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華傳統文化,誰有資格去「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劉餘莉品讀《群書治要》

對於中華傳統文化,誰有資格去“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群書治要360》講座第36集02

聖人所說的言論,你自己不理解,體悟不到他的境界,把它誤解了,恰恰可能把那些精華的東西,做為糟粕剔除了。所以我們經常說“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句話從一般的抽象的意義上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誰有資格去“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對於中華傳統文化,誰有資格去“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首”指首領的意思、首腦的意思,或者是國君、君王的意思。領導者怎麼樣才能夠成為天下人的榜樣?就是他必須按著道,按著太和之道來治理國家,他能夠“言為世則、行為世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社會大眾的表率,這樣才能夠給天下帶來太平,這就是“首出庶物,萬國咸寧”的意思。

也就是說君主治國必須順著規律。萬國,天下的國家都會關注他,並且向他學習。哪個國家能夠順著道來治理,就能夠讓大家生起效仿之心,向他學習,最終就能夠平治天下。

所以,在今天我們為什麼特別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就是因為中華傳統文化所講的全都是道,如果我們按著這個道,能夠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就像唐太宗李世民的時候,他用《群書治要》來治國,結果,萬國來朝,創下了貞觀之治的盛況。外國的使者要來向中國學習,要和唐太宗皇帝對上話,要通過七重翻譯,經過七個人的翻譯,最後才能夠和太宗皇帝對上話。可想而知,那個時候來向中國學習的國家有多少。

他是怎麼樣達到這種狀況的?現在還是有些人說,傳統文化有糟粕、有精華,我們首先要區別什麼是糟粕、什麼是精華。我感覺這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文景之治,曾經創下過貞觀盛世、開元盛世等、成康盛世時,幾十年監獄沒有死刑犯。既然歷史上有這樣的盛世,能夠把天下治理得這樣好,是怎麼樣做到的?肯定有方法和道理。我們只要學習其中的方法和道理,來治理今天的國家,就是對我們的價值,對我們的借鑑和啟示,這就足夠了,沒有必要再去分什麼糟粕、什麼精華。

對於中華傳統文化,誰有資格去“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而且,聖人所說的言論,你自己不理解,體悟不到他的境界,把它誤解了,恰恰可能把那些精華的東西,做為糟粕剔除了。所以我們經常說“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句話從一般的抽象的意義上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誰有資格去“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只有聖人才能夠了知聖人的境界,而我們一個凡夫俗子,還沒有達到聖人的境界,去“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時候,往往是以自己的知見、自己的水平去取捨。就像一個二層樓的人,他去看住在二十層樓的人說的話、寫出的文章,他看不到他的境界,不能領略他的思路,所以他就說這個東西不符合事實,甚至還要把二十層樓的人,拽回到兩層樓,說你所見到的就是我所見到的境界。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把至為精華的東西做為糟粕拋棄了,這是非常遺憾的。

我們傳統文化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它的精髓,那就是“道德”。“道”就是自然而然的規律,就是我們這裡所說的“大和”。“德”就是按照自然規律去做。

對於中華傳統文化,誰有資格去“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古人觀察宇宙天地之道,把維繫人倫關係的人倫大道給我們概括出來,總結為五個方面,就是孟子所說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種倫理關係處理好了,這個社會自然和諧有序。還有“五常”,“仁、義、禮、智、信”。“常”,就是恆常不變的規律,恆常不變的道理。在古代適用,在今天也依然適用,到未來也依然適用。

還有“八德”,八德有兩種說法,“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我們把兩種八德重複的說法去掉,留下了十二個字,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是古人治理國家的常理、常法。

對於中華傳統文化,誰有資格去“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如果人把這些治理國家的常理、常法都拋棄不用了,就會出現左丘明說的“人棄常則妖興”,

怪異的現象、不正常的現象就出現了,妖魔鬼怪就出現了。譬如“父子有親”是正常的,父母慈愛兒女,兒女孝敬父母,他們有一種自然的親情。那什麼叫妖?就是子殺父、父告子,這樣的現象出現的時候就不正常了。這就是告訴我們,君主治國必須順著太和之道,才能夠給天下帶來太平。

湯恩比先生在研究了各個國家的文明史之後提出,能夠真正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的,只有中國的孔孟儒學和大乘佛法。為什麼?因為孔孟儒學講的是仁義忠恕,大乘佛法的核心精神是真誠、慈悲,這些都是符合太和之道的,用這個來治國,才能夠給天下帶來真正的和平。

所以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的世紀,不是中國政治、軍事、武力,或者是貿易等的世紀,而是中國文化得以普遍宣揚的世紀。中國文化的普遍宣揚,對世界不僅構不成威脅,而且能夠給世界帶來真正的和諧。

對於中華傳統文化,誰有資格去“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