐店逼仄的空間裡瀰漫著的香味構成了一天的序章。無數人帶著惺忪的睡眼走進來,一碗麵下肚,便獲得了滿滿的元氣。武漢話裡,吃早餐被稱作“過早”,而武漢人的一天,就是從過早開始的。

過早了冒:來武漢過個早嗎?


“你過早了冒?”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不當鹹魚的鹹魚

身處長江、漢江的交匯之處,武漢自古便是舟舸匯聚、商賈往來之所。自漢口開埠通商之來,武漢更是成為了對外貿易的一個重要支點。三教九流、販夫走卒在這方水土上來來往往,留下自己的印記。因此,武漢孕育出了獨特的碼頭文化。而這種碼頭文化,也催生出了這裡獨有的過早文化。

不同於廣東早茶的慢條斯理、不疾不徐,武漢人的早餐永遠在快節奏中進行。一碗熱乾麵從下鍋到做好不過寥寥幾十秒鐘。對於曾經工作時間不確定的碼頭工人,即食即走、分量充足的熱乾麵變成了填飽肚子的第一選擇。在今天,趕時間的學生黨和上班族也大可端起碗就走,轉身消失在茫茫的人海之中。

風塵僕僕的行程之中,一碗溫暖的熱乾麵可以充實空虛的胃,也能夠撫慰匆忙的心靈。

出了湖北之後,我才發現一邊走路一邊吃飯大概是湖北人獨特的技能。坐在店裡慢吞吞地吃似乎不符合武漢人火爆直爽的性格和快節奏的過早文化。倘若在一個清晨穿梭在武漢三鎮的大街小巷之中,你會發現無論男女老少,都或端著或捧著一份早餐。行進的步伐絲毫不影響他們的大快朵頤。無論是豆皮、油餅還是湯麵、牛肉粉,武漢人似乎總可以用他們靈巧的手腕做到粒米不掉、滴湯不灑,讓手中的食物一點不剩地成為一天最好的慰藉。

全國大概沒有第二個城市像武漢一樣重視早餐了,也少有城市能給吃早飯賦予和“過生日”一樣隆重的動詞。無論是40多度的燥熱天氣還是讓這座城市顛倒的大雨都無法阻止一個武漢人外出過早。武漢人對於過早的重視,也催生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美食。在武漢,一個月過早不重樣的說法絕對不誇張。熱乾麵、牛肉粉、豆皮、湯包、豆絲、糊湯粉、面窩、重油燒麥......蔡瀾把武漢稱作“早餐之都”,也是不無道理的。

熱乾麵

如果你問一個漂泊在外的武漢人最思念的是什麼,答案八成是熱乾麵。不同於開遍全國的桂林米粉、沙縣小吃,出了武漢就很難見到什麼像樣的熱乾麵。因此熱乾麵也常常是武漢人舌尖上的鄉愁。

過早了冒:來武漢過個早嗎?


熱乾麵

圖片來自人民網

金黃髮亮的鹼面在案板上散發著油的香氣,師傅抓起一把放進沸水中,拿一雙長筷或者一柄漏勺上下翻動,十秒鐘便可起鍋。盛入碗中,順次加入醬油、滷水、蘿蔔丁、酸豆角、香蔥和芝麻醬。顧客接過碗,轉身匯入洶湧的人流之中,成為茫茫過早大軍裡的一員。

把面拌勻,芝麻醬的香氣瞬間被釋放到空氣之中,挑逗著周圍所有人的鼻腔和味蕾。爽滑筋道的麵條在舌尖滑過,咀嚼間反饋給你的是唇齒上的充實和靈魂上的滿足。綿密的芝麻醬和爽脆的蘿蔔丁相結合,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口感。一碗普普通通的熱乾麵,每一口下去都是驚喜。

想起高三時,每一個天剛矇矇亮的早晨,我都會掙扎著從床上爬起來,睡眼惺忪地從寢室急匆匆地往教室趕。路過食堂的時候,一定會買一碗熱乾麵,一邊走一邊把麵條大口大口地往嘴裡送。走到教室了,面也就吃完了。

那個時候我不明白,為什麼一碗簡簡單單的麵條也能讓我百吃不厭。高考完離開學校之後,當我再懷想起那個味道時,腦海中浮現出的不僅僅是那一碗熱乾麵,更是每天和同學們的嬉笑怒罵,是高三一年來的點點滴滴。這時我才明白,這種每天如一日的堅守,也許正是我度過高三枯燥生活的精神支撐。

而武漢人對於熱乾麵的執著,對於過早的重視,也正是對生活的一種堅持。

牛肉粉

武漢的牛肉粉也許不有名,但足夠好吃。牛肉粉面店遍佈武漢三鎮,家家有特色,但每家都一樣好吃而紮實。為了一口心愛的牛肉粉,一個武昌人可以早起一個小時擠車到漢口,也可以驅車幾十分鐘跑一趟漢陽,而聲名在外的牛肉粉名店前也總是排著似乎永不斷絕的長隊。

過早了冒:來武漢過個早嗎?


