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國:2020,電商直播“全面上位”之年

上週,直播電商領域,發生了三件大事:

第一,人民日報連續關注幹部帶貨,以及廣州市長溫國輝宣佈2020廣州直播帶貨年啟動,傾全市之力,打造全國直播電商之都。這些變化,代表著直播電商領域政府全面“入場”。

第二,李佳琦接受央視專訪。作為直播電商領域頭部,李佳琪接受央媒專訪,也許標誌著電商領域,在話語權、社會文化領域的認可,來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和高度。

第三,“小豬佩奇”組合公益直播推銷湖北特產。這場公益直播吸引了1091萬人觀看,累計觀看次數1.22億,直播間點贊數1.6億,兩個小時的直播,累計賣出總價值4014萬元的湖北商品。

作為央視官宣了“段子手”朱廣權和“帶貨一哥”李佳琦,央媒頂流+直播頂流,央媒+直播+公益,開啟了一個電商助農全新階段。電商助農,從過去“小打小鬧”、嚐鮮式的,開始成為主流、甚至主導地位。

某種程度上,全民直播電商元年,已經不足以形容2020年開年以來,直播電商的吸引力和破圈力。

直播電商參與的範圍、領域、重視程度,都越來越有種“登堂入室”之感,從過去經典商業模式的附屬、“陪襯”,開始全面收割媒體背書、認可,開始全面獲得政府領域的支持、重視、推廣,開始成為消費生活的日常、普通的一環。

所以,筆者覺得,2020年,應該被稱為:直播電商“全面上位”之年。

除了對上週發生的三件大事的總結,筆者近期先後接受人民網、新華網採訪,系統地談了談,疫情以來,電商領域,特別是電商助農領域發生的變化,以及變化背後的不變。

以下為部分節選:

1

疫情期下,電商產業六大變化

1、問:可以談談在這次疫情期間,您所觀察到的電商行業的變化嗎?這次疫情對電商行業的影響嗎,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楊建國:第一,本地化。

疫情之下,本地生活服務行業成為了消費新需求下的基礎設施。

以本地配送為代表的數字化服務,已經從可選項變成了日常生活的剛需。包括生鮮電商、醫藥電商等本地生活行業電商、社區電商等,成為疫情影響下的新風口。

特別是對於縣域來說,通過電商企業和協會,對接本地商超等渠道,連接線上線下,成功打造了縣域農產品小循環,而這也將成為後疫情時期,全國縣域非常重要的一條電商變化方向。

第二,直播、短視頻化。

疫情影響下,各行各業都啟動了直播電商、短視頻電商等帶貨模式,2020年,大有成為全民直播元年之勢。而且,直播電商和短視頻電商均開始呈現出頭部化、品牌化的趨勢,對直播要求,對直播、短視頻背後的產業鏈、供應鏈、品牌包裝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第三,數據化、科技力、物流供應鏈成為標配。

疫情期間,表現好的電商平臺,核心競爭力不再是流量戰、價格戰、促銷戰,而是基於大數據、科技創新能力以及物流供應鏈保障等在內的電商硬實力。

第四,政府全面入場。

疫情以來,為了破解農產品滯銷等問題,提振消費信心,釋放消費活力,一大批“縣長”在各類網絡平臺開始直播帶貨,有單打獨鬥的縣域,也有省級大面積統籌、鋪開實施的。

某種程度上,2020年,可以看成是:“縣長直播”元年。無論是參與直播官員級別、地域,還是聚焦的特色產品種類,以及“帶貨”的數量等,均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指數級爆發。

第五,私域流量復興。

這次疫情帶動了私域流量的再度爆發,社交平臺順勢接替線下購物市場,成為人們疫情期間購物可選渠道之一。

第六:電商助農發揮重大作用。

抗擊疫情期間,不少農民朋友通過各類電商平臺和物流網絡開闢無接觸的銷售渠道,在快手、抖音等熱門平臺上面變身“帶貨主播”進行線上銷售,對沖疫情的影響。

電商進農村在暢通城鄉雙向流通,助力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補齊了農村流通短板,推動農村消費升級,激發農村的創新創業,帶動了農民收入增長。

2. 問:我觀察到最近網上有些現象比較火,比如直播電商再一次成為熱點,許多企業家都直播帶貨,名創優品的葉國富提出“新社群電商”這些概念,請問您怎麼看待這些企業的轉型,是被迫還是主動?

楊建國:既是應急之舉,也是時代要求,更是長遠之策。

說是應急之舉,因為疫情之下傳統線下銷售渠道、方式,受到很大影響和限制。而直播電商幾乎成為了企業求生的必然選擇。

說是時代要求,因為隨著2016年開啟的直播時代,直播與產業、企業的結合越來越深入、完善,實際上已經具備了大面積推廣、使用的基礎和條件,而疫情只是催化了企業選擇直播電商的進程,此時不選擇直播電商,就意味著要被這條主要營銷渠道和商業模式所淘汰。

說是長遠之策, 因為通過直播電商這種模式,需要倒逼企業推進數據化重構產業結構的模式和思維,如何與消費者鏈接的更緊密、更快捷,互動性更強,如何搭建更適合直播模式的產業生態,都將是留給企業的長遠考題。

3.問:現在因為疫情,幾乎所有交易都在線上進行,您覺得在後疫情時代電商會有哪些新的趨勢,可以從變與不變兩個角度分別談談嗎?

