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我不會…",幫孩子建立自信的3件事,從小改變來得及

據心理學家研究,2歲之前的孩子是全能自戀的,認為自己無所不能

自信,是一種積極的自我評價,自信的人喜歡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

自信心越強的孩子,在面對挑戰時,越能調動自己的積極性,把事情做成功。

小小的可愛的孩子帶上白的顏色

孩子的自信,受到身邊的人對他的評價的影響。父母對於孩子的認可、給孩子的一種確定感,可以幫助孩子內心確定“我能行”,這是孩子自信的基礎。

因此,我很贊同俞敏洪曾經說過的——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自信教育,孩子的自信就是對於自己的價值的肯定,源頭是父母無條件的愛

孩子的自信是怎麼產生的?又是怎樣動搖的?

小時候,孩子餓了會有大人來喂他,無聊了會有大人來陪他。漸漸地,孩子從與父母的這些互動中,得到的信息是:我很有價值,我是被愛的,我的需求是會被滿足的。父母對孩子的回應,使孩子產生了迷之自信。

母親和女兒分享秘密

然而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的一些不恰當的養育行為,會慢慢地削弱孩子的自信。比如:

  • 過度保護孩子,束縛他的探索欲;
  • 盲目對照,降低孩子的自我認同;
  • 抱怨孩子,讓孩子產生負疚感;
  • 強迫孩子,使孩子感到被支配;
  • 恐嚇孩子,威脅孩子說不再愛他。

以上行為,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是:我是無能的、我是不被認可的、我對於大人來說是個麻煩。孩子的自我認知產生了轉變,原有的自信就會動搖,甚至逐漸消失

怎樣建立孩子的自信,很多心理學家都對此有所研究。總結了幫孩子建立自信的3件事,從小改變來得及。

01.父母有技巧的鼓勵

一味地說“你真棒”、“你是最好的”不僅空洞,而且容易導致孩子因為害怕失敗而畏首畏尾,談何自信。

斯坦福大學的卡羅爾·德韋克和她的團隊,花了10年的時間對20所學校400名學生做的研究顯示,表揚和鼓勵是兩件不同的事,對於孩子所起到的影響也是截然不同的。關於智商的誇獎(比如誇聰明、天分),即表揚;關於努力的誇獎(比如誇用功、誇做得好),即鼓勵。

年輕的家庭度假有很好玩的

有效鼓勵孩子的語言,是基於“成長型思維”的,我們措辭的著眼點不侷限在當前,而是要更多關注事情的變化和未來。列舉2句話來感受一下鼓勵:

“慢慢來,再來一遍沒關係的,

我看到了你的進步了”

“這次的成功,

你覺得有什麼好經驗?”

02.給孩子自主的權利

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自主性是每個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如果一個人對於生活的自主感較低,就沒法成為一個自信的人。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逼孩子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即便這件事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能力,但所附帶的風險是,父母和孩子關係緊張、孩子的自主性會降低,從而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家庭圖畫圖片一起在家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讓孩子選擇自己的興趣愛好、允許孩子交自己喜歡的朋友、看自己愛看的書、想去玩的地方等等,孩子能從這些事情中體驗到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生活的感覺,這是發展自信的基礎

03.讓孩子去幫助別人

鼓勵孩子去幫助他有能力幫助的人,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責任心還能增強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在家裡,可以讓孩子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當孩子完成以後,由衷地感謝他對家的付出;在學校,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並主動承擔任務,讓他感受自己的重要性;在和朋友相處的時候,讓孩子充當大哥哥(大姐姐)的角色,照顧比自己年齡小的孩子。

微笑的家庭構成

當孩子能體驗到自己給別人帶來的快樂,他會對自己更滿意,當然也會更自信。

最後,我記得電影《麥兜我和我媽媽》中,麥兜媽媽對小麥兜說過這樣一段話:

全世界上的人不信你,我也會信你,全世界的人不愛你,我也會愛你。我愛你愛到心肝裡,信你信到腳趾頭。”

如果世界上有一個人如此無條件地愛和相信一個孩子,我想這股力量一定可以在孩子內心紮根,並生長出“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