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後不過百年,秦漢兩朝對匈奴的態度差別也太大了

引子:

團團對匈奴的認識,源於王昌齡的《出塞》一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句裡提到了飛將軍李廣,提到了匈奴,甚至也導致《秦時明月》變成了我最喜歡的國漫……

最初學習這首詩的時候,還納悶,為什麼是秦朝時的月亮照在漢朝的邊關,直到語文老師瘋狂地拍著桌子告訴我們,詩句中並沒有穿越時空的梗,這是一種叫做“互文”的寫作手法,意思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有很多人鏖戰萬里,血灑疆場,守護邊疆。

當時一起上課的小夥伴們也都對匈奴恨得牙根癢癢,恨不得自己變成飛將軍手下的一名小兵,張弓搭箭,一同殺敵……

甚至現在也想過,萬一穿越到漢武帝時期,也只能靠著軍功平步青雲了吧!

《孫子兵法》中提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不是該研究研究匈奴呢?

前後不過百年,秦漢兩朝對匈奴的態度差別也太大了

漢武帝在位時疆域圖


匈奴的起源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

匈奴,……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毌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

從司馬遷的記載中我們能夠看出,匈奴的祖先早先居住在北方蠻荒之地,地廣人稀,他們的日常生活也主要隨著畜牧活動而遷移,哪裡有草,就遷移到哪裡。草原上動物比較多,所以他們從小就要練習騎射,打獵動物用來當作食物,等到成年之後,無戰事時,就是普通的牧民、獵人;遇到戰爭時,就變成了驍勇善戰的士兵。

並且匈奴人信奉的作戰原則就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反正走到哪裡哪裡就是家……

興許這也是匈奴一直沒有滅亡的原因吧!

前後不過百年,秦漢兩朝對匈奴的態度差別也太大了

劇照


蒙恬北拒匈奴

戰國時,秦國、趙國、燕國都曾修築長城,用來抵禦匈奴南侵,由於列國紛爭不斷,也騰不出手來對付匈奴。所以戰國時大家主要以被動防守為主,很少大規模用兵,主動出擊匈奴。

而等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掃除內患的時候,秦始皇為建立萬世基業,終於派遣大將蒙恬率十萬大軍,開始專門對付匈奴。

蒙恬也不愧為一員大將,此一戰不但將匈奴趕到黃河以北,收復了被匈奴侵佔的黃河以南的全部土地,還徵召農夫連接原秦、趙、燕三國長城,鞏固北疆,匈奴之禍也暫時緩解。

前後不過百年,秦漢兩朝對匈奴的態度差別也太大了

劇照——蒙恬

秦朝末年,農民起義,中原大地一片混亂,也無人顧及北疆,匈奴再次南下,渡過黃河,入侵中原。

團團以為,匈奴固然存在且戰且走的優勢,但是始皇帝遣蒙恬率十萬大軍就可取得大捷,長年拒匈奴於黃河以北,說明只要是傾全國之力,還是能夠擊敗匈奴,守衛邊疆的。

那麼為何漢朝初期,包括漢高祖劉邦在內的幾位皇帝,卻都選擇用和親的方式來鞏固統治呢?

前後不過百年,秦漢兩朝對匈奴的態度差別也太大了

劇照——和親


漢初對匈奴的態度

最早,劉邦是主張打的。

漢朝初期,劉邦分封的異姓王投靠匈奴,著實讓劉邦臉上無光,劉邦選擇御駕親征,誓要擊退匈奴,斬殺韓王信。

正所謂驕兵必敗,窮寇莫追,古人誠不欺我。

劉邦率兵冒進,遭到匈奴四十萬大軍圍困,用計才得以脫身,興許是怕了,劉邦決定與匈奴和親,用以息平戰事。

而和親之計,誰先提出來,誰就是弱的一方。漢朝提出和親,所以匈奴更加囂張,多次侵擾中原;等到劉邦去世,匈奴更是囂張,直到漢文帝三年,漢軍出動八萬五千戰車和騎兵攻打匈奴右賢王,取得大勝,這時匈奴的囂張氣焰終於有所緩和。

但是好景不長,文帝十四年時,匈奴再次南侵,大舉進攻中原,漢文帝雖然迅速做出應對,但是也未能打敗匈奴,無奈之下,只能再次祭出和親之策,保一方安寧。

團團以為,漢朝初期不是不想打,打了幾次,要麼打不過,打勝仗的時候匈奴傷而不死,和親看上去確實是無奈之舉。

前後不過百年,秦漢兩朝對匈奴的態度差別也太大了

劇照——劉邦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漢武帝時,並非一直仇視匈奴。最早也曾非常寬厚地對待匈奴,雙方也有過一段時間的蜜月期,雙方互通有無,關係好得像親兄弟一般。

等到蜜月期一過,雙方都露出了真實的面目:

匈奴貪婪,漢朝想打。

隨後的幾年中,雙方經過多次戰爭,漢軍多次取得大勝,但匈奴也多次搶掠邊境,甚至侵入河套地區,直到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領兵北上,痛擊匈奴之後,雙方暫且安定下來,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次進行戰爭。

我認為漢武帝在取得大勝之後肯定還是想一舉收服匈奴,但是驃騎將軍霍去病英年早逝,漢朝痛失一員大將,也就打消了再次出兵的心思,估計他聽到霍去病留下的千古名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也是十分惋惜吧。

前後不過百年,秦漢兩朝對匈奴的態度差別也太大了

劇照——霍去病


該打還是不該打

在《史記·匈奴列傳》中,司馬遷的態度十分明顯,他一邊批判匈奴不守信用,不遵禮法,;一邊卻又譏諷漢武帝窮兵黷武,識人不明,用人不當。他最後在篇尾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世俗之言匈奴者,患其徼一時之權,而務?納其說,以便偏指,不參彼己;將率席中國廣大,氣奮,人主因以決策,是以建功不深。堯雖賢,興事業不成,得禹而九州寧。且欲興聖統,唯在擇任將相哉!唯在擇任將相哉!

司馬遷認為,匈奴該打,但是作為皇帝,應當考慮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將領,做出準確的判斷之後,一鼓作氣打敗匈奴。

前後不過百年,秦漢兩朝對匈奴的態度差別也太大了

劇照——漢武帝


團團說

團團以為,匈奴屢次犯邊,侵略百姓,濫殺無辜,身為天子應當護佑國民才是;

通過對待匈奴的態度和手段就可以看出,秦始皇不愧為千古一帝,他的雄才大略非漢初幾位皇帝可比;

更何況,和親雖然不是漢朝開創,但是漢初實行和親之策,著實丟人,這樣換來的所謂和平,不要也罷。

前後不過百年,秦漢兩朝對匈奴的態度差別也太大了

俾睨天下——始皇帝

前後不過百年,秦漢兩朝對匈奴的態度差別也太大了

劇照——昭君出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