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上市公司成長系列之三:泰和誠

璞公英 2018-05-09

醫療上市公司成長系列之三:泰和誠

與引人注目的華潤鳳凰醫療(港股)、愛爾眼科(A股)不同,美國上市的泰和誠(CCM)是一個略顯低調,但在整合國際頂級資源並在業務發展和資本運作方面,不斷嘗試和創新的一家上市公司。

泰和誠在紐交所上市日為2009年12月11日,比2009年10月30日A股上市的愛爾眼科稍晚,大致同期。上市時,泰和誠醫療募資1.32億美元,截止2009年9月30日,泰和誠全國有83個合作腫瘤診療中心,2008年全年淨營收(Net Revenue)1.72億人民幣、2009年淨營收2.92億人民幣。上市後,泰和誠營收先增後降,2015年淨營收達到6.16億後近兩年逐年下降,2017年淨營收為3.31億元人民幣,已低於2010年的3.90億人民幣。與營收下滑相對應的是,泰和誠合作腫瘤診療中心數量已下降至44家(2017年報數字),同時,公司市值已萎靡至1.8億美元(2018年5月7日)。從財務數字和資本市場表現看,泰和誠似乎是一個逆成長故事。

需要了解的另一面是,泰和誠已在向腫瘤醫療服務提供商轉型、國際資源佈局與整合方面頗有斬獲,泰和誠在國內的多家腫瘤醫院投資已有很大進展、與MD安德森形成了戰略合作並在美國和新加坡投管醫療機構,假以時日,泰和誠有望涅槃成中國最國際化的高端腫瘤連鎖醫院平臺。

與上市時已完成從輕資產醫院合作轉向專科醫院投資和運營的愛爾眼科不同,泰和誠更大程度上展現了美國上市的境內醫療器械設備運營商努力而痛苦地轉型為腫瘤專科醫院的過程,而這個過程還在繼續。

一、 前傳與IPO

泰和誠醫療前身成立於1993年,是一家腫瘤放射性治療及影像診斷中心網絡運營商。其上市前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如下:

1993年,在廣州建立第一個頭部伽瑪刀系統和第一臺磁共振成像系統;

1997年,醫療輔助隊開始運作,醫學之星成立;

1998年,在廣州建立第一個直線加速器;

2000年,組織在哈爾濱舉行的第一屆中國國際伽瑪刀學術會議,廣州建立第一個體部伽瑪刀系統;

2001年,組織出版了國內第一部伽瑪刀科普書籍《神奇伽馬刀》;

2002年,西安長安醫院安裝了中國第一臺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影像掃描(PET-CT)系統和第一臺MM50調強放射治療系統(醫用高端迴旋加速器),泰和誠在2009年收購了以上設備,並繼續向醫院長期提供設備租賃和專業管理服務;

2005年,組織出版了第一本在國內公開出版的伽瑪刀專業書籍《顱腦伽瑪刀治療學》;

2006年,醫學之星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

2008年,獲得來自中國國際金融公司、美國凱雷投資集團和勝達國際集團的投資。通過現金要約收購將醫學之星(在全國擁有23個腫瘤診療中心)私有化。

從以上泰和誠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泰和誠從1993年前身成立、開展業務到2009年上市,一直專注於腫瘤學科方向的業務合作、學術建設、資源整合及資本運作。在2009年上市時,根據Frost & Sullivan報告,以年收入規模計算,泰和誠是國內最大的放射治療和影像診斷中心網絡。泰和誠為紐交所主板上市的中國第一家醫療服務公司。

泰和誠的招股書中,既表明其在腫瘤領域與公立醫院合建診療中心的國內領先地位,也提到了擬建專科醫院(包括長安醫院和北京質子中心)的未來計劃。藍圖已繪,成就不易。

二、 國際資源與合作模式

泰和誠集團海外策略,也是集團層面核心策略,就是與國際頂級腫瘤醫療機構MD安德森緊密捆綁合作,依託其品牌、經驗和資源,在國內複製。因國內醫院建設較慢,泰和誠先購買新加坡醫院並改造成泰和誠品牌,先行復制MD安德森經驗。這樣的海外佈局,不僅僅可以借鑑和整合海外先進經驗,還可以推進國際會診、跨國轉診等高端服務,看起來是很漂亮的策略和打法。

