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了“葉公好龍”這個成語背後的真相,以後寫文章都不忍心用了

中華歷史博大精深,名人典故層出不窮,可以細細品讀歷史,領悟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是每個探究之人最大的幸福。我們接觸書本上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語,背後都可能擁有深刻的寓意,文字是有靈魂的,歷史也是講究緣分的。也許某個不經意間,我們就會了解到某個成語背後的故事,就會有一種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的感受。“葉公好龍”這一司空見慣的成語,就讓我醍醐灌頂,現在我想把我的幾點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瞭解了“葉公好龍”這個成語背後的真相,以後寫文章都不忍心用了

第一個感受就是,“葉公好龍”的本意讓我很長一段時間深信不疑,並對葉公一類的人暗暗鄙視。葉公好龍是指那些表面上特別喜歡某樣東西,實際上對這種東西非常抗拒,諷刺那些表裡不一,虛偽的人。小學課本上的故事出自漢朝劉向的《新序》,其實劉向只是錄用,最早出處是戰國時代韓國國相申不害的《申子》一書。

瞭解了“葉公好龍”這個成語背後的真相,以後寫文章都不忍心用了

第二個人感受就是,葉公可以說是揹負了千古奇冤,以後還將揹負下去,想想就覺得唏噓。葉公,叫諸梁,字子高。是春秋末期楚國的軍事家、政治家。因為他的封地在葉邑(今河南葉縣南舊城),所以自稱葉公。葉公和龍扯上關係,其實源於他的政績,本是一件千古美談,卻變成了千古調侃。葉公到葉邑上任不久,當地水患不斷,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他為了解決民生,因地制宜,發明了以“陂”治水的方案。然後帶領百姓在葉邑修建了東西兩坡,東陂用於攔洪,西陂用於蓄水,解決了葉邑的水患問題,使得數十萬畝農田得以灌溉,從此葉邑地豐民強,再無干旱水患,人人都稱呼葉公是大賢者。

瞭解了“葉公好龍”這個成語背後的真相,以後寫文章都不忍心用了

葉邑的水利設施七繞八環,如同群龍入地,翩然戲水。後來有一位客人來拜訪葉公,看到了葉公畫在牆壁上的、柱子上的治水方案圖,就開玩笑說“人言葉公好龍,我看葉公並非真的好龍。”,說葉公畫的龍沒有騰雲駕霧,不是真的喜歡龍。葉公哈哈大笑,說此龍非彼龍,不會飛,不會騰雲駕霧沒關係,只要能夠從地上鑽出來,接收控制,造福老百姓就行。後來被好事者流傳了出去,沒想到卻成為了葉公政敵的話柄,被敵人斷章取義,藉此汙衊葉公,以後便以訛傳訛,再經過《申子》一記錄,葉公就揹負了千古奇冤。

瞭解了“葉公好龍”這個成語背後的真相,以後寫文章都不忍心用了

第三個感受就是,葉公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我們在借用“葉公好龍”之後,還是應該知道他的歷史功績的。孔子周遊列國,拜訪明賢,曾經和葉公論政,就道德倫理的標準探討,葉公主張“大義滅親”,轟動一時。楚惠王十年(公元前479年),楚國王族白公勝(白起的先人)發動政變,殺了宰相併劫持了楚惠王,楚國處於危難動盪之中。這時在家養老的的葉公毫不猶豫挺身而出,帶軍隊去楚都平叛,沿途受到了楚國人民的擁戴和支持。之後葉公打敗了白公勝,白公勝自殺,葉公平定了楚國。因為救國有功,治國有力,葉公官拜楚令尹兼司馬,集軍政大權於一身。

瞭解了“葉公好龍”這個成語背後的真相,以後寫文章都不忍心用了

看了葉公的這些歷史事蹟,是不是很佩服?就我而言,以後“葉公好龍”這個成語會用得不爽利了,用了就會感到不搭調。其實想想,如果以後都不用,又有點感覺對不起葉公。畢竟不用,葉公的事蹟就有可能埋沒於浩瀚的史蹟學海中了,又怎麼能名流萬古呢。你們說是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