楊建國:變化的部分:

1、擠掉泡沫,迴歸產業本質。

2、電商與文旅等多行業的融合將會更多,電商將成為更多產業的基礎設施之一。

3、兩級分化,巨頭化,大的電商平臺將會佔據越來越多市場份額;而中小企業的個性化、定製化、長尾化將成為另一種發展走向。

不變的部分:

1、對品牌、質量的需求不變。2、電商高質量發展的趨勢不變。3、對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視不變。

疫情中,包括農村電商在內的數字鄉村建設,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而後疫情時期,對鄉村振興的重視和數字鄉村的重視,仍將會保持不變,並持續推進。

隨著隨著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的實施,未來可以預見,更多的農產品產銷對接將通過數字經濟來實現,而包括智慧農業、數字技術應用等,將從產業端為鄉村振興帶來巨大的新動能。

2

疫情下,電商助農的作用和短板

1、問:疫情期間,農產品滯銷,電商如何助力農產品銷售的好故事。

楊建國:舉個縣長代言的故事。

碭山素來有“世界梨都”的稱號,近期,受疫情影響,農產品線下流通渠道仍在恢復中,梨都盛產的碭山酥梨的銷售也受到影響。

為緩解困境,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縣長陶廣宏縣長,將目光轉向了農產品上行的新通道——電商平臺,做起主播。

活動中,直播間湧入60萬名消費者,當天店鋪新增5萬多粉絲,銷量高達27000多單,消費者買走了近14萬斤碭山酥梨。拼多多數據顯示,95後買家買走了其中的三分之一。這場直播也帶動了拼多多全平臺的碭山酥梨銷售,當日碭山酥梨相關訂單量比平時上漲了2倍多。

碭山縣長直播帶貨的故事,今年在全國很多地方都在上演。我把2020年,稱為縣長直播元年。

當然,我一直認為,“縣長直播”的示範作用,要大於“帶貨”本身。

“縣長直播”本身,可以常態化、制度化,更有組織性、針對性,以精準的時間節點和活動,來作為引爆點和發力點。與此同時,“縣長直播”背後的產業發展的系統工程,才是更多精力需要投入的地方,才是地方鄉村產業動能的長久支撐。

2、問:電商對於農村地區還要哪些實際的幫助,比如助力農資下鄉或者培訓人才等故事也可以。這個可以說下當地對於電商的政策和態度,怎麼看和運用電商這個新手段。

楊建國:具體到疫情期間,我舉一個例子:助農公開課成為了“抗疫助農”重要賦能方式。

疫情影響下,如何在受限的情況下,更好地為抗疫助農賦能,助力鄉村振興呢?助農公開課成為了當下抗疫助農中的重要形式。

疫情期間,包括胡海卿眾多多一線行業專家上線分享優質農品電商上行、品牌營銷實戰技巧,為新農人賦能,助力鄉村振興。

比如疫情期間,金梧桐縣域則梳理過去一年三農專家觀點,以助農公開課的形式,推出了一系列短視頻課程,立足鄉村振興,聚焦產業興旺的關鍵問題、創新作法,為抗疫助農提供了一系列公益性知識講座。

3、問:農村地區用好電商這個新手段,還要哪些短板要補?

楊建國:首先,農村電商、冷鏈物流等新渠道和新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得到進一步強化。

疫情影響下,大量成熟農產品滯銷,凸顯了農業農村在農產品倉儲等多個領域基礎實施的短板。

從今年一號文件可以看出,農村電商、冷鏈物流等新渠道和新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強調,一方面,在現有農村電商建設基礎上,進行進一步提質升級;另一方面,則重點補齊農業產業鏈中的更多短板。

其次,需要改變部分地區領導對電商的認識不足,從理念上對農村電商發展重視起來。

部分地方領導對於電子商務的認識還停留初級階段,甚至把電子商務等同於“淘寶”和“京東”。

實際上,電商已不侷限於“基於網絡交易”的範疇,而是成為以信息、知識、技術為主導要素,優化重組生產、消費、流通全過程,提升經濟運行效率與質量的新型經濟活動,儼然成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新動力。

而這次疫情期間,表現好的地方,都是之前幾年在農村電商上發力,做得工作非常紮實的地區。只有這樣的日積月累的進步,才能發揮出農村電商的重要作用。

第三,應該更多的重視和培育本地電商企業的發展。

疫情期間,受制於各類管制,非本土的電商企業,與本地電商相比,發揮出來的作用相差巨大。

一些地方,不重視和培育本地電商企業的發展,以為引進電子商務企業就能構建一個生態圈,短期內會給區域經濟“輸血”和“造血”。

建議,地方更多的重視和培育本地電商企業的發展。

第四,變消費電商為產業電商。

過去一個階段,不少地方農村電商發展,從“消費端”切入,堅持“消費品下行”為主的縣域農村電商發展模式,這就容易對當地的商業生態形成衝擊,形成“抽水機”效應,抽血當地的經濟。

下一階段,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應該堅持“產業電商”的發展思路,從產業端切入電子商務,推動電商與特色農業、鄉村旅遊、民俗文化等地方優勢和特色產業的有機融合,夯實電商發展的基礎,堅持品牌為要的發展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