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經濟學》:解析經濟學兩大思維模型——理解社會,看清時代

如何能更深刻地理解人類社會的現象與規律?

答:構建“經濟學思維模型”。

本文基於羅輯思維推薦的《一課經濟學》之精華,總結歸納經濟學的基本思維方式與模型,解析幾個典型的經濟學謬誤和思維誤區,讓您瞭解經濟學的學科本質掌握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一課經濟學》:解析經濟學兩大思維模型——理解社會,看清時代

《一課經濟學》——全球暢銷半個多世紀

什麼是“經濟”學?

“經濟”一詞,最早是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對英文economy一詞的翻譯,來源於《抱朴子·審舉》中“經世濟民”一說。

者,與“緯”相對,代指“規劃”;者,也,也。所以——

經濟學(經世濟民),就是研究規劃人類活動的規律,包括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以幫助人民提高生活水平。

經濟學對社會對國家來說,都是管理者必須掌握的基礎學科;而經濟學對於個人來說,也是幫助認知世界運行規律、理解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甚至自我分析決策的重要思維工具

《一課經濟學》:解析經濟學兩大思維模型——理解社會,看清時代

世界經濟活動早已超出了國界——“全球經濟一體化”

經濟學兩大基本模型

經濟學的初學者或愛好者,掌握了一些因素的影響機制,最喜歡的就是“因果分析”;但是,一定要注意,如果沒有兩大基本模型的地基,無論多麼富麗堂皇的大廈也會轟然倒塌,這兩大基本模型也是《一課經濟學》全書能篇26章都在講的核心內容:

模型一:時間模型——即時影響與長遠影響

簡言之,就是要考慮長遠影響,而不是隻考慮當前短期內的影響;一些政策在短期內會明顯有效果,但是長期來看卻是災難性的,這其實就是違背了經濟學的最基本模型,那麼無論再怎麼計算分析,也是沒有意義的。

中國人的歷史源遠流長,我們常常習慣於從長遠角度考慮問題,中文裡有大量的成語形容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長遠利益,比如——

殺雞取卵

”、“飲鴆止渴”、“拔苗助長

可見中國人早已看透了這種只看眼前實則損害長遠的幼稚行為,而實際的經濟行為中,往往並沒有這麼顯而易見,大多數問題出現在了最優化模型上,我們往往會選擇短期最優解而不是長期最優解,這種情況主要源於目光過於短淺,更合適的古語可能是:“鼠目寸光”

《一課經濟學》:解析經濟學兩大思維模型——理解社會,看清時代

鼠目寸光的問題不在“視力”,而在於“視角”

千里眼稱這種思維陷阱為“鼠目寸光陷阱”,源於對時間的視角過短

模型二:對象模型——特殊群體與所有群體

簡言之,就是隻考慮了特殊群體的利益,而忘記了還有其它群體的利益。比如一些政策的實施確實讓某一個群體受益,卻損害了其它群體的利益,我們不能只看到前者而忽視後者。

也就是毛主席常說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看見局部卻忘記整體,無異於“井底之蛙”——

《一課經濟學》:解析經濟學兩大思維模型——理解社會,看清時代

井底之蛙——局部不等於全部

千里眼稱這種思維陷阱為“井底之蛙陷阱”,源於設定對象的範圍過窄

破窗謬論

有這樣一個場景,鎮上一個孩子踢球打破了麵包店的玻璃窗並跑掉了,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一課經濟學》:解析經濟學兩大思維模型——理解社會,看清時代

有人分析了,玻璃碎了,那麼就要產生修玻璃的消費,玻璃店主有錢了還會去別的商店消費,這樣連鎖反應下來,碎了一塊玻璃卻帶動了無窮多的消費和工作機會,小孩打碎玻璃不僅不是壞事反而是造福社會的功臣!?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說清楚這其中的問題出在哪。其實,我們要結合上面總結出的兩個思維模型考慮,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要注意,如果玻璃沒壞的話,修玻璃的錢原本可以用來買一套衣服的,也就是說,玻璃店的生意其實是從服裝店轉移過來的,這個所謂工作機會也是轉移過來的,並不是創造出來的

也就是說,我們只注意到了麵包店與玻璃店雙方這個“特殊群體”,而沒有看到那個沒有機會出現的服裝店主。我們只看到了兩天內玻璃店的生意好了,麵包店換上了新玻璃,卻沒有看到長期視角下,鎮上永遠損失了一個玻璃的價值,無論它是以何種形式損失的。

這就是“看得太近”和“看得太窄”得到的“鼠蛙之論”

戰爭是福謬論

其實還有很多理論都是“偽裝了的破窗謬論”,比如——“戰爭是福論”

這些人說,因為戰爭的損壞使得人們需要大量的物資,會促進經濟更快速發展,二戰後正是這樣啊!?