醫療上市公司成長系列之三:泰和誠

1. 與MD安德森合作

MD安德森是美國乃至全球的頂級腫瘤診療機構。2017年8月8日,MD安德森癌症中心被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評為2017-2018全美排名第一的癌症治療中心。自1990年設置該項評比至今,MD安德森始終位列全美最佳腫瘤專科醫院前兩位;在過去的16年中,MD安德森13次名列第一,在最近的10年中更是有9年穩居榜首。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腫瘤患者五年生存率超過80%,這個數字極其驚人,療效和數據,比報道和評比更有說服力!若能有這樣一個全球頂級機構作為戰略合作伙伴,無疑是在國內發展民營腫瘤診療業務的鮮明旗幟和倚天長劍,極大助力泰和誠國內腫瘤醫療業務發展。

2012年12月,泰和誠宣佈收購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腫瘤中心(MDACC)質子中心管理公司45%的股權,從而間接持有該質子中心19.98%的股權,成為其第二大股東。2015年8月12日,泰和誠集團宣佈,進一步增持MD Anderson質子治療中心股權的交易,成為該質子中心管理公司的控股股東。MDAnderson質子中心自2006年開始接待病人,是美國第四家開業的質子中心,已經治療了超過6000名病人,佔全美國質子治療人數的15%(據2015年報道)。

2014年5月,泰和誠與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簽署戰略諮詢協議。根據這一戰略協議安排,MD安德森將成為泰和誠集團計劃中的上海、北京、廣州腫瘤醫院項目的戰略顧問,提供有關癌症專科醫院方面的管理和技術支持,就腫瘤醫院的市場定位、整體設計、科室設置、醫療流程、人才培訓等提供全方位的諮詢服務。同時,MD安德森亦將與新加坡泰和誠醫院展開排他合作。這是MD安德森在亞洲地區簽訂的首個此類協議。

對此次合作,泰和誠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楊建宇表示:“我們將與MD安德森的臨床醫療和管理團隊一同努力,將包括多學科診療在內的先進診療方法和治療方案,以及最前沿的學術研究成果和腫瘤治療技術引入泰和誠集團網絡體系,更好地服務中國和新加坡的患者。”

MD安德森進一步授權泰和誠,若能通過評審,泰和誠旗下醫療機構不僅可以與MD安德森在臨床治療和學術研究方面共同合作,還可以擁有MD安德森的商標使用權。泰和誠高管介紹:“目前國內只有泰和誠在品牌共享方面,與MD安德森形成戰略合作。也就是說,一旦我們北上廣三家醫院達到了他們的標準,就可以使用他們的品牌,比如說上海泰和誠腫瘤醫院MD安德森癌症中心。”

看來,泰和誠和MD安德森的合作還在深化過程中,與MD安德森合作的真正效力發揮,還需等到泰和誠境內腫瘤醫院開業以後,才能完全顯現。

2.新加坡項目

2015年4月,泰和誠醫療以5500萬新元(約合3980萬美元)收購Fortis醫療保健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Fortis外科醫院。Fortis外科醫院是一家擁有31張床位的新加坡私立醫院。該院成立於2012年7月,專業從事各類微創性手術,並提供包括腹腔鏡檢查和機器人輔助手術在內的全方面臨床介入診療服務。截至2015年,該院已成功完成將近100例機器人輔助手術。泰和誠計劃在收購後增加腫瘤、心臟等科室。

泰和誠境內北上廣三家醫院的建設週期都比較長,收購新加坡醫院其實有考慮為與MD安德森的合作先創造一個平臺。這樣,泰和誠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培養人才,學習MD安德森的醫療服務模式和服務流程,為將來國內的醫院做好準備。

2015年9月,經新加坡衛生部批准,醫院更名為 Concord Cancer Hospital,即新加坡泰和誠腫瘤醫院,成為新加坡唯一一所以“腫瘤醫院”命名的醫院。

醫療上市公司成長系列之三:泰和誠

三、 境內項目與業務模式

泰和誠醫療租賃業務雖然近三年在逐年萎縮,目前從營收角度仍然佔主導;泰和誠國內外收購或籌建的腫瘤專科醫院,在逐年成長和加強。從發展的整體趨勢上來講,泰和誠新建醫院發展起來後的規模應該會超過傳統的中心合作業務。

