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山下牡丹園

一隻鳳凰,身披五彩霞光,口中街著一粒牡丹種子,從岐山出發,飛過高山,飛過大河,飛過原野,已飛了九天九夜。她既累又渴,想找個好地方歇一下腳,喝口水。她從高空向下四處張望,突然,她看到距長江南岸六十里處,有一峰巒環繞的盆地,樹木蔥茸,泉水清澈,她就從天而降,來到這風景異常秀麗的地方,吐出口中的牡丹籽,喝了口甘甜的泉水。牡丹籽在沃土裡迅速發芽,生長,又開出雍容,華貴,典雅的牡丹花!


印有鳳凰足印的鳳凰落腳石鳳凰山下牡丹園

這古老的傳說就是皖銅陵市順安鎮原鳳凰.牡丹兩村地名的由來。現在兩村合併為一村,面積有33.8平方公里,取名鳳凰山村。傳說歸傳說。鳳凰山人種植牡丹的歷史據文獻記載,可追逆到1600多年前西普時期,著名道家人物葛洪在銅陵順安長白山煉丹製藥,就開始種植牡丹,取其根肉製藥醫病。

牡丹花,雍容.華貴.典雅,象徵富貴,祥和,素有國花之稱,很多人不知道它還是一味名貴的中藥材。其實,牡丹分兩種,一種為觀賞牡丹,這種牡丹花朵碩大,花瓣是複式的,花蕊在花瓣與花瓣之間夾著,花色繁多,它只能開花,不結籽實,是三倍體植物,植物界“丁克”家族,繁殖只能通分孽或嫁接。另一種是藥用牡丹,這種牡丹花朵不大,花瓣是單式的,花蕊在花瓣圍成花朵正中,花色單一,白色居多,間或有紅色,繁殖主要為種子育苗的有性繁殖方式。鳳凰山人種植的就是藥用牡丹,千百年來鳳凰山人靠種植牡丹製成"丹皮"為經濟來源,養活了一代又一代人。首先把牡丹種籽種入新開的土地裡,經過兩年培育成種苗,再把種苗移栽到大田,又經過三到四年精心的施肥(每年澆兩三遍糞,春秋兩季菜籽餅),除草,然後起挖,把牡丹的根去掉木質筋,得到根肉,涼曬乾透,就製成了一味中藥——丹皮。鳳凰山生產的丹皮品質極佳。鳳凰山產丹皮:香氣濃郁,肉厚粉口足,皮色呈褐紅色,油潤光澤,表皮上附有鳳凰山沙質土壤中所特有銀色粒,在光亮下看好似銀星,貯久不變質,久煎不發爛。丹皮入藥,能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消菌抗炎.抗凝.調節脂質代謝.鎮靜.鎮痛。為區別其他地域所丹皮,人們特意把鳳凰山所產丹皮稱為”鳳丹"!鳳丹是安徽四大名藥之首,全國34種名貴藥材之一。1992年國家農業部授予銅陵順安鳳凰山區為“中國藥用牡丹基地”,2006年4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把鳳丹列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盛開的牡丹花鳳凰山下牡丹園

鳳凰山人以種植丹皮為生,生活質量也隨著丹皮市場行情的變化起起落落。清未民初是鳳凰山丹皮生產鼎盛期,那時就有鳳凰山商人涉足“十里洋場一一上海灘”,鳳丹成為當時藥行裡“免檢”產品,鳳凰山人種植牡丹獲得豐厚經濟回報,紛紛建起十分講究的房屋。接下來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阻斷了商路,鳳凰山人著實過了一段困苦的日子,為了活命都棄種牡丹,改種糧食,險出造成丹皮生產斷絕。解.放後得到政府的扶持,鳳凰山丹皮種植又得以逐步恢復,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六七十年代,當全國大部分農村工分值只有幾毛錢的時候,鳳凰山人的工分值能達到二塊錢以上,好的年份能達到三塊!1973年第八期《人民畫報》就以“鳳凰山下牡丹園”為題作過大篇幅報道,可見當時的盛況!改革開放後,國家放棄了對“鳳丹”統購,一時間鳳凰山丹皮經銷人跑遍祖國大江南北,可以說除了臺灣省外,其他所省份都留下了鳳凰山人的足跡。
鳳凰山下牡丹園


鳳凰山下牡丹園​​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家經濟進入快走道,大規目城鎮建設,吸引了大批農村勞動力。眼看著原先生活水平不如鳳凰山的周邊農民,通過外出務工所得收入大幅超過種植牡丹所得,建起更高更漂亮的樓房,生活更加富足時,鳳凰山人座不住了,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堅持.不捨,到九十代年未時懷疑.動搖,到本世紀初最終放棄種植牡丹,鳳凰山經歷了漫長痛苦的抉擇。一個了延續千百年的產業不是說放棄就捨得放棄的!

相思樹,《孔雀東南飛》描述的情景再現鳳凰山下牡丹園​​鳳凰山土地大片撂荒,引起了銅陵市政府高度重視,為了保護“鳳丹”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產業,政府大力扶持種植大戶承包、租賃農戶手中閒置地,搞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又適時引種觀賞性牡丹,搞活.做大鄉村旅遊,增加農戶收入。

鳳凰人是勤勞的、勇敢的,他們與“牡丹”榮辱與共。鳳凰山是美的,猶其是三四月間的鳳凰山就象一個盛滿鮮花的巨大花盆!

有道是:

鳳凰落腳鳳凰山,

牡丹栽種牡丹村。

鳳凰涅槃浴火生,

牡丹花開萬年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