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不合群的人,根本不需要去討好別人

心理學:不合群的人,根本不需要去討好別人

在我們身邊總會有一些人,被人扣上“不合群”的帽子。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曾經的經歷,是不是在某一刻也會感覺到自己不能夠融入群體之中。

融入社會群體,參與人際交往對於我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在當今社會是一個群體性的社會,我們應當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性。

同時也要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來維持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所以有些人選擇去討好別人,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討好類型的人。

似乎在人們的眼中,不合群的人註定是要被排斥的,因此他們就拼命地讓自己融入到群體之中。

然而心理學的角度,我們認為:不合群的人,根本不需要去討好別人。

心理學:不合群的人,根本不需要去討好別人

心理學上分為五大人格,每一種人格特點都指導著他的行為方式。人格特徵是自身長期形成的一種穩定的特點,很難短時間內去改正。

那些不合群的人大都屬於人格中的神經質,他們敏感多於焦慮,不能夠去控制自己的情緒,多帶有一些消極的心理特點。

這類人很難融入到群體,性格多孤僻,甚至是與他人在思想上會產生很大的偏差。

不合群的人更看重獨立。另外還有一些看似不合群的人,其實他們更加享受這份孤獨,他們更加獨立自主而不隨波逐流,你們更加看重於自己的意識和認知。下面從2個角度剖析。

心理學:不合群的人,根本不需要去討好別人

邊界感

越是進入成年之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需要邊界感,那些不合群的人很懂得人際交往的規律,他們能夠與其他人保持一個恰當的距離。

人與人之間並不需要過於親密,尤其是當我們發現自身融入不到一個群體之中之後,沒有必要去故意的討好別人,即便你再去討好他人也不會幫助你去進入這個群體,因為你們之間本身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這些思想經歷上的不同,也就導致了你們之間的距離,我們不去融入群體,而是保持一個恰當的距離,因此更加利於人們去相處。

融入不到群體反而會被群體吞噬

如果我們明明覺得自己融入不到一個群體,反而是故意討好他人的話,很容易被一種思想所吞噬。

烏合之眾一書中就提到了群體的力量,當個體融入到群體之後,很容易被群體效應所暗示而改變自身的思想。無論群體主導的思想是對還是錯,我們都會被無端的所牽引。

心理學:不合群的人,根本不需要去討好別人

如果我們本身就是一個不合群的人,那麼該怎麼辦呢?

首先要我們要了解自己為什麼不合群,發現問題同時也要堅持自我,保持獨立性。討好他人反而會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邊界線,更加令人不舒服。

其次,我們要懂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原則,一些人很難融入一個圈子,這個時候我們不妨選擇去找一個更加適合自己的群體,而不是強行把自己加入這個群體之中,那樣的話後續會出現很多的人際交往問題。

最後,我們要做到自省,要自省自己的做法,要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同時我們要明白一點的是,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去用於奉承的討好別人,而是堅持自己最終的原則。

參考資料:《人際交往心理學》、《行為心理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