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出自《孟子·盡心上》簡單的可理解為:失意落魄時修養自身,得志通達時造福天下!

《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這句話的由來及典故是這樣的:

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

宋勾踐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孟子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土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翻譯過來如下: 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遊說各國的君主嗎?我告訴你遊說的態度:別人理解也安詳自得;別人不理解也安詳自得。”宋勾踐問:“怎樣才能做到安詳自得呢?”孟子說:“尊崇道德,喜愛仁義,就可以安詳自得了。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去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窮困時不失去仁義,所以安詳自得;顯達時不背離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時恩惠施於百姓;不得志時修養自身以顯現於世。窮困時獨善其身,顯達時兼善天下。”

《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窮”,在古文中又多種理解,如盡,貧,失意落魄等,大抵相似。“達”比較好解釋,為通達得志之意。這句話闡述了一個人在兩種迥異的情況下的兩種選擇,其實是一種處世的態度。在某些層面也可以這麼解釋:一個人在能力小的時候,要把自己照顧好,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當他有能力的時候,儘可能的幫助更多的人解決困難。照顧好自己這是必須的,然而善於詭辯的人們總要牽強的理解為只為自己,這時就解釋為自私,這是不可取的,也完全違背的孟子的初衷。

《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人們在失意落魄的時候,考慮到個人的能力問題,因此就只要求他獨善其身,因為他沒有兼善天下的能力。如果“窮時”還能兼善天下,這就知道是不是真正意義的“窮”,當然能像范仲淹那樣:不論什麼時候都先天下之憂而憂就更好了。但那或許只是一種美好的意願,憂歸憂,是否能幫天下人解決問題又是一個問題。所以,在道德修養方面,我提倡範文仲的說法。然而實際一點能做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已實為不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