泰和誠計劃在全國範圍內構建一個由層級、規模和功能不同的醫療機構組成的腫瘤醫療服務網絡體系,主要繞著兩條主線:

一條是在特大型城市(北上廣)複製MD安德森經驗的高端三級多學科腫瘤醫院,提供國際頂級水平的醫療服務,市場化定價,主攻高端自費或商保用戶;

另一條是在二三線城市建立以醫保用戶為主的美中嘉和腫瘤放療中心。

由於兩檔醫院都是在泰和誠集團旗下,在美中嘉和放療中心進行初步診斷之後,有能力的病人就可以轉移到泰和誠醫院去,建立高端病人的跨市轉診,如果還拿不下,再進一步轉診到海外佈局的醫院。從而實現在泰和誠體系內的上下及內外聯動、閉環轉診。

泰和誠在北上廣三地舉辦的醫院均按照三級醫院標準,投資規模巨大。以上海泰和誠腫瘤醫院為例,計劃投資在23億元人民幣左右。這些新建醫院,將全部主推泰和誠自己的品牌,並在條件成熟時,掛上MD安德森的牌子。

做自己的品牌醫院,泰和誠選擇了一條正確而艱苦的道路。

泰和誠要做自己的腫瘤醫院,形式上是做自己的品牌,在實質內容上,泰和誠期望在MD安德森的支持下,構建國內全新的服務模式——全面引入美國的NCCN指南。美國癌症患者的5年存活率高,一方面是早診早治,另一方面就是嚴格規範的診療流程。期待泰和誠醫院在全面引入全球最頂級腫瘤醫療機構的診療規範後,能給國內腫瘤患者帶來福音。

目前,泰和誠在境內推進的獨立醫療機構如下:

(1) 一線城市醫院:擬在上海、北京和廣州三座一線城市興建泰和誠“旗艦醫院”。目前,相關醫院建設在推進過程中,據報道廣州泰和誠有可能最早開業;

(2) 二三線城市醫院:擬推“美中嘉和”品牌。2014年10月,泰和誠在山西大同開設的以放療為主的腫瘤專科醫院通過了政府部門的相關審批。這也是泰和誠在二線城市啟動的首個以放療為主的腫瘤醫院項目。據報道,泰和誠在無錫也在新建腫瘤醫院;

(3) 第三方影像中心:多學科精準診斷中心由泰和誠旗下北京美中嘉和醫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投建。泰和誠期望成為獨立醫學影像診斷行業的前行者。據悉,該多學科精準診斷中心不僅將服務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內的醫院和診所,還會通過遠程診療平臺覆蓋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

醫療上市公司成長系列之三:泰和誠

四、 資本運作嘗試與創新

與業務轉型和重資產醫院投資相對應的是,泰和誠在資本運作層面左衝右突、上下求索,力圖解決長期而根本的資金困局,這也是醫療產業想擴大資產規模者都會面對的問題。

1. 新三板探索

2015年8月8日,泰和誠旗下負責腫瘤影像診斷及放射治療中心的管理及腫瘤放療醫院的運營管理業務的北京美中嘉和股份有限公司啟動新三板掛牌申報。2015年12月31日,全國股轉公司出具同意美中嘉和掛牌函,代碼:美中嘉和(835660)。

2016年2月,美中嘉和啟動定增,發行數量不超過1300萬股,發行價格45元/股,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人民幣5.85億元。2016年11月3日,藍海資本旗下藍海成長基金和中信金石旗下金石灝納共同參與美中嘉和第二次定向增發,合計出資1億元。

2018年2月,全國股轉公司公告,經美中嘉和申請,全國股轉公司自2018年2月22日起終止美中嘉和股票掛牌。

泰和誠在最初推出美中嘉和新三板掛牌時,力度很大,一方面大量募資,一方面把重要資產往美中嘉和平臺上置入,大有在境內以美中嘉和為平臺募資和資本運作的勢頭。但新三板這兩年波瀾不驚,融資能力弱,是否這最終導致美中嘉和掛牌僅2年就主動申請摘牌?

近期,新三板+H股作為最新制度創新正落地實施,“成大生物”有望成為首吃螃蟹者。若瞭解到新三板制度上有此革新,美中嘉和是否還要摘牌?美中嘉和是否也可申請香港發行H股,並從而讓泰和誠實現將美股、港股、境內新三板三個融資渠道全打通?