《一課經濟學》:解析經濟學兩大思維模型——理解社會,看清時代

戰爭促進生產,所以戰爭是好事?

其實,跟破窗謬論一樣,戰爭帶來的損壞並沒有創造需求,只是把需求從其它地方轉移了過來,戰爭改變了產業結構,讓資源發生了傾斜與重新分配而已。

破壞就是破壞,它不能產生需求也不能產生供給。

“需求”與“供給”只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而已,是從不同角度來觀察同一件事物。

“生產力”與“購買力”也是同理,戰爭中,生產力被摧毀多少,購買力就被摧毀多少。

“創造工作機會”謬論

美國曆史上經常遇到失業率攀升時就會動用資金興建橋樑,美其名曰“創造工作機會”;“創造工作機會”這樣的話也經常在媒體上看到。

《一課經濟學》:解析經濟學兩大思維模型——理解社會,看清時代

政府造橋,真的可以創造出更多工作機會嗎

這一定是好事吧,你看人家“創造”了工作機會呀!?

這其實還是一種“鼠蛙之論”。關鍵在於,造橋使用的資金是納稅人的稅金,如果這些錢還在納稅人手中,納稅人也是還會想方設法尋找辦法使用這筆錢,比如工廠就可以擴建,小商店就可以多進貨等等,也就是說,工作機會沒有被創造,它只是被轉移到造橋上來了

對於造橋工程師和工人們,工作機會顯然是增加了,但是對於沒有看到的那麼無法擴建的工廠,無法進貨的商店呢?

除了大自然的免費饋贈之外,我們取得任何東西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機器會減少工作機會?

一直都有一種論調,機器的誕生會導致工人下崗,會減少工作機會,因此不應該發明機器!?

《一課經濟學》:解析經濟學兩大思維模型——理解社會,看清時代

這種論調“從短期和局部來看很有道理”呀,原本需要100名工人的生產線,現在只需要5名工程師,確實會有大量的人失業呀。

但是,一個重要的事實是,工廠管理者之所以會用機器來代替人工,必然是機器的成本更低,(成本低當然也包括效率更高、質量更高等),那麼就直接帶來“超額利潤

”,這部分超額利潤怎麼用掉呢?只有三個途徑:

  • 擴大生產,比如購入更多機器,生產更多產品;
  • 投資到其它行業;
  • 消費。

無論如何用掉這筆資金,都會另外增加就業機會。

機器的意義,在於提高生產力,因此是真正地創造了價值。

提高生產力 = 創造價值

機器的發明,其實也提高了工作機會的質量,從低薪到高薪,從體力到腦力;當然,機器以及近年來的人工智能,一定會在短期內使得一些人失業或轉行;但是,從另一面考慮這個問題,只要我們努力學習、跟上時代,就一定能抓住機遇,成為在智能化浪潮中的升級者而不是淘汰者

總結

學習和運用經濟學的基礎,就是避免兩大思維陷阱:“鼠目寸光”和“井底之蛙”,牢記這兩個成語就足以分辨出許多經濟學的謬論,也可以辨別出一些公知人物的言論的真偽,理解這兩種思想模型就可以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及其背後的本質邏輯

需要說明的是,經濟學不同於自然科學,沒有以數學為基礎的嚴謹推理,在模型中引入了大量的簡化,而且經濟學與人類的行為、政治、心理、等都有關係,所以經濟學是一門很複雜的學問實際上並沒有一成不變的定理或理論。比如《一課經濟學》一書,其實只是一種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理論而已,其中對於政府在社會資源的有效分配方面的分析並不能使人信服。所以,讀書要辯證地讀,不要盲目。

科技千里眼頭條號,長期致力於以最易懂的講解詮釋科學技術知識,與中國所有自我教育者一同學習、理解科技、認識世界。已發佈專欄包括線性代數、微積分、概率統計、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MATLAB、有限元、多物理場、材料科學等各個方面,抓住核心思想,提煉學科精華,重構知識體系,用生動極簡的語言,極速理解理論力學學科精要,輕鬆掌握學科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