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向你的孩子表白“愛”了嗎?

被稱為“表白日”的5月20日剛剛過去,有很多男女向自己心愛的人做了表白。我想問一下:你的表白對象中有你的孩子嗎?尤其是做父親的?

看到這個問題,有很多人可能會詫異——孩子?為什麼要向孩子表白?怎麼向他們表白?

對,孩子!

既然我們能向自己心愛的人表白心意,那麼孩子是不是我們心愛的人?如果是,你既然發自內心的愛他/她,就要大聲地告訴他/她:“我——愛——你!”

看到我給出的這樣的回答,很多家長是不是覺得我說的有道理,但一想如果要讓自己真去這麼做,又覺得難為情!尤其是做父親的,心裡會想:我怎麼好意思說出口,我可是他們眼中威嚴的爸爸,我得保持住我高大威嚴的形象,讓他能隨時隨地絕對的服從我。

的確,雖然時代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多數的家庭格局不再是過去的家長“一言堂“制,但做父母的內心還是想保持住自己的權威性,可以隨時向孩子發號施令。但是你們知道嗎,孩子不喜歡發號施令的父母,而是喜歡愛他們的父母。

有些父母會說:“慣子如殺子,我只愛孩子而不管教他,那不是在害孩子嗎?”這是很多父母的誤區。其實聰明的父母都會“寓愛與教”,在愛中潤物細無聲地把孩子培養好、教育好。我們來看看中國近代大思想家、大政治家梁啟超是怎樣向孩子表達愛的,又是如何用愛的方式培養教育子女,讓9個子女都成才成人的。

最近我讀了《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這本書,書中展示了400多封梁啟超寫給孩子們的家書,從家書中可以看到梁啟超同孩子們交流時很坦誠,不擺家長的權威,不耍父親的威嚴,而是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真情實感都自然地流露出來。如:1927年,小兒子梁思禮生了一場大病,連日高燒不退,梁啟超特別著急,一連寫下三封家書給在海外留學的孩子們——

第一封信寫:這個燒老是不退,我怕是肺炎,看著很難過。

第二封信寫:現在已經診斷出是肺炎了,我心裡很亂,連課都上不了了。

第三封信寫:現在已經度過了危險期了,真是謝天謝地。

看看這些文字,你是不是感受到梁啟超就是在跟孩子們聊家常,把自己的擔心、無助都坦誠地告訴了孩子們。

他還經常告訴孩子們他有多愛他們。比如他會表白:“你們須知道你爹爹是最富於感情的人,對於你們的愛,十二分熱烈。”

他還會給每個小孩起小名,大女兒是“大寶貝”,二女兒是“小寶貝”,小兒子被稱為“老Baby”,寫家書時常用這樣的稱呼,飽含著他濃濃的父愛。

這樣直接表達對孩子的愛,在今天很多爸爸也是很難做到的。他們總是說,愛孩子行動最重要。可是,無論是對子女、還是對愛人,日常生活中的直接表達是不容忽視的,能讓對方感受到的愛,才是他們願意接收的。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不斷地向他們輸入愛的語言和行為,會讓孩子從小就建立起安全感,而這份安全感,是孩子長大後獨自面對未知生活的力量來源。

梁啟超不但經常向孩子表達愛,還在愛中潛移默化地滲透他的教育觀點,那就是——不強求孩子,而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

有段時間,梁啟超希望二女兒梁思莊學生物專業,因為在當時的中國,生物算是一個相對少有人研究的領域。但梁思莊嘗試之後覺得沒什麼興趣。梁啟超知道後很後悔,覺得是自己引導錯誤,趕緊寫了封家書給女兒,說:“聽見你二哥說你不喜歡生物學,既已如此,為什麼不早同我說。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話。”

看看,這樣一位大人物在意識到自己做得不好時就立刻跟子女溝通,及時改正過來。而當今很多父母是做不到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的過失或錯誤的。而且還總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願望為孩子規劃一切。

事實證明,尊重孩子的意願是對的。梁思莊後來改學了冷門的圖書館學,考入了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院,最終成為我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家。應了梁啟超這句“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

這樣一位願意直白地表達父愛並尊重孩子興趣的父親,相信所有孩子都是喜歡的。孩子喜歡你,願意跟你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那麼你的教育就至少成功了一半,因為這樣你不但能及時瞭解掌握孩子各方面的動向,還能順暢地輸出你的一些“指令”,和樂而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