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断舍离——认清本心 只取所需 轻装前行

飞雪同舟

昨天是同事们练瑜伽的日子,每周一次。难得我去得早,碰巧瑜伽老师也来得早,聊起穿衣打扮,老师说,她扔掉很多衣服的,凡是相似的衣服,留一件就好。这句话猛然提醒我,前段时间读的《断舍离》这本书就很得瑜伽这种修为之道。想起当时还随手写下了些文字,准备向大家推荐这种我心向往的生活方式。于是今天找出来与大家分享并共勉。

《断舍离》是近年来的畅销书,作者是日本的山下英子。之所以仍然要介绍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人到中年,是该断舍离的时候了。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充满了各种欲望的诱惑、各种关系的束缚。尤其是今天,物质极大丰富,令人目不暇接,国人攀比心态加剧,极容易导致通过过度获取来定义自我。此外,人口众多,竞争激烈,人的生存压力加大;信息传播无处不在,智能手机和网络让人无处可逃,生活节奏加快,焦虑情绪蔓延。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拼命想获取更多的物质,维持更多的人脉,却往往被自己努力搏来的东西异化——不是为了成为那个独特的自我而存在,而是为了那些物、那些关系而存在,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时代悖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仿佛成了遥远的绝响。如何才能跳出这种恶性循环的人生陷阱?坚持断舍离,时刻提醒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真实的内心想活成什么样子,认清本心,轻装前行,只取必需,才能余生快乐。因此,断舍离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一个新的立足点对自己人生重新审视和梳理。

人生需要断舍离——认清本心 只取所需 轻装前行

浙江丽水庆元

“断”“舍”“离”不单指舍弃物品,而是活出自我的智慧和实践——通过舍弃不需要的,明白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也就是说,舍弃之后应当选择“我”之所以成其为“我”的必须品,从而愉悦地度过属于自己的人生。“断”指的是不接纳;“舍”指的是舍弃已有的;“离”指的是远离迷恋,所以断舍离是针对“我”以外的一切他者,通过审视他者与我的关系,采取行动,确保自我本真不被他者所累或带偏。换句话说,跟我们今天常说的“不忘初心”有共通之处。

《断舍离》的作者山下英子是从瑜伽的修炼得到启发而实践于自己的生活,最终总结出一套生活原则和方法。因此,书中对断舍离的领悟都用简洁的语言直接给出结论,并没有在解释为什么,也就是没有从哲理和心理学的原理上去详细论述,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像一般瑜伽修炼书那样,重在指导人如何去做,对每一个方面均给出自我审视的问题和具体的方法。这种做法也颇似瑜伽以动作和冥想带动身心的内修。如果我们对瑜伽的基本精神和实践方法有所了解,会有助于我们读懂这本书,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用意,也就更能够在行动上统一和坚持下去。

这本书反复强调实践,在第一章介绍了断舍离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之后,用两章的篇幅来教人怎么破,又怎么立。基本思路是断舍离是什么?为什么需要断舍离?我们需要怎样的断舍离?又怎样在生活中实践断舍离?断舍离之后如何认清和确立自己想要什么,给自己的人生选取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每一个问题又是从外在的有形的物质到与外在事物的关系再到审视自我的内在心理,逐层深入。

从哲学角度来说,瑜伽探寻的是“梵我合一”。梵(fan,第四声),与“我”对应,意思是世界上的终极实在。瑜伽认为“梵我一如”,意思是作为世界主宰的“梵”和个体灵魂的“我”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而“梵我合一”便是回归到两者和谐统一的状态,从而达到解脱。在现代演变成修身养心的方法之后,瑜伽提倡通过调整体位、呼吸、冥想,达到身心合一,从而改善人们的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同时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断舍离》背后的哲学就是瑜伽哲学,所以它提倡的不是断绝与苦修,而是提倡身心合一,立足本真自我与外物或他者达成和谐。因此,断舍离不仅仅是生活技巧,更是一种人生观。

要实施断舍离,首先应当认识到,万物皆由我心,即所谓的“不舍得”是基于你的内心,而不在于物体。其次,应当意识到人终有一死——即人生宝贵,必须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只有这样,才能让你把重心从关注“拥有他者”的“不舍”上转到立足“我的人生”去取舍,从而达到新的物我和谐的人生境界。

人生需要断舍离——认清本心 只取所需 轻装前行

浙江丽水庆元

断舍离以舍弃为首,因为人往往对放手已经拥有的物品心怀恐惧,或者以“不许浪费”为由不舍得放手。进行断舍离的清理要认清心理上的充实感和贫乏感,调整价值观。我们依赖本能和价值观来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取舍。人作为生物,本能就可以知道某种事物对自己是否足够了,比如“饱”的感觉。但是长期偏向过多索取,会破坏这种感知。例如现在很多人都觉得”不够富有就不能获得幸福“,事实上这是物质丰盈的时代忘记感恩生活养成的贪婪执念。而不能浪费其实也是一种执念,放弃多余的东西,把它们分享给需要的人,而不是让它们占有你的生活空间,也无需再腾出时间来料理收纳,后者原本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浪费,所以,放弃对自己而言不必要的物品不是浪费,而是对自己人生的节约。

