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熱播劇《一個都不能少》中的張掖關鍵詞:石頭城

央視熱播劇《一個都不能少》中的張掖關鍵詞:石頭城


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的脫貧攻堅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全程在甘肅省張掖市創作拍攝。劇中有很多張掖元素,其中,張掖七彩丹霞旅遊景區,以及依託丹霞旅遊配套建設的“石頭城”——丹霞口旅遊度假小鎮倍受觀眾的關注。今天,小編就整理了有關張掖丹霞旅遊及“石頭城”建設的背景資料,跟您一起聊聊電視劇背後的有趣故事。


央視熱播劇《一個都不能少》中的張掖關鍵詞:石頭城

“石頭城”依張掖七彩丹霞景區而建,咱們首先從張掖國家地質公園及其旅遊開發說起。張掖國家地質公園,地處河西走廊中段,祁連山北麓,位於張掖市臨澤縣以南大約30公里處,佔地面積1289.71平方公里。張掖國家地質公園裡有著中國面積最廣且獨一無二的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複合區,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大約一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湖沼相沉積泥岩、頁岩及泥質粉砂岩形成多種色彩雜糅的地層。大約幾百萬年前的新近紀晚期,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巨大的壓力將各種岩層擠壓成褶皺,又被劇烈撕扯、摺疊、風化、侵蝕。幾百萬年之後,雄渾壯觀的彩色丘陵就此問世。

央視熱播劇《一個都不能少》中的張掖關鍵詞:石頭城


大約二十年前,一些攝影愛好者最先發現並報道了這片荒蕪而美麗的彩色丘陵。隨著越來越多遊客的光臨,世代居住在山腳下的農民開始意識到“七彩山”的非凡價值。

央視熱播劇《一個都不能少》中的張掖關鍵詞:石頭城


張掖市臨澤縣倪家營鎮南臺村和紅山灣村村民世代傍山而居。南臺村人均耕地少,村民多外出務工,思想比較活躍開放。同飲一河之水的紅山灣村人均耕地相對較多,在家務農和搞養殖的人也比較多,村民思想相對保守。2005年,臨澤縣推進合村並社,兩村合併,保留了南臺村的名稱。南臺村與紅山灣村合併之初,兩村人矛盾重重,村幹部疲於處理各種糾紛。這一過程是不是跟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中丹霞村和焉支村的合併有幾分相似。

央視熱播劇《一個都不能少》中的張掖關鍵詞:石頭城


通過三年的磨合,加上外出創業人員對村民思想觀念的帶動,南臺村人脫貧致富的願望越來越強烈。2007年,新一屆村兩委選舉,增設副書記,致富能人李紅學被吸納進村兩委班子。他帶領村幹部廣泛外出走訪學習,並於2008年出資組建公司,啟動開發七彩丹霞旅遊景區,發展旅遊產業。2013年,張掖市委市政府引進省屬國有企業甘肅公航旅集團公司,組建張掖丹霞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丹霞旅遊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新時期。

央視熱播劇《一個都不能少》中的張掖關鍵詞:石頭城


在國家倡導建設旅遊大景區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形勢、新機遇下,南臺村積極探索眾籌模式創業,組建張掖市河西印象文化旅遊股份公司,建設丹霞口旅遊度假小鎮,招商引資打造大型歷史情景劇、中國第一臺“沙秀”《回道張掖》,助力張掖七彩丹霞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與此同時,南臺村人易地搬遷,藉助梨園新村和七彩小鎮發展鄉村旅遊,多條腿走路、多途徑致富,成了遠近聞名的旅遊專業村和小康模範村。這是不是與《一個都不能少》劇情又有很多相似之處呢?

央視熱播劇《一個都不能少》中的張掖關鍵詞:石頭城


現在的丹霞口旅遊度假小鎮已經完成了一、二期項目建設,形成了民俗文化體驗區、水上項目區、演藝劇場區、河西走廊主題街區,配套建設了遊客接待中心、智能旅遊服務系統。三期項目“老爺車博物館”和配套服務用房計劃於2020年9月竣工投入使用。丹霞口旅遊度假小鎮充分吸納當地群眾創新創業,集中展示古絲路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手工工藝、河西美食,有效填補了丹霞大景區文化旅遊產品缺口,豐富了文化旅遊服務業態。自2019年5月全面投入運營以來,小鎮累計接待遊客73萬人次,帶動周邊96家商戶入駐小鎮,提供就業崗位超過400個。

央視熱播劇《一個都不能少》中的張掖關鍵詞:石頭城


丹霞口旅遊度假小鎮是依託張掖七彩丹霞旅遊景區發展起了旅遊服務產業基地。因為小鎮外牆使用了當地常見的鵝卵石作為建築材料,被遊客形象地稱為“石頭城”。“石頭城”本來是大導演張藝謀建議打造的影視城,但由於當時張掖影視文化產業鏈還不完善,作為影視基地的吸引力還不強,後來逐步向著旅遊度假區的方向發展。“石頭城”雖然由專業設計師設計建造,但選用鵝卵石作建築材料等很多創意都融入了當地群眾的智慧和建議,體現了因地制宜、順勢而為的創業理念。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的高潮將出現在“石頭城”旅遊開發過程中,讓我們一起期待,故事原型和電視劇情哪個更精彩。(文字來源:張掖市廣播電視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