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值退市前夜的“自救”基本沒戲,這些股票已拉響退市警報

緊急時刻找來“白衣騎士”,誰知卻是“虛晃一槍”,自救計劃落空,ST銳電(601558.SH)被面值退市的命運難改。

在股價連續12個交易日低於1元之時,ST銳電祭出股票表決權轉讓一招,這讓部分市場投資者一度對該公司保殼存有期待,股價也連續3個交易日漲停,但是ST銳電並未按時上交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並聘請財務顧問對權益變動報告書出具核查意見,被監管層責令暫停收購。自救落空,股價也再度遭遇連續跌停,還剩下3個交易日,迴天無力。

瀕臨退市的邊緣,“死馬當活馬醫”,上演各種保殼伎倆的情形,在A股市場並不陌生。已被面值退市的公司中,也曾採取無償捐股、要約收購、請來“白衣騎士”、以肉償債等方式自救,但是最終未能“逆天改命”。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在目前新《證券法》和註冊制全面推行的大環境下,垃圾股的殼已分文不值,暫時的、僥倖的自救基本上沒有作用,改變不了退市的結局。他建議投資者,遠離垃圾股,切莫僥倖參與垃圾股的炒作,未來退市力度將越來越大,“一元退市標準”也將會越來越高效。

除了ST銳電之外,目前也有一些股票拉響了退市警報。董登新預計,2020年,A股市場至少應有20只垃圾股或殭屍企業退市。

“臨時抱佛腳”大多沒戲

作為目前A股市場上唯一跌破1元的在交易狀態股票,ST銳電的緊急“自救”引來市場圍觀,部分投資者一度寄予希望,但是最終一場空。

3月31日晚間,ST銳電公告,3月30日,該公司三家股東將13.68億股表決權委託給兩家成立時間不足兩年、總資產合計不超4000萬元的投資公司,從無實際控制人、 無控股股東狀態,變更為王峰為實際控制人。

但是ST銳電並未在事實發生之日起3日內編制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並聘請財務顧問對權益變動報告書出具核查意見。由此,該公司在4月2日收到交易所的問詢函;4月3日收到證監會北京監管局行政監管措施事先告知書,擬責令兩家投資公司暫停收購,在改正前不得對實際支配的股份行使表決權。

這也讓“自救”計劃帶來的利好稍瞬即逝。原本“自救”舉措一出,立馬得到市場回應,4月1日~4月3日,ST銳電股價連續漲停,但是每股股價依舊未能突破1元。“自救”計劃被暫停後,股價也立馬轉向跌停,目前該公司股價已連續17個交易日低於1元。

就在4月7日晚間,ST銳電發佈風險提示稱,預計公司股價在後續將繼續低於股票面值,公司股票將因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股票面值,觸及終止上市條件。根據有關規定,該公司股票將於4月14日開始停牌,交易所在公司股票停牌起始日後的15個交易日內,作出是否終止公司股票上市的決定。

在市場看來,ST銳電的退市結局已提前鎖定。若交易所最終決定將其退市的話,ST銳電將成為A股史上第八家因面值問題而退市的公司。

類似上演“垂死掙扎”戲碼的公司在A股市場並不少見,以往的較多案例也證明這些保殼動作最終徒勞無功。

以面值退市股以往的“求生”戲碼來看,賣房增持、無償捐股、要約收購、請來“白衣騎士”等花樣層出不窮。以此前深陷“蘿蔔章事件”的退市華業來看,曾多次在退市邊緣自救,比如,實控人將旗下一家公司的半數股權無償注入上市公司,有第三方公司要約收購該公司部分股票,但是最終仍未能“逆天改命”。

已退市的雛鷹農牧在股價跌破1元時,也曾多次自救掙扎,其中“以肉償債”曾一度在市場引起熱議,該公司宣佈以火腿、生態肉禮盒等償還公司債務的利息。此外,退市大控、華信國際、印紀傳媒等面值退市股,也嘗試多種方式自救,最終均已失敗告終。

