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版三帆幣在市面上的價值不可估量

剛入門者收藏知識欠缺,對幣的感覺不強,對錢幣的鑑別能力不強。所以對這兩種錢幣應該謹慎小心。古錢幣一直是泉友們的喜愛,收藏的熱點,市場看好,但錢幣的製作工藝簡單,造假容易,因此成為錢幣制假牟利的對象。當今收藏市場中仿造的錢幣非常多,而且製假技術相當高超,有的就連專家都很難鑑別。這些製假者經常根據市場需求,可以在一天之內就能仿製出假幣。而且他們採用原古時代的殘錢做原料來鑄造假幣,然後仿古作舊,這大大的增加了鑑定的難度。

錯版三帆幣在市面上的價值不可估量

民國十八年至二十六年壹圓銀幣,是中國上海中央造幣廠製造的最後一次銀本位制的銀質貨幣,其中某種款式據傳美國造幣廠代制,它的孕生正值法幣政策的實施,一方面已經開始用法幣的發放來穩定金融危機,另一方面考慮民眾已多年來對銀質貨幣接受的習慣,以備法幣推行的不測,同時根據銀價暴漲趨勢,設計試製減重的銀質貨幣。其新款銀幣重量只是原來銀幣重量的一半,壹圓面值銀幣重量約十三克。然減重銀幣終究跟不上銀價上漲的幅度而取消製作計劃。更重要的因素是為了全面落實法幣發放,最後決定白銀一律收歸國有。

1929年(民國十八年),中華民國政府委託奧地利維也納造幣廠設計、試鑄了孫中山正面像壹元銀幣。文中該幣正面鐫孫像,背面波浪中鐫三帆船,兩旁鐫“壹元”二字。該幣當年共有二種設計樣幣,初次為小字版,是參照金本位半圓圖案設計。因水波紋、帆船、壹元等圖樣幾乎近似,第二次為大字版是依照二十四年中元銀幣圖案設計,

錯版三帆幣在市面上的價值不可估量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鑄幣的國家,我國的古錢幣源遠流長、品種紛繁,從商代的貝幣、戰國的刀、布幣,秦代的方孔圓錢,到清末的機制幣,數以萬種千姿百態的錢幣構成了當今錢幣收藏領域中為龐大的收藏門類

古錢幣在收藏市場上一直是比較熱門的收藏品,雖然在歷史的推移下,許多古錢幣早已經失去了其原有的流通功能,但是卻多了考古價值、藝術價值、欣賞價值、收藏價值等各種新功能。近幾年來,古錢幣的市場行情獨領風騷,與珍奇造型的藝術品相比,仍然受到錢幣愛好者們的極力追捧。同時,隨著各地拍場古錢幣的交易場次變得越來越多,我們可以預見,古錢幣在藏品市場中的位置,開始變得更為重要和愈加珍貴。其中錯版幣因為存世及其稀少,其價值更是不言而喻。

孫中山民國十八年三帆錯版幣。由於孫中山三帆幣產生於民國時期,而民國時期在中國歷史上僅僅存在了幾十年光陰,本身錢幣數量就較為稀少。因此,在兵荒馬亂、國內戰爭頻發的期間內,錢幣在經歷了無窮的歲月之後,依然可以完整地保留下來,具有很高的文物收藏價值、歷史文化價值以及藝術品鑑價值,在當今的藏品市場中並不多見,而其中錯版幣更是鳳毛麟角的存在,有著極高的價值。

金屬鑄幣要經過設計、制模及鑄造三個環節,而錯版幣,是指在設計、制模或製版時出現錯誤的錢幣。這種錯版幣一經發現,多被政府有關部門明令收回銷燬,但往往有少量“漏網之魚”流入社會;也有發行後無法收回的情況。這些錯版幣便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珍品,因而備受錢幣收藏者的青睞。其市場價值和升值空間就非常的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