2. 基金

泰和誠2016年10月宣佈與中融國際信託有限公司簽訂框架協議,設立中融太和醫療基金,基金總額為10.03億元(1502.29萬美元)。該基金的合夥人包括協和醫療集團的子公司北京康和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及中融信託的子公司中融國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筆者查到的《中融-承安2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一期)》,擬募資7.46億元,期限2年,年化收益7%左右,用於認購基金優先份額,最終用於投資泰和誠境內外醫療項目。

與愛爾眼科相比,泰和誠目前運作基金規模比較小,期限也比較短。另外,中融信託作為信託類金融機構,短期債類項目做得比較多,是否合適作為醫療企業泰和誠資金運作方面的戰略合作伙伴?相信這是個令人苦惱的問題。而泰和誠可否參考愛爾眼科做法,多找些合作機構發基金,從而推動自身業務發展?這應該是個稍微愉快的問題。

3. 私有化

2016年7月11日,泰和誠醫療(CCM)公告稱將以5.19美元每股的價格溢價給出不具約束力的(non-binding)私有化要約,溢價36.5%。

2017年11月,泰和誠公告,私有化終止。

這幾年中概股在美國日子不好過,不少美國上市中概股公司摘牌私有化,迴歸。有個朋友談到他的機構在一箇中概股迴歸項目中,投資回報幾十倍!對企業而言,若能實現,並在迴歸後市值變大、資金易得和多得,迴歸之路當然充滿誘惑。

泰和誠目前在美國掛牌市值比較低,若能私有化並回歸發股,相信對泰和誠從大方向上屬好事情。私有化2016年啟動,2017年底終止,外人不明所以,且待未來吧。

4. 貸款

2013年5月15日,泰和誠醫療宣佈和國際金融公司(IFC)簽訂5000萬美元貸款協議。

該貸款協議包括1)3000萬美元8年期貸款,利率為倫敦同業拆借利率+4.5%;2、2000萬美元5年期的可轉債,利率為倫敦同業拆借利率+3.75%,可轉債價格為每ADS6.9美元。

泰和誠醫療將用這5000萬美元在北京建設一個質子醫院、在廣州建立一個腫瘤醫院和縣域單位建合作中心。

5. 項目募資

2018年4月3日,泰和誠發佈公告稱,旗下美中嘉和獲得15億元-18億元人民幣的戰略投資,此次投資由中金公司子公司中金資本領投,投後中金資本領投的財團將在美中嘉和佔股37.5%至41.5%。這意味著美中嘉和整體估值在36億-48億之間。與泰和誠本身在美國的市值1.8億美元嚴重倒掛。

五、 結語與展望

如果愛爾眼科作為民營專科發展讓同業感到振奮並引為榜樣的話,泰和誠會讓人感受到他們的夢想、藍圖和努力,但同時為他們艱苦的轉型而扼腕。

泰和誠選擇的業務發展方向不錯,但作為民營醫療,抱著這樣大一個產業夢想,資本市場不是很給力,小馬拉大車,將會是個比較辛苦的發展過程。

相對而言,資本運作是泰和誠的短板。泰和誠雖為上市公司,在投資重資產醫院方面,同樣也為資金問題困擾,目前看還沒有形成建醫院和資本運作的良性循環。腫瘤醫院投資規模大、週期長,與愛爾眼科單體醫院投資相對較小、投資回收期快的專科連鎖業務線而言,泰和誠需要更長時間來證明自己。業務和資本兩個層面,都需要。

如果說愛爾眼科已經接近實現自己的產業夢想,泰和誠則在實現夢想的路上。夢想有光環,未來會有鮮花和掌聲,但在當下,會有泥濘和荊棘。泰和誠需埋頭苦幹,找到資金、支持開業、並早日實現盈虧平衡。作為上市公司,大家都在看著,加油!早日給中國帶來不一樣的腫瘤治療,早日造福中國腫瘤患者!

醫療上市公司成長系列之三:泰和誠

(後記:“泰和誠篇”資料收集、整理和寫作過程相對痛苦。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上市公司本身英文披露資料有限,境內外媒體覆蓋都少。這也是主體境內、資本頭部孤懸海外的中概股的尷尬吧。恰逢中美貿易戰、香港上市制度改革,在美國上市而感覺憋屈的孩子,回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