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芻思維”並非百害而無一利,如何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反芻思維”並非百害而無一利,如何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俄國作家契訶夫在短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中講了一個故事:

主人公在劇院裡面看戲,打噴嚏時不小心噴到前面的一位禿頭將軍身上。他頓時感到十分惶恐,並馬上道歉,儘管將軍跟他說了沒關係,他的內心卻很擔憂。為了緩解這種擔憂,他多次向將軍表示自己並不是故意的,希望他能原諒自己。將軍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沒關係。但他始終放心不下,生怕將軍事後追求他的責任,最後被自己活活嚇死。

小說總有些誇張的情節,但類似於這樣的事情,卻有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

1.清晨,在電梯上遇到了領導,微笑的對他打了聲招呼,他卻不予理睬,於是你就會心裡不停問自己: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領導不理我會不會是想開除我?2.和戀人分手,腦海裡不斷回憶著曾經的美好,睹物思人,觸景生情,越難過就越想回憶,越回憶就越難受。3.我剛才在會議上作報告說錯了好幾個地方,大家會怎麼想我,一定覺得我能力不行,丟人現眼了,我這以後應該怎麼在公司幹...........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些不幸的事件發生後,

個體不停地、重複地、被動關注痛苦事件和自身感受,以及這些事件感受的可能原因和後果的過程,我們把他叫做反芻思維

“反芻思維”並非百害而無一利,如何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反芻思維並非百害無一利

諾論 •哈克斯曼 1991 年提出“反芻思維”概念後 ,國外研究經歷 20餘年 ,因其理論和實踐的價值從而逐漸成為熱點。

反芻思維一直以來都被人詬病,芝加哥伊利諾斯州大學精神病學和心理學副教授朗格內克說:

“反芻思維是一種不健康的情感處理方法。如果你在過去出現過反芻思維,那麼它將是導致抑鬱並且讓抑鬱復發的一個危險因素。”

誠然,反芻思維一直被當做是換上抑鬱症的首要因素,大家認為,具有反芻思維就是得了抑鬱症,得治,但在《老化、神經心理學和認知》雜誌研究中,卻出現了新的觀點:

在完成指向未來的時間記憶任務時,如告知實驗參與者在第4分鐘的時候停下手頭的任務,來做另外一件事情,反而是抑鬱程度比較高的被試者成績較好,他們在3分鐘到4分鐘的這段時間內檢查秒錶的次數更多,即他們記得在第4分鐘的時候要去完成另外一個任務。反芻思維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類似活動提醒的角色,使大腦處於高度激活的狀態,因為他們在接近事前約定的時間點時會更頻繁地重複記憶,檢查結果。

具有反芻思維的人容易換上抑鬱症,而患有抑鬱症的人群的專注度和認知力明顯高於普通人。這就說明了,反芻思維的確存在著積極的一面,至少,我們能從中吸取些優勢。

曾經有人問海明威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作家,他說:“給我一個不快樂的童年”

“反芻思維”並非百害而無一利,如何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同樣的還有《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崔永元,梵高,甚至是曾經的美國總統林肯等都曾經患過抑鬱。

為什麼這些患有抑鬱症的人大都創造了輝煌的成就,這跟反芻思維中的積極面——反省深思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反芻思維”並非百害而無一利,如何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混餚了反芻思維背後:反省深思和強迫思考的概念

有學者表明:反芻思維分為反省深思強迫思考兩種:

“反芻思維”並非百害而無一利,如何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前者是有目的的、向內解決認知問題;

後者指被動比較當前狀況和無法實現的目標間之差距。

而後者強迫思考才是患上抑鬱症的真正元兇,而

反省深思則會隨著時間推移,會緩解抑鬱症狀

孔子云:每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說的便是反省深思:

舉個例子,拿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句話分析

反省思考的人會這麼想:和朋友交往我是不是比較忠誠,如果不忠誠我應該怎麼辦?

而強迫思考的人會這麼想:我是不是得罪他了,我做的不夠好嗎?

其中最本質的區別就是:反省思考是為了防患於未然,從自身出發。

而強迫思考的人更喜歡對已經發生的事情耿耿於懷。


“反芻思維”並非百害而無一利,如何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人的負面感受易被放大

在這裡我們需要強調一個概念,就是二分法。

“反芻思維”並非百害而無一利,如何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二分法中的世界,大概就是這樣的。在他們的世界裡,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非黑即白,不是好的,那就是壞的。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樣的思維對於他們來說基本就是謬論,所以,看待事物的單向讓他們得到了專注的優勢,卻失去了多維度理解,並學會開導自己的本領。