牛肉粉

圖片來自微博用戶@周覓

我家附近有一家老店,叫“龔太婆牛肉粉”,大概我出生之前它就存在了。小學時我就經常屁顛屁顛地跑那去,吸著鼻涕要一碗牛肉粉,再買一根油條或一個面窩,便坐在旁邊開始大快朵頤。

大片大片的牛肉極有嚼勁,和爽滑的米粉一起充滿口腔;配上徹夜熬製的湯底——麻、辣、鮮、香!一碗粉讓幼時的我得到極大的滿足,也讓現在的我魂牽夢縈。

現在每次回家,我還是會跑到那家破破的店子去。下粉的人從婆婆變成了婆婆的女兒,當年的小小食客也已經長大,但記憶中獨特的味道和滿足沒有變,心中眷戀不捨的情懷也沒變。

豆皮

來北京之後才發現,武漢人過早的豆皮和別人說的豆皮毫不相干。如果說熱乾麵是味覺上最依戀的記憶,豆皮則是視覺和味覺的雙重享受。有人說,“三鮮豆皮是武漢這座城市裡最精彩的街頭表演藝術”——每家豆皮店門前大鍋後都有一位手藝精湛的豆皮師傅。

過早了冒:來武漢過個早嗎?


豆皮

圖片來自人民網

用油將鐵鍋刷得鋥亮,舀一勺綠豆和大米磨成的麵漿,潑墨般澆一圈在鍋上,再把三兩雞蛋磕破放入鍋中。迅速搖晃幾下數斤重的鐵鍋,等麵漿和蛋液基本凝固成型,翻面,鋪上蒸熟的糯米以及鮮肉丁、香菇丁、滷幹丁,鏟子壓實,出鍋!

關火後,師傅就抄起一個瓷盤,一塊方方正正的豆皮切成若干個小塊,又馬不停蹄地分裝給食客。一鍋豆皮轉眼賣完,後面排隊的食客只能無奈嘆氣,繼續等下一鍋。不過,我小時候排隊買豆皮時,腦子裡只有一個問題:“這一鍋到底能切幾份?”

糊湯粉

經歷了長江漢水千年的養育和恩澤,武漢作為水鄉澤國、魚米之鄉,自然少不了以魚和米為主角的早餐。鮮魚糊湯粉的湯汁裡沒有魚,卻有股濃濃的魚香味——這湯汁由兩三寸長的野生小鯽魚熬製整夜而成。

將魚剖洗乾淨,放入鍋中,在文火上熬一個通宵,魚肉、魚骨全化進一鍋濃湯。打開鍋蓋,乳白的湯汁在鍋中微微翻滾,噴湧而出的香味直衝天靈蓋。送入口中,鮮美濃香,回味又有點甘甜,彷彿有股生命的氣息在唇齒間遊走。

糊湯粉里加的米粉是秈稻米磨成漿做成的,和線粉一樣細,潔白細長,口感綿密,入口即化,幾乎無需咀嚼就可咽入腹中。米香和魚香在嘴中交織,讓人彷彿一閉眼就能見到魚群遊弋、稻田飄香的江南水鄉。

過早了冒:來武漢過個早嗎?


糊湯粉

圖片來自去哪兒網

油條是糊湯粉最好的伴侶。把油條掰成寸長,一段一段浸入湯汁。熱油條剛出鍋,剛進湯時發出“滋滋”聲,快速吸滿湯汁之後仍能保持酥脆口感。鮮香酥軟,妙不可言。一口油條一口粉,油條吃完了,湯也就見底了。

池莉曾經在其作品《熱也好冷也好活著就好》裡盤點過武漢的早點:“老通城的豆皮,蔡林記的熱乾麵,談炎記的水餃,田恆啟的糊湯米粉,厚生裡的什錦豆腐腦,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老謙記的牛肉枯炒豆絲,民生食堂的小小湯圓,五芳齋的麻蓉湯圓,同興裡的油香,順香居的重油燒梅,民眾甜食的汰汁酒,福慶和的牛肉米粉……”

實際上,這僅僅只是武漢名氣極大的老字號,而街頭巷尾叫不出名字來的美味所在更是數不勝數。

油餅包燒麥、糯米包油條、面窩、湯包、歡喜坨、糯米雞......武漢的過早種類紛繁複雜,但往往又簡簡單單。平民貴客、販夫走卒、達官商賈、南北過客皆可在此一停、一坐、一食,無問遠近,不論高低。

過早了冒:來武漢過個早嗎?


街頭過早的市民

圖片來自新浪網

所謂一日之計在於晨。在武漢,生活就像過早一樣,不求多麼精緻完美,只求簡單踏實而已。

所以,等疫情過去了,來武漢過個早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