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的戰爭促進了中原文化與遼金文化之間的交流

導語:宋朝是一個特殊的時代,因為在這個時期,中國土地上還存在著其他幾個政權,如遼、金、西夏等。這些國家都有一些相似點,那就是本民族的文化不是很發達,但是在吸收了中原文化的基礎上,文化迅速地發展了起來。

頻繁的戰爭促進了中原文化與遼金文化之間的交流

蘇軾

宋朝對於文人而言,也是特殊的時代。在宋朝,經濟空前的發達,文學十分地繁榮,這個時期出現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如蘇軾、辛棄疾等。可是宋朝的軍事實力卻十分的弱小,經濟的發達反而引起了其他民族的窺伺。

遼帶文學發展概況

遼最開始的名字並不是這個,而是叫做契丹,在契丹建立的三十年後,當時的統治者遼太宗將國號改為了大遼。1125年,遼國統治者被金軍俘虜,而遼也正式宣告滅亡,總計一百二十年左右。

頻繁的戰爭促進了中原文化與遼金文化之間的交流

遼太宗

遼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再加上文明的起步較晚,還有頻繁的戰爭,因此遼的文學並不是很發達。但是遼國的文學有一個很鮮明的特點,就是漢文化與契丹文化的緊密結合。

這種結合主要有三個表現,第一點在於漢族文人與契丹族的文人呈現並存的局面;第二點在於中原風格與契丹風格的融合。契丹族的人們以粗狂豪爽而著稱,而契丹文學也帶有這種質樸而感覺的風格特色,與魏晉時期的北朝文學風格比較類似。

大部分的契丹人都對中原文化表現出傾慕的態度,因此在創作中也吸收了唐宋文學清新自然的文學風格。在遼國,最受歡迎的中原文人是蘇軾與白居易,他們兩個人的作品在遼國都受到了普遍的流傳。在這樣的影響下,契丹文學在抱有原民族的風格下,也在不斷的被中原文化所影響。

頻繁的戰爭促進了中原文化與遼金文化之間的交流

白居易

最後是漢文學與契丹文學共存,契丹的文字又兩種,不但可以進行文學創作,還可以翻譯漢人作品。遼文學還呈現出是否鮮明的民族特色。

遼文學的歷史分期

遼文學總共經歷了兩個時期,首先是前期。前期又可以叫做初建期,這個時期的文學,主要以統治者大量地引進漢文學作品為主要特徵。這時的作者主要是皇族子弟或者是中原入遼的官員。遼文學才剛剛開始發展,所以被稱之為初建期。

宗室文人的代表人物是耶律倍,在《遼史》中,他被稱之為"工遼漢文章"。據說他學識淵博,可以說是契丹族的第一位詩人兼藝術家。據《遼史》記載,他創作的詩歌引起了他弟的忌憚,於是就將他流放到了其他國家。

頻繁的戰爭促進了中原文化與遼金文化之間的交流

耶律倍

耶律倍的弟弟耶律德光也是一個知名的文人,據說他能文善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的《報皇太弟問軍前事書》,這首詩對戰亂後的汴京做了細緻的描繪,具有簡明凝練的藝術風格。

耶律綜也是一個比較出名的文人,他的代表作是《與知雄州孫全興書》,他的詩歌語言簡明生動。

中原入遼的文人主要有趙延壽、李浣等人,可惜的是他們的作品只有一小部分被保存了下來。從僅有的詩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的創作一方面保持了唐詩清新自然的風格,另一方面也具有契丹文學質樸粗獷的風格。

遼國中後期的文學逐漸變得比較發達,這幾代的統治者都擅長音律與辭賦。如聖宗就十分喜愛白居易的諷諫詩,還有道宗的詩歌格調高雅悠揚。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最優秀的作家卻是后妃。其中,成就最高的是道宗的皇后蕭觀音。據《遼史》記載,她擅長寫詩,不僅如此他還擅長音樂,尤其是琵琶。

頻繁的戰爭促進了中原文化與遼金文化之間的交流

蕭觀音

她對於道宗的過度田獵持反對的態度,因此創作了《諫獵疏》,僅用了一百多字,就表明了她的觀點。這篇文章,論點鮮明,論據切實,並且具有極強的氣勢,情詞並茂,文章中還運用了很多的典故和駢語。

可是不幸的是,就因為寫了這篇文章,她竟然被道宗所疏遠,並被幽閉於迴心院。在這段時間裡,她又寫下了著名的《迴心院十首》,抒發了被疏遠的幽怨之情,具有高雅的格調,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不亞於中原的宮怨詩。

她還寫下了《懷古》,這首詩的目的本來在於諷刺漢成帝過度寵幸趙飛燕,從而導致國家的衰落。可是卻被別人誣陷,說成是與伶官趙惟一私通的證據,理由就是詩中出現了他的名字,最後被道宗賜死,她死的時候只有三十六歲。

