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不过百年,秦汉两朝对匈奴的态度差别也太大了

引子:

团团对匈奴的认识,源于王昌龄的《出塞》一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句里提到了飞将军李广,提到了匈奴,甚至也导致《秦时明月》变成了我最喜欢的国漫……

最初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还纳闷,为什么是秦朝时的月亮照在汉朝的边关,直到语文老师疯狂地拍着桌子告诉我们,诗句中并没有穿越时空的梗,这是一种叫做“互文”的写作手法,意思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有很多人鏖战万里,血洒疆场,守护边疆。

当时一起上课的小伙伴们也都对匈奴恨得牙根痒痒,恨不得自己变成飞将军手下的一名小兵,张弓搭箭,一同杀敌……

甚至现在也想过,万一穿越到汉武帝时期,也只能靠着军功平步青云了吧!

《孙子兵法》中提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不是该研究研究匈奴呢?

前后不过百年,秦汉两朝对匈奴的态度差别也太大了

汉武帝在位时疆域图


匈奴的起源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

匈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

从司马迁的记载中我们能够看出,匈奴的祖先早先居住在北方蛮荒之地,地广人稀,他们的日常生活也主要随着畜牧活动而迁移,哪里有草,就迁移到哪里。草原上动物比较多,所以他们从小就要练习骑射,打猎动物用来当作食物,等到成年之后,无战事时,就是普通的牧民、猎人;遇到战争时,就变成了骁勇善战的士兵。

并且匈奴人信奉的作战原则就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反正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

兴许这也是匈奴一直没有灭亡的原因吧!

前后不过百年,秦汉两朝对匈奴的态度差别也太大了

剧照


蒙恬北拒匈奴

战国时,秦国、赵国、燕国都曾修筑长城,用来抵御匈奴南侵,由于列国纷争不断,也腾不出手来对付匈奴。所以战国时大家主要以被动防守为主,很少大规模用兵,主动出击匈奴。

而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扫除内患的时候,秦始皇为建立万世基业,终于派遣大将蒙恬率十万大军,开始专门对付匈奴。

蒙恬也不愧为一员大将,此一战不但将匈奴赶到黄河以北,收复了被匈奴侵占的黄河以南的全部土地,还征召农夫连接原秦、赵、燕三国长城,巩固北疆,匈奴之祸也暂时缓解。

前后不过百年,秦汉两朝对匈奴的态度差别也太大了

剧照——蒙恬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中原大地一片混乱,也无人顾及北疆,匈奴再次南下,渡过黄河,入侵中原。

团团以为,匈奴固然存在且战且走的优势,但是始皇帝遣蒙恬率十万大军就可取得大捷,长年拒匈奴于黄河以北,说明只要是倾全国之力,还是能够击败匈奴,守卫边疆的。

那么为何汉朝初期,包括汉高祖刘邦在内的几位皇帝,却都选择用和亲的方式来巩固统治呢?

前后不过百年,秦汉两朝对匈奴的态度差别也太大了

剧照——和亲


汉初对匈奴的态度

最早,刘邦是主张打的。

汉朝初期,刘邦分封的异姓王投靠匈奴,着实让刘邦脸上无光,刘邦选择御驾亲征,誓要击退匈奴,斩杀韩王信。

正所谓骄兵必败,穷寇莫追,古人诚不欺我。

刘邦率兵冒进,遭到匈奴四十万大军围困,用计才得以脱身,兴许是怕了,刘邦决定与匈奴和亲,用以息平战事。

而和亲之计,谁先提出来,谁就是弱的一方。汉朝提出和亲,所以匈奴更加嚣张,多次侵扰中原;等到刘邦去世,匈奴更是嚣张,直到汉文帝三年,汉军出动八万五千战车和骑兵攻打匈奴右贤王,取得大胜,这时匈奴的嚣张气焰终于有所缓和。

但是好景不长,文帝十四年时,匈奴再次南侵,大举进攻中原,汉文帝虽然迅速做出应对,但是也未能打败匈奴,无奈之下,只能再次祭出和亲之策,保一方安宁。

团团以为,汉朝初期不是不想打,打了几次,要么打不过,打胜仗的时候匈奴伤而不死,和亲看上去确实是无奈之举。

前后不过百年,秦汉两朝对匈奴的态度差别也太大了

剧照——刘邦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汉武帝时,并非一直仇视匈奴。最早也曾非常宽厚地对待匈奴,双方也有过一段时间的蜜月期,双方互通有无,关系好得像亲兄弟一般。

等到蜜月期一过,双方都露出了真实的面目:

匈奴贪婪,汉朝想打。

随后的几年中,双方经过多次战争,汉军多次取得大胜,但匈奴也多次抢掠边境,甚至侵入河套地区,直到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领兵北上,痛击匈奴之后,双方暂且安定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次进行战争。

我认为汉武帝在取得大胜之后肯定还是想一举收服匈奴,但是骠骑将军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朝痛失一员大将,也就打消了再次出兵的心思,估计他听到霍去病留下的千古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也是十分惋惜吧。

前后不过百年,秦汉两朝对匈奴的态度差别也太大了

剧照——霍去病


该打还是不该打

在《史记·匈奴列传》中,司马迁的态度十分明显,他一边批判匈奴不守信用,不遵礼法,;一边却又讥讽汉武帝穷兵黩武,识人不明,用人不当。他最后在篇尾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世俗之言匈奴者,患其徼一时之权,而务?纳其说,以便偏指,不参彼己;将率席中国广大,气奋,人主因以决策,是以建功不深。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

司马迁认为,匈奴该打,但是作为皇帝,应当考虑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将领,做出准确的判断之后,一鼓作气打败匈奴。

前后不过百年,秦汉两朝对匈奴的态度差别也太大了

剧照——汉武帝


团团说

团团以为,匈奴屡次犯边,侵略百姓,滥杀无辜,身为天子应当护佑国民才是;

通过对待匈奴的态度和手段就可以看出,秦始皇不愧为千古一帝,他的雄才大略非汉初几位皇帝可比;

更何况,和亲虽然不是汉朝开创,但是汉初实行和亲之策,着实丢人,这样换来的所谓和平,不要也罢。

前后不过百年,秦汉两朝对匈奴的态度差别也太大了

俾睨天下——始皇帝

前后不过百年,秦汉两朝对匈奴的态度差别也太大了

剧照——昭君出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