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的战争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辽金文化之间的交流

导语:宋朝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因为在这个时期,中国土地上还存在着其他几个政权,如辽、金、西夏等。这些国家都有一些相似点,那就是本民族的文化不是很发达,但是在吸收了中原文化的基础上,文化迅速地发展了起来。

频繁的战争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辽金文化之间的交流

苏轼

宋朝对于文人而言,也是特殊的时代。在宋朝,经济空前的发达,文学十分地繁荣,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如苏轼、辛弃疾等。可是宋朝的军事实力却十分的弱小,经济的发达反而引起了其他民族的窥伺。

辽带文学发展概况

辽最开始的名字并不是这个,而是叫做契丹,在契丹建立的三十年后,当时的统治者辽太宗将国号改为了大辽。1125年,辽国统治者被金军俘虏,而辽也正式宣告灭亡,总计一百二十年左右。

频繁的战争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辽金文化之间的交流

辽太宗

辽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再加上文明的起步较晚,还有频繁的战争,因此辽的文学并不是很发达。但是辽国的文学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汉文化与契丹文化的紧密结合。

这种结合主要有三个表现,第一点在于汉族文人与契丹族的文人呈现并存的局面;第二点在于中原风格与契丹风格的融合。契丹族的人们以粗狂豪爽而著称,而契丹文学也带有这种质朴而感觉的风格特色,与魏晋时期的北朝文学风格比较类似。

大部分的契丹人都对中原文化表现出倾慕的态度,因此在创作中也吸收了唐宋文学清新自然的文学风格。在辽国,最受欢迎的中原文人是苏轼与白居易,他们两个人的作品在辽国都受到了普遍的流传。在这样的影响下,契丹文学在抱有原民族的风格下,也在不断的被中原文化所影响。

频繁的战争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辽金文化之间的交流

白居易

最后是汉文学与契丹文学共存,契丹的文字又两种,不但可以进行文学创作,还可以翻译汉人作品。辽文学还呈现出是否鲜明的民族特色。

辽文学的历史分期

辽文学总共经历了两个时期,首先是前期。前期又可以叫做初建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主要以统治者大量地引进汉文学作品为主要特征。这时的作者主要是皇族子弟或者是中原入辽的官员。辽文学才刚刚开始发展,所以被称之为初建期。

宗室文人的代表人物是耶律倍,在《辽史》中,他被称之为"工辽汉文章"。据说他学识渊博,可以说是契丹族的第一位诗人兼艺术家。据《辽史》记载,他创作的诗歌引起了他弟的忌惮,于是就将他流放到了其他国家。

频繁的战争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辽金文化之间的交流

耶律倍

耶律倍的弟弟耶律德光也是一个知名的文人,据说他能文善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的《报皇太弟问军前事书》,这首诗对战乱后的汴京做了细致的描绘,具有简明凝练的艺术风格。

耶律综也是一个比较出名的文人,他的代表作是《与知雄州孙全兴书》,他的诗歌语言简明生动。

中原入辽的文人主要有赵延寿、李浣等人,可惜的是他们的作品只有一小部分被保存了下来。从仅有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创作一方面保持了唐诗清新自然的风格,另一方面也具有契丹文学质朴粗犷的风格。

辽国中后期的文学逐渐变得比较发达,这几代的统治者都擅长音律与辞赋。如圣宗就十分喜爱白居易的讽谏诗,还有道宗的诗歌格调高雅悠扬。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最优秀的作家却是后妃。其中,成就最高的是道宗的皇后萧观音。据《辽史》记载,她擅长写诗,不仅如此他还擅长音乐,尤其是琵琶。

频繁的战争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辽金文化之间的交流

萧观音

她对于道宗的过度田猎持反对的态度,因此创作了《谏猎疏》,仅用了一百多字,就表明了她的观点。这篇文章,论点鲜明,论据切实,并且具有极强的气势,情词并茂,文章中还运用了很多的典故和骈语。

可是不幸的是,就因为写了这篇文章,她竟然被道宗所疏远,并被幽闭于回心院。在这段时间里,她又写下了著名的《回心院十首》,抒发了被疏远的幽怨之情,具有高雅的格调,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不亚于中原的宫怨诗。

她还写下了《怀古》,这首诗的目的本来在于讽刺汉成帝过度宠幸赵飞燕,从而导致国家的衰落。可是却被别人诬陷,说成是与伶官赵惟一私通的证据,理由就是诗中出现了他的名字,最后被道宗赐死,她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六岁。

