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師 向別人學習 強大我們自己

三人行必有我師 向別人學習 強大我們自己

日子像往常一樣一天天過去,三個孩子依然圍繞在暖洋洋的火爐旁等著我做飯。直到有一天,隔壁鄰居大嬸來家裡串門,看到我手忙腳亂地做好飯,一碗一碗給孩子們盛好,擺在飯桌上,她實在看不慣了,心直口快地說: “孩子們,你們已經是大孩子了,怎麼能像客人一樣看著你媽媽忙忙活活,也不伸把手幫幫媽媽呢?怎麼能一動不動地等著媽媽來伺候你們呢?“

然後,鄰居大嬸轉過頭訓斥我: “不要把你那種不科學的母愛帶到以色列來,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天下父母沒有不愛孩子的,但是,愛孩子要有分寸、有原則、有方法。”

鄰居的話很傷人,三個孩子都很難受。我安慰孩子們說: “沒事的,別往心裡去,媽媽能撐住,媽媽喜歡照顧你們,一點也不累,你們還小,你們好好學習、好好努力就是最聽話的孩子了。”

鄰居猶太大嬸心直口快,她看不下去我包辦孩子的一切,無微不至地伺候已經超過十四歲的孩子。這也難怪,到了以色列後我才發現,以色列家庭的孩子都無一例外地參與家務勞動,而且越是富裕家庭的孩子越被父母推出家門體驗生活。在以色列,沒有中國人“富不過三代”這句老話,在以色列人看來,富可以富三代,關鍵看父母對孩子施加什麼樣的愛。

中國人覺得愛是愛,教育是教育,而猶太人覺得,愛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所以,猶太大嬸對我的批評,我其實早有心理準備,只是沒想到她會這麼一針見血、直截了當。

猶太大嬸不留情面地跟我說:“沙拉,不要把你這種落後的教育方式帶到以色列來。

不要以為你生了孩子就是母親。你這樣不是愛孩子,是在害孩子。你怕孩子幹家務活,耽誤時間影響學習,寧肯自己咬牙將全部家務活都承擔下來。可你必須讓孩子們認識到,他們是家庭的一員,他們對家人也應該負有責任。他們應該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分擔大人的負擔。這樣,就絕對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當孩子找到價值感、尊嚴感時,他會主動學習,效率會更高。而一個無責任感、無價值感的孩子,儘管坐在書桌旁,卻可以心猿意馬地不做關於學習的事情。“

猶太民族是個非常尊重知識的民族,即使是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會讀很多書。

鄰居大嬸雖然不是博士、教授,但是她說的這番話讓我醒酮灌頂,至今仍回味無窮。

“沙拉呀,父母能給孩子許多愛,但父母卻不能代替孩子長大。每個父母都疼愛自己的孩子,但這份愛是要有質量的。有的愛就像清水一樣,潤過孩子乾渴的喉嚨之後就無影無蹤了;而有的愛則好像濃濃的鮮血,注入孩子們的身心,一生都將在孩子的身上流動,給予孩子們生命的力量。”

作者沙拉,上海社會科學院特聘研究員、上海市虹口區政協委員。她出生在中國上海,也是目前所知唯一還留在上海的猶太后齋,育有兩子一女。中以建交後,在“迴歸故土”的召喚下,也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不同的環境下體會磨難、學會堅強、領會人生,沙拉放棄了上海的優越生活,帶著三個孩子來到了戰火紛飛的以色列,開始了一段跨國教育的特殊經歷。

她通過借鑑中國教育和猶太教育的精華,自創“特別狠心特別愛”的教育方法,創造性地通過延遲滿足、家風育人等理念,讓原本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兩個兒子不到三十歲就實現了世界富豪夢。

沙拉曾受到以色列總理拉賓的接見,拉賓對她說:猶太人愛子女,跟中國人一樣,也是全世界有名的。如今,沙拉的傳目錄子故事已經吸引了中央電視臺《讀書》目、《魯豫有約》等三百多家媒體紛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