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7899146725996
《桃花源記》有著自身的特點:首先,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著似有若無的神秘虛構的色彩.最後文章的語言優美雋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
《桃花源記》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閒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化的世界。在那裡,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簡淨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幹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從“男女”、“黃髮”、“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
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桃花源記》是由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的偉大詩人和辭賦家陶淵明所作。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
《桃花源記》採取小說筆法,它的情節的特點主要有三點:一、真實性,二有吸引力,三結尾有餘味。
一、真實性,引人入勝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開篇點出時間地點人物,採用漁夫視角去描寫所見所聞,以確切的口吻增加故事的可信度,拉近讀者的距離,再與漁夫為線索,一步一步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給讀者描繪出一個怡然自得、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結尾處再出現真實的人物南陽劉子驥,進一步增加故事的可信度。
二有吸引力,跌宕起伏
1、起(開端),從漁人甚異之,開始設下懸念,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寥寥數筆,起的乾淨利落。
2加(發展)偶然間發現世外桃源,裡面的人們怡然自得,自食其力,與世無爭,但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在釋懸的同時,又埋下一個懸念,這裡的人們是誰呢?進一步繼續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轉(高潮)這裡的人們熱情的招待了漁夫,通過對話得知,原來他們是一群躲避秦朝戰亂的人們,連續招待了漁人幾天,釋懸之後,漁夫想回去,這裡的人們一再叮囑他不要把這裡說出去,再次設下懸念,漁人是否會將這裡說出去。
對(結局)最後釋懸,漁人非但把這說出去了,還再出去的同時沿路做下記號,帶著人前來尋找世外桃源,只是再也找不到了。
三、結尾有餘味
尾聲中,通過南陽劉子驥也追尋未果,令人扼腕嘆息的同時,也給結尾留下了餘味,是否真的存在這麼一個世外桃源,也許,每個人心裡都有這麼一個世外桃源的世界。就如現在的有的人們十分嚮往烏托邦的世界。
最後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對美好世界的期許,是對現實生活中戰火紛飛現實的一種批判,表達了對理想大同世界的一種憧憬和對黑暗現實的一種不滿。
如羽凌雲
首先寫明捕魚人不是刻意去尋找仙山洞府,故事就很有可讀性也很容易讓人信以為真。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這兩句就是寫了捕魚人以捕魚為生,有天沿著溪流而行,不知走了多遠。這為下邊做了鋪墊,也讓讀者有了繼續讀下去的慾望。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他突然看到前方兩岸有很多桃樹,似乎沒有盡頭似的,這景色不僅秀美,也讓人心生疑惑,這桃樹林是怎麼來的,他自然想繼續往前一探究竟。這符合常理,一探究竟也是人的好奇心驅使的。
這樣看,情節雖然簡單,但是引人入勝,看到這裡,誰都想知道,桃花林盡頭有什麼。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林子的盡頭就是水源地,有一座山,山有個小口,隱隱約約可以看到裡邊有光亮透過來。
這就更能吸引人前去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了。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捕魚人進了洞口,見到了一片祥和的景象,更覺詫異,因為這裡的人的衣著等等,他從來沒有見過。有人就告訴他,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戰亂,來到這個地方繁衍生息,從此就再也沒有出去過,也沒有外人進來過。
這樣講也合情合理,捕魚人聽了自然是信的。
捕魚人住了幾日,也把外邊的情況說了,臨走之前,村裡人叮囑他:“這裡的事不要告訴外邊的人”。他呢,並沒聽村裡人的話,出去就做了記號,還報告了太守,太守帶人來尋,迷了路,也沒有找到這個世外桃源。
前邊還比較合情合理,到這裡就有點讓人迷惑不解了,為什麼它就不見了呢。
因為這樣與世隔絕的地方基本上不存在的。
作者也是嚮往這樣美好的世界,但是又不得不回到現實。
這篇文章的特點就是四個字“循序漸進”,“引人入勝”,一步步讓讀者跟著捕魚人去探尋世外桃源,讀完了,讀者還在回味世外桃源,且相信其真的存在,只是沒人能再找到它。
個人理解,僅做參考。
媯中夢
《桃花源記》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這同他本人的經歷有密切關係.他因厭惡統治階級的腐朽和官場的營私舞弊而三次辭去官職.生活雖然窮一點,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淵明深深感到心情放鬆愉快.正是在這種情感的驅使下,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
這篇文章有著自身的特點:首先,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著似有若無的神秘虛構的色彩.最後文章的語言優美雋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因此,我覺得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2.使學生理解本文寫作的順序、詳略,體會優美、精煉的語言.3.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學習文言文得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的,來不得半點的偷工減料.同時,學習起來又不能過於瑣碎、教條,還得動腦筋讓學生在積累基礎知識之餘,感受到學文言文的樂趣.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讀中去體會它的美,在說中去挖掘它的美.因此,我準備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指導學生“美美地讀”“美美地品”“美美地說”“美美地聽”,力爭通過這些環節使學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並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習的能力.
醉飲一曲嘆往事
《桃花源記》情節有如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