2018年12月28日,中弘退正式摘牌,成為A股史上首家因面值而退市的公司,由此引爆面值退市高潮。此後包括雛鷹退、華信退、印紀退、退市大控、神城A/B退和退市華業都因面值而退市。

“面值危機的股,我個人建議不碰。性價比太低,沒有困境反轉可能,按價值投資看缺少投資支撐。”一位資深的ST投資者向第一財經記者稱,“我們不玩‘保殼’,做ST價值投資,保殼只是一小部分的動作而已,我們研究基本面。基本面很爛的,不在我們考慮範圍內,也對短期博超跌反彈沒興趣。”

董登新也向記者分析稱,退市新規、新《證券法》以及註冊制都會讓垃圾股無處藏身,這種暫時的、僥倖的自救基本上沒有作用,最終的結果都是會被投資者用腳投票趕出市場,改變不了退市的結局。

哪些股票岌岌可危?

除了ST銳電拉響退市警報之外,還有哪些股票面臨退市危機?

2020年首隻被強制退市的股票已經確定,*ST保千被判死刑。該公司4月1日公告稱,股票將於4月10日進入退市整理期。

*ST保千因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期末淨資產為負值和連續兩個會計年度財務會計報告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該公司股票自2019年5月24日起暫停上市。而2019年淨利潤虧損,淨資產為負值,會計師事務所又對2019年度財務會計報告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由此而被終止上市。

另外,截至目前共有10家公司處於暫停上市狀態,這其中包括樂視網、金亞科技、千山藥機、*ST凱迪等。

就在4月7日晚間,盛運環保也發佈了公司股票可能被暫停上市及終止上市的風險警示公告,該公司預計2019年度淨資產為負,且最近三年連續虧損,該公司股票可能存在被暫停上市的風險。

面值退市方面,除了ST銳電外,有一些公司相關風險也迫在眉睫。目前,每股股價在2元以下的公司有65家(除去暫停上市的公司,下同),其中1.5元以下的有29家。

這其中,天廣中茂、*ST飛馬、*ST剛泰岌岌可危,截至4月8日股價分別為1元/股、1.01元/股、1.08元/股。若行情不佳,也存在跌破面值的風險。

“一元退市標準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的退市標準,它將垃圾股或殭屍企業的退市決定權,完全交由投資者‘用腳投票’,不需要任何理由,也不需要任何解釋,退市公司都會是心服口服的。”董登新稱。

2012年,我國A股市場首次引入“一元退市標準”: 上市公司連續20個交易日(不含停牌交易日)每日A股股票收盤價均低於1元的,其A股股票將直接終止上市。

2019年7月,科創板首次廢除了“暫停上市”;首次廢除了“恢復上市”;首次廢除了“重新上市”。這是退市制度的一場革命,也是註冊制改革的配套措施。2020年3月1日生效實施的新證券法,也首次廢除了“暫停上市”的條款。

對此,董登新稱,新證券法加大了財務造假的犯罪成本,上市公司的財務總監及法人代表將不敢以自己的身價性命來為公司保殼造假簽字畫押,垃圾股及殭屍企業過去慣用的“二一二”虧損遊戲,即兩年虧損、微利一年;再來一個兩年虧損、微利一年;如此“耍流氓”的財務報表重組手法,再也玩不下去了。

在他看來,這不僅使得垃圾股及殭屍企業“保殼”夢碎,而且也使得炒殼、買殼、借殼、賭殼遊戲成泡影。

“這幾年真正做ST投資的,我感覺整個圈也越來越理智了,優中選優。”上述ST投資者稱。

董登新認為,在新證券法+註冊制的市場環境下,上市公司將更加敬畏法律、誠信守法,財務造假的難度、成本及風險將數倍加大,投資者“用腳投票”的能力將快速提高。“一元退市標準”的高效與威力,不僅有利於淨化A股市場,而且有利於大幅提高A股市場優勝劣汰、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