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同一台单车,两个完全不一样的青春


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同一台单车,两个完全不一样的青春


自行车曾是一代中国人北京人的象征!而2001年王小帅导演电影《十七岁的单车》则正是一首对自行车的“颂歌。这部电影以当代北京为背景,讲述了两个十七岁男孩的命运和不幸,他们一个来自城市,一个来自农村。然而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在最开始便被禁了。

影片一开始,阿贵刚来到北京,并找到了一份快递员的工作。老板告诉他们,只要他们赚够六百块,便可以拥有公司暂借给他们的银色山地自行车。因此,阿贵兴奋的向着拥有山地车的目标前进。然而,正当他赚到足够的钱来支付最后的款项时,自行车被偷了。阿贵在北京茫茫车海里焦急的寻找着,终于不懈的决心使他找到了中学生小坚,但对方声称自己在二手市场买的这辆山地车。因此,为了赢得自行车两个主人公被迫进行了一场力量与意志力的斗争,最终这场冲突以妥协结束


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同一台单车,两个完全不一样的青春


阿贵与小坚,尤其是他们与自行车的对比关系,突出了他们的差异。阿贵是一个初来乍到的农民工,梦想着获得稳定的收入。他发现自己在一个陌生而忙乱的环境中挣扎着求生存,在这个环境中,传统的建筑和习俗与物质的追求发生了碰撞。然而,小坚来自一个城市家庭,父母关心的是为小坚和他的妹妹提供良好的教育。小坚就读于一所中学,放学后他和朋友们会一起去电玩店玩游戏。他并不富有,但作为一个城里人,他享受着良好的教育,这足以让他与阿贵区分开。

值得注意的是,阿贵和小坚虽然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但自行车却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山地车让小坚在同龄人中获得了地位,并给他的女朋友潇潇(高圆圆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享受它所带来的声望、荣誉和独立性,因此不愿放弃这样一个目标。而在另一个极端,阿贵与自行车的关系是一种实际需要:他的新工作依赖于自行车。但是这并不是阿贵需要自行车的唯一原因。对于小坚来说,它代表着地位和骄傲,对于阿贵来说也是如此。它象征着他在北京的参与和成功,并使他不那么像一个局外人。此外,拥有一辆自行车意味着阿贵拥有一件实物,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在快节奏的大都市中获得物质财富的渴望。自行车有助于塑造阿贵和小坚的身份,因此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商品。

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同一台单车,两个完全不一样的青春

王通过研究两个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十七岁男孩的经历和需求,探索了当代北京生活的动态变化。在电影的第一部分,观众见证了阿贵对新环境的适应,镜头记录了他在运送快递和城市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北京是一个正在飞速发展的大都市,包括麦当劳餐厅、现代高层建筑和传统建筑。街上到处都是争抢位置的汽车和自行车,阿贵必须在这样的环境中穿行。值得注意的是,王并没有把阿贵的天真描述为智商低或平庸的产物。阿贵在面对新的或未知的行为(比如澡堂的场景)时的沉默,只是承认了他对这座城市的不同认识和惊叹。

《十七岁的单车》中王小帅通过他的主人公们对社会问题的微妙参与,敏锐地审视了中国现代化给许多普通人的生活带来的改变。小坚就是一个恰当的例子,一个现代中国青少年被困在一个摇摆的空间里,他淹没在流行文化和消费主义与他的家庭和传统之间。当他偷了家里的积蓄去买山地车时,小坚拒绝了他父亲的价值观和传统。他父亲的反应部分是愤怒,部分是不相信他的儿子敢这样大逆不道。

这部电影的一个非常特别的组成部分是王对北京胡同的回忆。其中许多建于元、明、清时期。传统上,成千上万的小巷和四合院是首都居民的主要居住区。如今,这些小巷和小巷占据了城市的大约三分之一,尽管它们的地位正在消失,并逐渐被高层建筑取代,但仍然是许多北京居民的住所。电影的镜头穿梭在这些古老的巷子里,而王对鹅卵石铺就的小巷的偏爱,也暗示了北京既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也是一座现代的城市。他强调了北京内部这种差异的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北京成为一个迷人的旅游目的地。


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同一台单车,两个完全不一样的青春


贯穿整部影片的胡同与现代高层建筑之间的视觉交叉,也是新旧问题对立的象征。传统上,购买一辆新自行车是涉及整个家庭的一个重要决定。小坚的家人仍然坚持这一观念,并认为自行车是一个重要的家庭资产。小坚对这种观念的拒绝态度表明,他那一代人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物质主义和流行文化。然而,王并没有把小坚的动机简单地归结为年轻一代的自私,而是试图通过父亲许诺的一辆自行车来同情他。

不可避免地,自行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意味着它在当代环境中呈现出新的维度。汽车以及公共交通的加入,使自行车不再是居民们唯一的交通工具。但尽管如此,自行车在北京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即使它不再是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同一台单车,两个完全不一样的青春


王小帅行之有效对一个被现代和传统分割的城市进行探索。镜头在北京不同的部分(新旧)之间的平滑过渡,反映出这个城市的可互换的味道。一开始,阿贵和小坚看起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但他们对自行车的热爱和渴望(以及自行车所代表的东西)最终把他们带到一起。王没有深入研究人物的个人生活和动机,而是关注他们的社会环境和他们在这个领域中的地位的影响。他通过小坚描绘了北京年轻一代的新面孔,并暗指阿贵等外来农民工梦想的幻灭。阿贵经常和他唯一的朋友从远处观察了一位迷人的年轻女子,以为她是一个极其富有的城市居民,这就是这个概念的例证。后来,他们发现她其实是一个女仆,喜欢在独自一人的时候穿上雇主的衣服。阿贵和他的朋友对该女性社会地位的误解,是对表面形象和物质财富的欺骗性的明显控诉。

这部电影也标志着王小帅从社会现实主义电影向一个更加商业化的领域的转变。这种不那么批判性的方法可能不会像他的其他电影那样突破边界,但他仍然专注于相关的社会问题。王对自行车的赞歌充满怀旧之情(通过他对北京胡同的关注),但并不过分伤感。他乐于拥抱未来,认识到与变革和新消费导向相关的社会问题。最终,

《十七岁的单车》被证明是一部在社会情节剧和大众娱乐之间拿捏得当的电影

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同一台单车,两个完全不一样的青春

《十七岁的单车》曾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也是制片人焦雄屏和徐小明的《三城记》系列的一部作品。该系列由六部以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为背景的电影组成,旨在展现中国不同的城市社会和相关环境。与1948年的《偷车贼》主题相似,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王小帅对《偷车贼》的演绎并不复杂,但引人入胜,令人激动。王有效地将自行车与阿贵和小坚两个少年人生中的某些经历和阶段联系起来,比如对美丽女孩的青春悸动,渴望获得独立与自足。

《十七岁的单车》是对当代中国城市的一种沉思,也是对自行车的颂歌。今天,数以百万计的自行车横贯城市,证明了自行车的重要性和持续影响力。王小帅没有对北京自行车的未来做出预测,但描述了目前的城市的氛围。事实上,在未来几代人的时间里,自行车似乎仍将是北京的象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