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隨想|《美麗新世界》:要記得真實地活著啊!


讀書隨想|《美麗新世界》:要記得真實地活著啊!

“烏托邦三部曲”是三部小說,它們描繪了三種不同類型的惡性未來社會,提醒人們不要陷入。《我們》描繪的是凡事只談“我們”這個虛構的群體概念,忽略了每一個人的真實性的社會,人們相信這種危險已經消失,今天的人更重視現實生活。《1984》描繪的是語言被管控後,人們無法表達自由的語言氛圍,西方人偏執於言論自由,很大程度是因為這本小說的影響。不少人認為以上兩種未來已經被克服,例如《娛樂至死》的作者尼爾·波茲曼提出,真正需要當心的是《美麗新世界》裡的預言。然而,這部“烏托邦三部曲”中最“科幻”的小說往往被人忽略。西方人何曾想過,《我們》和《1984》裡的預言膚淺,《美麗新世界》則預示了純粹技術社會可以一次性讓“我們”成為社會的基本單位,無論如何講話都說不出自由。


讀書隨想|《美麗新世界》:要記得真實地活著啊!

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之中藉著《美麗新世界》大談“奶頭樂”帶來的重大問題。“奶頭樂”說來簡單,嬰兒啼哭的時候,給孩子一個奶嘴,就能讓嬰兒專注於吸吮奶嘴,之前哭鬧的原因也就忘掉了。今天社會給人們的奶嘴是娛樂活動。人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因為有限的精力已經被投入到無盡的電視劇、電影、聚會、餐廳、明星八卦之中了。當我們平靜下來思考,就會發現可笑的現實:我們身邊絕大部分人在談論明星的時候像一個專家,而一旦遇到嚴肅話題,例如工作、開發、社會管理等話題,他們的水平甚至比不過還在高中學習嚴肅知識的高中生。一旦他們在爭論中無言以對,還會迸出一句“我已經多少年沒上學了,未來是你們的。”可笑的是,大多數人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後,社會是他們最少思考的事情。

讀書隨想|《美麗新世界》:要記得真實地活著啊!

這就是娛樂主義帶來的巨大問題,大多數人的視野都被娛樂活動佔據。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看來,這是資本用娛樂來控制人。然而,這種控制還未深入當代社會的根本,當代社會,特別是當代西方社會更加基底的邏輯在於消費主義。居伊·德波在《景觀社會》中提出“消費景觀”的概念,更深刻地剖析了當代消費社會的核心邏輯。如果說“奶頭樂”是在人們有一些不滿時給予娛樂的安慰劑,那麼消費景觀則從一開始就消除了人們去思考的能力。當代人從小看網絡視頻、看電視,不可避免地接受一些廣告。廣告每天數遍乃至數十遍地重複著“聰明的寶寶要喝XX奶粉”,“用XX牌廚具,建立一個美好的家”,這些重複如洗腦般的話語配上視頻廣告所搭建的舞臺,成為了當代人想象自己生活的基本素材——這就是消費景觀。當人們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時,他們總是把自己放在某種“消費景觀”之中。廣告中家庭佈景總是有大落地窗,客廳沒有幾件傢俱,廚房堆滿西式廚具;不少人開始裝修自己家時,便將這種佈景當成理想家庭的目標,根本不考慮自己的需求,因為他們的一切想象力都已經被消費景觀從一開始就限制死了。到最後,景觀終究是景觀,按這種風格佈置的家庭除了第一天搬入時拍照留念,餘下的是數十年雜物無處堆放,如同倉庫般的精神壓迫。

讀書隨想|《美麗新世界》:要記得真實地活著啊!

即便如此,這些書還未到達《美麗新世界》的高度。《美麗新世界》描繪的世界,幾乎一切永遠照舊。人從出生時就被挑選為三六九等,上等人消費,下等人勞作,社會通過灌輸觀念,讓上等人以消費更昂貴的事物為美德,以下等人永遠勞作為美德。灌輸到人心中的觀念如同思維的鎖,如果和下等人說去享受上等人的那種生活,那麼可能下等人會“懟回來”:也不撒泡尿照照鏡子。這些人生活的環境已經被機械技術重塑了,一切都很方便,人活著除了必要的勞動,就是娛樂:“消滅掉一切不愉快的東西,而不是學會忍受它們。”然而,出現了一個打破了常規的人,出現了一個讓這種娛樂主義的一切照舊崩潰的可能性。在故事的最後,人們把他殺死了——為了能讓“一切照舊”延續下去。

《美麗新世界》比娛樂主義和消費景觀更加深刻的地方在於,它指出現代社會成為這種娛樂的、消費的樣式的根本原因在於現代社會過分的技術化。這裡的技術化不是反對現代技術的發展,而是反對技術成為社會的唯一標準形態。說到底,無論是《美麗新世界》還是當代社會中生活的人,根本想要的只是讓身邊環境如技術機械般運行下去,一切夢想都是建立一個如機械般自動運行的社會。因為人會有各種突發的想法,所以利用娛樂“奶頭樂”來安撫人;因為人無法整齊劃一,那麼就用消費景觀來讓人們的思考整齊劃一。這樣效率最高,因為每個人的夢想多少一樣,那麼就可以用工廠標準產品的形式來滿足需求,大批量生產才有可能,社會才能“井井有條”地發展。

倒不是說社會生活井井有條是可怕的,而是人們對待井井有條的生活的方式是可怕的。自然按照本性變化,它無情無義無心,不會考慮人的理想和需要。就像病毒,它不會按照信仰或政治制度來挑選感染者,只會不斷地繁殖、繁殖。然而,我們依然看到1月的武漢、2月的歐洲,3月的美國將頭埋進沙堆,認為只要過一陣子,社會就會恢復秩序,一切都會消失,似乎自然也跟現代社會一樣,按照人早就設定好的技術機械秩序恢復平衡。這才是可怕的地方,人們開始認為秩序是自動出現的。不是,秩序從來都是人造的,不是天賜的。

秩序是依靠人們努力勞作,不斷創造美好生活的行為來造就的,這一點絕不能忘記。現代技術社會帶來的是一個美夢,似乎一切都可以自動得到:只要工作,到發薪日時錢會自動打到卡上;到超市,會直接看到造就自動陳列於貨架的商品;打開電視,娛樂產品就會自動湧出……然而,這一切都不是自動的,都是人造的。如果不能認清生活本身的重量,那就只是漂浮在空中過日子。而要想真實的生活,則必須看破這些娛樂主義、消費主義、技術主義的迷霧,理解自己行為的意義。

說到頭,現代社會給了人們兩種選項,一種是閉上眼睛,沉迷於娛樂和消費,感受稍縱即逝的虛假快感,另一種是真實的生活,用雙手去造就自己。我們都需要一點勇氣,從前者走出,真正地生活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