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能不能被解釋成心理學現象?親密關係中與愛情有關的心理學

1.好的另一半是誇出來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原來是在教育領域很著名的一個效應,但是應用在戀愛當中其實依舊十分管用:

相比較不停地打壓和責怪,對於對方表現的積極肯定,往往會實現意想不到效果——我們從內心都會期待得到正面的評價,所以當我們受到正向評價的時候,我們總是會不由自主的想要維護住這份評價,所以我們往往會更加積極地表現自己。

在愛情當中,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的方法,叫做“賦格”:給對方賦予某種正面高大的人格,不停的強化這種認識,那個人會為了維持住在你心中這樣的人設心甘情願的去為你做事。

愛情能不能被解釋成心理學現象?親密關係中與愛情有關的心理學

比如曾經我就因為“親愛的我就喜歡你這種顧家熱愛生活的男人”這個評價自覺主動的打掃了一星期的家務,直到我看到這個效應我才反應過來好像哪裡不太對......

2.最讓人放不下的戀情一定是前任——蔡格尼克記憶效應

很多人放不下前任,忘不掉初戀,並不是因為那個感情真的有他們想象的那麼美好,僅僅是因為:那樣的 感情沒有一個交代,在他們的心中這個感情依舊處在“沒結果”的狀態。


愛情能不能被解釋成心理學現象?親密關係中與愛情有關的心理學

因為你們的感情無疾而終,因為你雖然一直想著去挽回對方但是卻沒有真正付出過行動,所以這件事在你心裡一直都沒有畫上句號,那種“如果當初.......”的想法會一次次的折磨你,讓你始終走不出那段感情的陰影。

所以我之前說過,如果那個人對於你而言足夠重要,你一定要至少試著挽回一次:到不一定要你挽回成功,哪怕挽回失敗了你們真的回不到過去了,也能斷了你的念想,讓你從此以後死了這條心,否則你一輩子都要受到這樣的折磨。

愛情能不能被解釋成心理學現象?親密關係中與愛情有關的心理學

3.為什麼渣男渣女沒有好下場——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其實用一句話就能概括它的含義:你自己是什麼樣,你就會覺得別人也是什麼樣。 我曾經被問過這樣的一個問題:都說惡有惡報,但是為什麼我的前任出軌了我之後還是過得順風順水,甚至還談了新的戀愛,所謂的惡有惡報呢?

這其實就是沒有理解“惡有惡報”真實的含義:它未必意味著你的前任什麼事情都做不到,它真正的意思 是——不管現在這個人享受著什麼樣的待遇,他都不能安心。

因為他曾經背叛過你,所以他會一直擔心別人會不會背叛他;因為他曾經對你不忠誠,所以他清楚地知道對另一半不忠誠這件事並沒有那麼難做到——所以即使這個人身邊的伴侶價值再高再愛他都沒有用:因為他當初出軌過,所以他以後都會生活在擔心“被出軌”的恐懼當中。

這才是渣男渣女們真正的報應:他們或許可以享受到不錯的待遇,但是他們永遠沒有辦法睡個好覺。

愛情能不能被解釋成心理學現象?親密關係中與愛情有關的心理學

4.最好的調教方法,是不確定的回饋——間歇性強化

很多人可能會有一個感覺:戀愛的時間越長,另一半的表現就越不積極——聊天回覆的頻率越來越低,見面的次數越來越少,對自己的態度越來越敷衍。

是對方真的不愛你了嗎?有的時候也未必,他依舊對你有感情,只不過他已經失去了當初的動力:當初你 們尚未確立關係,所以他對你的付出能不能得到回饋一直存疑,所以他才會一直積極地表現。

愛情能不能被解釋成心理學現象?親密關係中與愛情有關的心理學

而現在你是他的另一半,他清楚地知道只要和你聊天你就會回覆,只要約你出來你就會答應,只要對你好 你也一定會對他好......

所以他在你這裡的積極表現越來越少:即使再戀愛腦的人也有自己的生活,當他暫時對你沒需求的時候, 他可以說冷淡就冷淡。

所以不要做正向強化,要間歇性強化:主不主動回覆你,和不和你出來,表現得積極不積極......

這些事情讓 對方摸不到頭緒,沒有規律可言,這個時候他一定會因為吃不准你的態度,所以更加積極地付出: 他並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給他正向反饋,所以持續的討好你自然成為了上策——有棗無棗打三杆子。總比 不行動要強。


愛情能不能被解釋成心理學現象?親密關係中與愛情有關的心理學

5.當你覺得他會出軌的時候,他就一定會出軌——自證預言

之前我曾經說過:如果你覺得你的另一半出軌了,那麼最後你的另一半真的可能會出軌——而且這個出軌 很有可能就是被你給逼出來的。

你不信任他了,所以要加強對他的控制;而加強對他的控制,激化了你們之間的矛盾;你們之間的矛盾進 一步加強了你的不安全感,你開始變得情緒化;而你的情緒化讓他受不了你,想要轉移注意力;而他轉移 注意力的時候,一不小心就轉移到別人身上了。

所以為什麼我們一直說不要在感情當中小題大做,就是為了避免【自證預言】: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還不過是在胡思亂想,但是如果我們不管住自己的想法, 這樣的想法會逐漸改變我們的行為,會開始讓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受到這個想法的影響。 到最後,我們得到的結果,反而真的驗證了我們一開始的設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