所谓执念,就是没有事实依据而莫名其妙占据你头脑的观念。识别和摒弃执念最好的办法就是立足事实。比如找到让自己有充实感的事物,对自己觉得已经足够的和不够的事物进行对比,逐渐认清这些物品过多或者不足的根本原因。这实际上就是发现自己内心的问题,认清自己可能存在的物质丰盈和精神贫乏。从而带来价值观的改变,朝着良性的方向前进。

舍弃中最难的是关系的舍弃。当你无法改变他人,而他人又对你造成了困扰该怎么办?相信有生活经验的人都明白,如果把焦点放在如何改变他人身上,只会徒增烦恼,但如果迎合其他人改变自己,就无法认清真正的自己,这与断舍离主张的“自我的人生”也是背道而驰的。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应当灵活地将立足点调整为“舍弃固有的相处模式”,即改变与他人的关系,比如离婚,再比如不再强迫自己对本不亲密的父母表示孝心。

我们应当正视的是,从心理层面而言,人际关系中“不愿舍弃的你”,正是“不愿被舍弃的你”。正如正许多婚姻当中,女性往往早就感觉到了婚姻名存实亡,但是却往往拖延不绝,尤其在对方故意推脱到的情况下,很多女性难以下决心决绝地起诉离婚。因为在男权社会里,女性在与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中,难以获得无条件的爱,女性从小被教育将来是要嫁人的,自己将来是不属于这个家的,从而在个人心理层面非常必要的亲密关系于女性而言却是从小缺失的,而在潜意识中自我定位于极易被父母舍弃的角色,从而导致她们脱离原生家庭结婚后,对哪怕是坏的婚姻关系也难以割舍。这或许正是男权社会给女性设下的陷阱之一。深陷这样陷阱中的女性总是以孩子需要完整的家庭、再婚困难等执念来麻醉自己,一天一天拖延下去。

与现代社会提倡的”做加法“相反,我们的人生应当重视“做减法”。关系不是维系着就好,认识到这一点,越来越多的女性提倡更加自我的生活。统计显示近年来的离婚率持续攀升,而其中百分之七十是由女性主动提出的。但是,人是奇怪的动物,总是会对某种事物着迷。在智能手机时代,“低头一族”随处可见,当相对无言,紧盯手机成为人与人相处的常态,我们就应该对技术手段异化我们的人生保持警惕。事实上,当你以为你只是用等车、蹲厕的垃圾时间来刷刷抖音和朋友圈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生活中的垃圾时间骤然增多。因此,主动隔绝信息,才能摆脱各种人造垃圾的淤塞,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放松,使自己能够支配的“时间”和“能量”重新充盈,形成生命的动力。

当你真正放弃某个物品、关掉某个信息源、放手某段人际关系,你会发现改变并没有那么可怕,反而感觉到压力减少。但是,“万一将来后悔怎么办”?这本身就是错误的思维方式。因为它的关注点在于“将来”和“后悔”而不是“当下”和“希望”。其实人不管做什么选择总会后悔,不关注眼前的事物,只会和后悔永远相伴。果断做出抉择才能过上神清气爽的生活。

人生需要断舍离——认清本心 只取所需 轻装前行

浙江丽水庆元

人生充满了烦恼:永远觉得钱不够,工作不好,家庭关系糟糕等。很少有人意识到,死人是没有烦恼的,烦恼是活着的奢侈品。因此,面对烦恼应当先感恩自己还活着,然后采取应对措施就好了。从这个角度出发,关注点就不应该是行动的“结果”,而是“现在、这里、我”,即体会我的心的“状态”,让理性、感情、行动高度统一,透过表象看到什么才是我们的本质需要,摆脱令我们烦恼的执念,才能让生命升华。建立起对自己和他人、自己和世界、自己和自己的认同感能够缓解我们对各种烦恼的焦虑。这种认同感转化为行动就是怀抱感恩的心对社会做出哪怕微小的贡献,就像佛教倡导的”无财之七施“,温柔的目光、语言,帮助、关心他人等,例如哪怕买了很廉价的东西也真诚地对售货员微笑并说谢谢,这种当下美好的感觉会慢慢改变你的人生关注点。

烦恼有时候表现出另一面:因为期待落空而产生愤怒。一般来说,愤怒源自于“应当如何”的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期待却无力实现。因此,我们应当审视自己在期待中是否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事实上,这是区别自我和自私的关键。我们应当将自己想怎么做,想要变成什么样的人梳理清楚,同时与想要别人怎么样区分清楚。

那么拖延症又该怎么办呢?解决的关键就是行动起来。可以通过改变每天自我暗示的话语来强化行动力——把自我期待的语言变成行动的表达,例如把“我想变瘦”改成“今天去健身中心”,简而言之就是把“我想要如何”的话语转化成“今天要去做什么”的具体计划,从而让自己积极付诸行动。

人生需要断舍离——认清本心 只取所需 轻装前行

浙江丽水庆元

你是否问过自己,未来的人生我要怎样度过?如果没有,那么是时候好好审视自己的人生了,排除任何限制条件,把想做的事情列出来,将余生分配给这些愿望。剩下的杂事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那么就从断舍离开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