除了萧观音之外,著名的后妃文人还有萧瑟瑟,她是天祚帝的妃子,面对天祚帝宠幸奸臣,疏远贤臣的局面,她创作了《讽谏歌》还有《咏史》,用以劝诫天祚帝,可惜不幸的是,也被他人诬陷致死。

频繁的战争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辽金文化之间的交流

萧瑟瑟

在君主的带头提倡下,契丹族的很多大臣都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辽代文学呈现出兴盛于上层社会的局面,在民间也流传有一定的文学作品。主要辽国民歌,这些民歌幽默辛辣,与宋代的民歌十分的相似。

金代文学概述

金文学的发展脉络与辽国的比较相似,都是由奴隶社会迅速地进入到了封建社会,并在进攻北宋后,加速文明化的进程。金代文学的文明化主要在熙宗、世宗时期。

熙宗提出了尊孔读经的主张,他本人也受到了汉文化的熏陶。章宗也对儒家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当时的官员都受到过儒家学说的影响。统治者的态度,都促进了金代文学的发展。

频繁的战争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辽金文化之间的交流

金章宗

女真族也创建过文字,但是他们的文字发展得比较缓慢。因此女真族的文人在创作时基本上都是使用的汉字,金代文学的汉化倾向要比辽国更加明显。

金朝的很多文人,如元好问等人都在模仿唐人的创作,苏轼的文章在这里也十分地流行。女真族在学习汉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一部分本民族的风格,这与辽文学也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金文学具有刚劲的特点,这是在融合了汉文化之后所形成的必然结果。金代的统治者都注重文治,因此金文学取得的成就要比辽文学更高。

金文学的发展时期

金文学的发展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初期。这个时期的战争十分地频繁,金代的文明也相对比较落后,所以文学也不是很发达。这个时期,活跃在文坛上的,大多是从北宋进入到金的文人,他们的创作表现出了矛盾苦闷的心情。

金前期取得最高成就的是词,代表人物是吴激与蔡松年,他们的词又被称之为"吴蔡体"。他们两个人的词,只是中原文学的复制品,在作品中包含的金文学元素较少。

即体现了金文学的艺术风格,又吸收了中原文化的风格的作家是完颜亮。他的作品具有质朴苍劲的风格,又带有踌躇满志之气,充满了在宋朝时期想要征服南宋的雄霸之气。

中期是指世宗、章宗时期,这个时期金进入了稳定发展的阶段,金的统治者都十分地重视儒术,再加上短暂的修养身心,为金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环境。

这个时期的金文学已经比较地发达,主要表现在形式比较全面,风格也十分多样。这个时期,不仅流行创作诗词,戏曲艺术和说唱艺术同样也受到了文人们的欢迎。据陶宗仪所述,金院本大多产生于这个时期,文人们反映了广阔的审美面貌,对研究金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价值。

金院本在表演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类,即艳段、正杂剧和杂扮。到了元朝时期,又分为了杂剧与院本两类,与杂剧相比,院本的风格更加偏向于戏谑调笑。

后期是指宣宗以后的时代,这个时期的金面临的蒙古军南下的威胁,最后还被迫南迁。本来已经发展得十分繁荣的金文学,又迅速地走向了衰败。这个时期的作家心态多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于是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用激越的笔触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抒发了对于国家危亡的担忧之情。

频繁的战争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辽金文化之间的交流

元好问

可是也有一部分文人,选择了逃避的态度,这些文人们不再将文学创作的目光放在现实上,而是选择写一些用以娱乐的作品。这个时期的代表文人主要有赵秉文、李纯甫、王若虚,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元好问。

赵秉文为纠正浮华文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追求含蓄的美感。他的文学创作吸收了很多作家的特点,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李纯甫的诗歌,风格奇崛峭硬,与李贺的作品风格比较相似。

频繁的战争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辽金文化之间的交流

赵秉文

王若虚的诗歌批判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主张诗歌创作要抒发真性情,反对过度地雕琢。他的诗论对于元好问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北宋的灭亡,使得很多原来是宋朝的文人,被迫进入了金。这些文人面对北宋的灭亡,生活环境的变化,诗歌创作也带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其中,最出名的便是辛弃疾,哪怕他回到了南宋,却仍然没有得到重用。

频繁的战争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辽金文化之间的交流

辛弃疾

对于宋朝而言,这是灾难。可是频繁的战乱却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大批汉人进入金,使得辽与金的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少数民族的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了中原文化的风格。

参考书籍: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