並且人性本就是對於失去的東西的在意程度遠遠大於得到;就像你在馬路上撿到10塊錢的喜悅遠遠沒有丟了10塊錢的程度深。

所以,當這些所謂具有“反芻思維”的人失去一件東西的時候,他們不會想著也許還有更好的在等待著自己,反而會耿耿於懷,對失去的東西念念不忘。



“反芻思維”並非百害而無一利,如何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凡事過度必為禍

學過哲學的人都明白一個道理,量的積累產生了質的變化,但是凡事都要有個度,凡事過度必為禍,同樣的,過度思考也是如此。

過度的思考在心理學範疇稱為“強迫性窮思竭慮“

一項關於購物行為的研究發現,人們對某種品牌的果醬瞭解的信息越少,做出的選擇就越好;當提供成分細節時,人們就會被五花八門的信息所迷惑,最終選擇了他們並不喜歡的果醬。

就像我們去閱讀一本說明書,字數越多我們看的越頭疼,即使講的很詳細,但當你讀完之後卻發現其實根本什麼都沒記住,相反,如果閱讀一本簡潔的說明書,即使不是那麼詳細,但最起碼能讓你記住一些東西。

同樣,我們的大腦也是如此,當你思考過多的時候,大腦處理信息的效率反而會降低。過度思考還不如不思考。

比如你現在剛出社會,卻想著未來應該和什麼樣的人結婚,房子應該買在哪裡,父母應該怎麼辦,誠然,這些也許都是未來需要經歷的,但是對現在的處境沒有提升的思考,都是浪費腦力。

楊絳先生說過:過度的思考人生就是病,得治。
“反芻思維”並非百害而無一利,如何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如何利用反芻思維的積極面,以此提升我們的個人能力

我們總不能,為了成功就變得抑鬱,這對我們的身體和身心健康都極為不利,那麼,如何從反芻思維中,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呢?

1.把想法寫在紙上

你如果產生了什麼想法,大可以將想法寫在紙上。

2012年俄亥俄州立大學做過一項研究,清除愚蠢的想法就像寫在一張紙上,丟到垃圾箱一樣容易。他們發現,你如何對待你的想法,像寶藏一樣珍藏起來,或者像垃圾一樣丟掉,這產生的效果會是不同的。

所以,如果腦海裡不清楚重要的是什麼,什麼是值得反思了,就把想法寫出來,結果一目瞭然。


2.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

反思一件事情的時候通過聯想和聯結,將生活中其他經歷和經驗串聯起來,重新認識和審視自己過往經歷的辦法,能夠將自己分散的生活經驗進行重新組織,從而產生新的知識,而要做到這一點無非就是問自己五個問題?

1、我過去還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

2、我還聽說過有其他人犯過同樣的錯或者有做得更好的嗎?

3、有什麼相關的方法可以應用到這件事情中?

4.應用這個方法會產生一定的改變嗎?

5.我所思考出來的知識是否具有侷限性呢?


3.從自身角度思考,而不是攀援

反芻思維就是第六意識攀緣不愉快的念頭、情緒和軀體感受後的過度反覆思維。可以說,反芻思維必然有攀援作引導,攀援是反芻思維的前提和基礎。無心攀援,反芻思維馬上終止。認識不到攀援在反芻思維方面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僅僅從反芻思維方面進行研究和干預,往往事倍功半。

所以,當我們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時候,需要結合自身出發,而非站在他人的角度。

比如說我來公司三年多了,為什麼還不能得到提拔,而來了不到一年的小王卻當上了經理。這種想法就是攀援心理。

為什麼不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去思考為什麼他行,我就不行,是不是我有什麼做的不好的地方需要改正,應該如何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呢。


那麼,如果當你走向了反芻思維的消極面時,應該如何應對呢?

1.喝杯熱飲

消極想法的產生多種多樣,如果你是因為感到孤獨而消極,那麼你就可以給自己泡杯熱飲,茶或者咖啡都行。

耶魯大學研究發現,當人神聖隨身攜帶熱敷包的時候,就會產生較少的負面情緒。所以,當你感到不開心的時候,就享受一下熱飲所帶來的溫暖吧。

“反芻思維”並非百害而無一利,如何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2.分散下你的注意力

如果你的腦海中老想著無關緊要的事情。

比如你的航班因為天氣原因延誤了,你就不要老想著你會失去什麼,錯過什麼,因為事情已經發生,也改變不了什麼,這時候你就要去學會分散你的注意力。

比如給家裡人或者朋友打個電話;看看手頭上的工作還有什麼不完善的,一旦重新構建了你的處境,你的那種對於延誤的執念就會慢慢消失。


3.離消極的人遠點

人本就是群居動物,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心理學家在研究反芻思維的時候發現,往往最開始的“感染源”就是我們身邊的人。他們的意識會不知不覺的傳染給你,所以,為了讓自己變的積極健康,就要學會遠離他們。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存在著兩面性,當我們對反芻思維避而遠之的時候,為什麼不去思考,如何將這種思維本身帶油的優點轉化為內需。就像孔子說的每日三省吾身,不管對於成長,或者是鍛鍊我們的思維來說,都是大有好處。

我是李大頭先生,分享職場乾貨,專注個人成長,感謝觀看。

“反芻思維”並非百害而無一利,如何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