除了蕭觀音之外,著名的后妃文人還有蕭瑟瑟,她是天祚帝的妃子,面對天祚帝寵幸奸臣,疏遠賢臣的局面,她創作了《諷諫歌》還有《詠史》,用以勸誡天祚帝,可惜不幸的是,也被他人誣陷致死。

頻繁的戰爭促進了中原文化與遼金文化之間的交流

蕭瑟瑟

在君主的帶頭提倡下,契丹族的很多大臣都具有較高的文學素養。遼代文學呈現出興盛於上層社會的局面,在民間也流傳有一定的文學作品。主要遼國民歌,這些民歌幽默辛辣,與宋代的民歌十分的相似。

金代文學概述

金文學的發展脈絡與遼國的比較相似,都是由奴隸社會迅速地進入到了封建社會,並在進攻北宋後,加速文明化的進程。金代文學的文明化主要在熙宗、世宗時期。

熙宗提出了尊孔讀經的主張,他本人也受到了漢文化的薰陶。章宗也對儒家表現出強烈的興趣,當時的官員都受到過儒家學說的影響。統治者的態度,都促進了金代文學的發展。

頻繁的戰爭促進了中原文化與遼金文化之間的交流

金章宗

女真族也創建過文字,但是他們的文字發展得比較緩慢。因此女真族的文人在創作時基本上都是使用的漢字,金代文學的漢化傾向要比遼國更加明顯。

金朝的很多文人,如元好問等人都在模仿唐人的創作,蘇軾的文章在這裡也十分地流行。女真族在學習漢文化的同時,也保留了一部分本民族的風格,這與遼文學也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金文學具有剛勁的特點,這是在融合了漢文化之後所形成的必然結果。金代的統治者都注重文治,因此金文學取得的成就要比遼文學更高。

金文學的發展時期

金文學的發展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初期。這個時期的戰爭十分地頻繁,金代的文明也相對比較落後,所以文學也不是很發達。這個時期,活躍在文壇上的,大多是從北宋進入到金的文人,他們的創作表現出了矛盾苦悶的心情。

金前期取得最高成就的是詞,代表人物是吳激與蔡松年,他們的詞又被稱之為"吳蔡體"。他們兩個人的詞,只是中原文學的複製品,在作品中包含的金文學元素較少。

即體現了金文學的藝術風格,又吸收了中原文化的風格的作家是完顏亮。他的作品具有質樸蒼勁的風格,又帶有躊躇滿志之氣,充滿了在宋朝時期想要征服南宋的雄霸之氣。

中期是指世宗、章宗時期,這個時期金進入了穩定發展的階段,金的統治者都十分地重視儒術,再加上短暫的修養身心,為金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和政治環境。

這個時期的金文學已經比較地發達,主要表現在形式比較全面,風格也十分多樣。這個時期,不僅流行創作詩詞,戲曲藝術和說唱藝術同樣也受到了文人們的歡迎。據陶宗儀所述,金院本大多產生於這個時期,文人們反映了廣闊的審美面貌,對研究金代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認識價值。

金院本在表演形式上可以分為三類,即豔段、正雜劇和雜扮。到了元朝時期,又分為了雜劇與院本兩類,與雜劇相比,院本的風格更加偏向於戲謔調笑。

後期是指宣宗以後的時代,這個時期的金面臨的蒙古軍南下的威脅,最後還被迫南遷。本來已經發展得十分繁榮的金文學,又迅速地走向了衰敗。這個時期的作家心態多發生了極大的轉變,於是在文學創作的過程中,用激越的筆觸描寫了戰爭的殘酷,抒發了對於國家危亡的擔憂之情。

頻繁的戰爭促進了中原文化與遼金文化之間的交流

元好問

可是也有一部分文人,選擇了逃避的態度,這些文人們不再將文學創作的目光放在現實上,而是選擇寫一些用以娛樂的作品。這個時期的代表文人主要有趙秉文、李純甫、王若虛,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元好問。

趙秉文為糾正浮華文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在文學創作的過程中追求含蓄的美感。他的文學創作吸收了很多作家的特點,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格。李純甫的詩歌,風格奇崛峭硬,與李賀的作品風格比較相似。

頻繁的戰爭促進了中原文化與遼金文化之間的交流

趙秉文

王若虛的詩歌批判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他主張詩歌創作要抒發真性情,反對過度地雕琢。他的詩論對於元好問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結語:北宋的滅亡,使得很多原來是宋朝的文人,被迫進入了金。這些文人面對北宋的滅亡,生活環境的變化,詩歌創作也帶有極強的憂患意識。其中,最出名的便是辛棄疾,哪怕他回到了南宋,卻仍然沒有得到重用。

頻繁的戰爭促進了中原文化與遼金文化之間的交流

辛棄疾

對於宋朝而言,這是災難。可是頻繁的戰亂卻促進了文化的融合,大批漢人進入金,使得遼與金的文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而少數民族的文化又反過來,影響了中原文化的風格。

參考書籍:

郭預衡《中國古代文學史》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