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走近内心世界(心理学)

记得半年前的那篇文章有提及,某次亲身经历使我感受到了强大的自我疗愈力。阴差阳错的,我也不知怎的开始探索这背后的奥秘,并借助这个机缘再次接触到心理学。然后一发不可收拾,越看越觉得懵懂,越想越觉得自己肤浅。即便是现在,尽管我试图对心理学有体系化的认知,然而仔细斟酌后,或许也只能管中窥豹。

现在想想,为什么我会尝试探索心理学?起初那会恐怕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只是单纯觉得心理学蛮有意思,暂且不论什么轮回的观点是否正确,就这奇特的想法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深层次来看,我希望更加了解自己,尤其是内心深处的自卑感,所以总在寻觅原因并找寻化解的方法。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潜意识里我还是抱持着强烈的目的而来。

开始接触心理学是得到APP上的课程,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当时听了一些课程后,觉得道理好是高深。武老师在饭桌上可以识人,从对方的言行举止看出小时候发生了什么事,知道对方是什么性格、日常生活会如何等等。那会想着,若是自己可以学会这一套,岂不是人生赢家。

虽然现在来看,武老师的上述观点源自弗洛伊德的论调。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很多被证明是错误的,不论是他崇尚的因果论,还是过分夸大性的作用。但是,心理学毕竟太庞大且太神秘,没有单一的理论可以解释一切。所以即便如上观点并非绝对正确,但是有时候仍然可以说明一些问题。这或许也是该理论的生存之道。

这个经历现在来看对我很有意义,尽管可能要再花数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我才能理解心理学更多,但是总算是迈出了第一步。或许正好印证了我的签名,“认识到无知,学习&思考,形成体系化认知,追求真相”。

开篇:走近内心世界(心理学)

因果循环

我始终坚持,仅仅是读书是不够的,表面上好像你懂,但是实际上你理解的并不深入。所以早些时候就想着要不要下笔开始写,然而越是接触更多,越是发现自己的认知有所局限。或许那,并不是真相,如果误导他人岂不罪过。不像数学或者一些科学,有绝对真理,是1就是1、是2就是2,可以用公式、推理讲得明明白白。心理学虽然有一些成熟的理论,但是有些解释也不适用部分个体,有些事情甚至还难以解释。即便到现在,我不敢说我写的东西就是真理,适用于所有的人(甚至大部分人),如果觉得有用可以深入了解,如果觉得没用大可弃读。

于我而言,在这庞大的理论体系中找寻自己适合的,并用于日常生活中,若是有用则加以强化,若是无用则以弱化即可。

开篇:走近内心世界(心理学)

心理学

首先让我好奇的是轮回转世(二元论),即我们是拥有生理客体的无形心灵,心灵占据着生理客体、寄居其中与其形成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变化不会对我们的心理造成任何影响。

但是,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上述观点是错误的,大脑和我们的心理活动息息相关。例如20世纪30年代发明的额叶切除术,精神病患者切除额叶后,虽然很快安静了下来,但是却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的情感、变成了行尸走肉。事实上,意识、情绪、选择、道德,恋爱等都是大脑的产物。

然而,依据上述理论,虽然可以研制出一些兴奋或者抑制性药物并用于临床中。但是这并不能解释很多事情、也不能给我们指导性建议。比如为什么我总是不能控制自己做看起来正确有意义的事情?如何让我过得更幸福?

或许这需要接触更多的实验研究,站在更宽广的视角来看待心理学。

开篇:走近内心世界(心理学)

解锁大脑

我大致预估了下,首先我会就这段时间所学所思做个系统性的总结,大概连续有十几篇文章。之后,若是哪天有所感悟,会间歇性的记录下来。

参考书籍:

耶鲁大学公开课 - 心理学导论,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墨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武志红《为何越爱越孤独》《为何家会伤人》《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愿你拥有被照亮的生命》,乔纳森·海特《象与骑象人》,阿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岸见一郎和、贺史健《被讨厌的勇气》,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赛利格曼《活出最乐观的自己》《真实的幸福》《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肖恩·埃克尔《幸福原动力》,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