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滑國:滑縣、滑姓的來歷

《山海經》有滑水的記載,說是產滑魚,“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銅,其下多玉,無草木。滑水出焉,而西流注於諸毗之水。其中多滑魚 ,其狀如鱓,赤背,其音如梧,食之已疣”。大意是求如山,產銅和玉,草木少,流出的河流叫滑水,有滑魚,紅背,能治病。


滑水在哪,從《山海經》裡的地址是找不到的,滑魚也多解釋為黃鱔泥鰍之類的帶粘液的魚。《山海經》是本神奇之書,也很有爭議,山水名字多不好對照現在環境。


鄭州西、洛陽東南的偃師縣(據說要很快變成偃師區)交界處就有古滑國、古滑水的痕跡。小編三五人2020年4月5日前往學習。


滑國是滑姓、現存的滑縣、滑口等地名的來歷所在。

百家姓中滑姓,人不多,百家姓排名在390位之後,全國人數大概12萬-18萬人之間。河南安陽有滑縣,山東也有滑口村(東阿,就是阿膠產地那個附近;古代為滑家口鎮、滑口鎮),這些地名姓氏中的滑或都來自古滑國。滑國為子爵,公-侯-伯-子-男,子爵國家屬於比較小的諸侯國,是周公的小兒子(據說是第八個兒子)封國所在。當年也是正統的姬姓諸侯,周天子同族。


滑國很多歷史不可考,大致是封國在商丘睢縣的滑亭,後因故搬遷到偃師和鞏義交界處的費地(費滑)。小小的滑國並沒有因為是天子同宗就有安全感,先後依附隔壁的鄭國、同宗的衛國等,在秦國偷襲鄭國的時候,被鄭國人發覺,秦國無趣為了面子滅了滑國。


關於被滅國後的滑國人去了哪裡,以及現在的河南滑縣、山東滑口等起源,材料有限並且也有一些不同來源爭議(還有出自鄭國貴族的滑,延津古代有滑、現在長垣也有滑店)。公眾號小編採信和也認為是滑國人遷徙投靠姬姓同宗衛國(管轄滑縣,建立滑臺)、魯國(山東西部),(也可能是魯衛等國家的主動禮儀召集安置)。也就是說,滑國經歷了未知原因的搬遷(商丘睢縣到洛陽偃師、鞏義附近),後被滅國,後裔被衛國安置在滑臺(滑縣),也有一支被魯國安置在今天山東的滑口。歷史無真相,我們儘量揣測接近事實的路徑,噴空僅供參考。


古滑國:滑縣、滑姓的來歷

▴故城內修廟碑刻,道光十一年


滑國故城內農田裡有刻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的碑刻一通,大致是重修二郎廟,記載了偃師縣治南(東為猜測,原字模糊)三十三里,是古滑子國。二郎廟今天已不存,只存舊碑一處,碑文大意有不知二郎廟幾時始建(康熙九年就有記錄),後面是一些模糊不清的捐修人名,也有鞏義(鞏邑)人士字樣(此處不遠就是現在鞏義界,或古代就是交叉居住區域)。


古滑國:滑縣、滑姓的來歷

▴故城內又一碑刻,不知何時所立


城門內側還有一較高大碑刻,盤龍碑頭,碑身完整,但字有刻意損壞,或是特殊年代破舊的痕跡。不知道碑名,也看不出年月(揣測為清後期,應晚於另一二郎廟碑),除一些模糊的捐修人名外,有相對清晰的 “ 傳所謂費滑是也,滑水自東南來,繞民舍迤邐西北行川……” “於來春三月,費錢七萬有零 ” 等字跡。 滑國古城遺留痕跡(除專業考古之外的民間認知)較少,慶幸的是兩個古碑都能看到若干古滑國、甚至滑水的描述。還有城門門額上有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 “古滑城”字樣。


古滑國:滑縣、滑姓的來歷

▴1837年的門刻


城門後依牆而建的玄奘出生地家廟,西遊記的唐僧原型 玄奘故里在不遠的偃師的緱(gou)氏鎮,這裡說是出生地(讀者有沒有迷惑?),寺廟正在修建中,規制挺大。


古滑國:滑縣、滑姓的來歷

▴門頭題字:古滑城玄奘祠

古滑國:滑縣、滑姓的來歷

古滑國:滑縣、滑姓的來歷


古滑國:滑縣、滑姓的來歷


▴站在玄奘家祠(廟)依城牆而建的三層窯洞頂上,從南向北,北面的旗子處為古滑城城門。如果滑城河有水,寺廟也是東臨河、西靠寨牆二三十畝大小 錯落三層 很是氣魄。


古滑國:滑縣、滑姓的來歷


古滑國:滑縣、滑姓的來歷

▴過了城門和兩個碑刻,向東走向河道的石頭路很有滄桑感


古滑國:滑縣、滑姓的來歷

▴古河道,現在都成了柳樹林


古滑國:滑縣、滑姓的來歷

2016年界碑,一側洛陽(偃師府店鎮),一側鄭州(鞏義魯莊鄉)


河谷多成樹林和和農田,還能清晰看出河流痕跡,以及圓滑的石頭證明常年水衝的歷史,從城門向東三四百米處,即為地界碑刻,偃師和鞏義的交界處。交界處有 大躍進、人民公社 年代的水渠、蓄水池一個,廢棄多年,建築風格尚存,有 工農聯盟或工農聯合的字樣,只剩下 工農聯 三個字。不知道算不算見證了古滑國尤其是古滑水的部分生命時光。一切人文皆水文,水文滑水(滑河)基本消失,人文尚存一點點痕跡。


一切人文皆水文,古滑國、古滑水,逐漸消失與歷史人文長廊。訪古思今,水文人文的噴空了解,讓我們心中有丘壑山水,縱觀煙雲歷史,感懷生命之滄海一粟。萬卷書萬里路,人文噴空,我們 一起學習在路上。

古滑國:滑縣、滑姓的來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