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向你的孩子表白“爱”了吗?

被称为“表白日”的5月20日刚刚过去,有很多男女向自己心爱的人做了表白。我想问一下:你的表白对象中有你的孩子吗?尤其是做父亲的?

看到这个问题,有很多人可能会诧异——孩子?为什么要向孩子表白?怎么向他们表白?

对,孩子!

既然我们能向自己心爱的人表白心意,那么孩子是不是我们心爱的人?如果是,你既然发自内心的爱他/她,就要大声地告诉他/她:“我——爱——你!”

看到我给出的这样的回答,很多家长是不是觉得我说的有道理,但一想如果要让自己真去这么做,又觉得难为情!尤其是做父亲的,心里会想:我怎么好意思说出口,我可是他们眼中威严的爸爸,我得保持住我高大威严的形象,让他能随时随地绝对的服从我。

的确,虽然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多数的家庭格局不再是过去的家长“一言堂“制,但做父母的内心还是想保持住自己的权威性,可以随时向孩子发号施令。但是你们知道吗,孩子不喜欢发号施令的父母,而是喜欢爱他们的父母。

有些父母会说:“惯子如杀子,我只爱孩子而不管教他,那不是在害孩子吗?”这是很多父母的误区。其实聪明的父母都会“寓爱与教”,在爱中润物细无声地把孩子培养好、教育好。我们来看看中国近代大思想家、大政治家梁启超是怎样向孩子表达爱的,又是如何用爱的方式培养教育子女,让9个子女都成才成人的。

最近我读了《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这本书,书中展示了400多封梁启超写给孩子们的家书,从家书中可以看到梁启超同孩子们交流时很坦诚,不摆家长的权威,不耍父亲的威严,而是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真情实感都自然地流露出来。如:1927年,小儿子梁思礼生了一场大病,连日高烧不退,梁启超特别着急,一连写下三封家书给在海外留学的孩子们——

第一封信写:这个烧老是不退,我怕是肺炎,看着很难过。

第二封信写:现在已经诊断出是肺炎了,我心里很乱,连课都上不了了。

第三封信写:现在已经度过了危险期了,真是谢天谢地。

看看这些文字,你是不是感受到梁启超就是在跟孩子们聊家常,把自己的担心、无助都坦诚地告诉了孩子们。

他还经常告诉孩子们他有多爱他们。比如他会表白:“你们须知道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十二分热烈。”

他还会给每个小孩起小名,大女儿是“大宝贝”,二女儿是“小宝贝”,小儿子被称为“老Baby”,写家书时常用这样的称呼,饱含着他浓浓的父爱。

这样直接表达对孩子的爱,在今天很多爸爸也是很难做到的。他们总是说,爱孩子行动最重要。可是,无论是对子女、还是对爱人,日常生活中的直接表达是不容忽视的,能让对方感受到的爱,才是他们愿意接收的。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不断地向他们输入爱的语言和行为,会让孩子从小就建立起安全感,而这份安全感,是孩子长大后独自面对未知生活的力量来源。

梁启超不但经常向孩子表达爱,还在爱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他的教育观点,那就是——不强求孩子,而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

有段时间,梁启超希望二女儿梁思庄学生物专业,因为在当时的中国,生物算是一个相对少有人研究的领域。但梁思庄尝试之后觉得没什么兴趣。梁启超知道后很后悔,觉得是自己引导错误,赶紧写了封家书给女儿,说:“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喜欢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看看,这样一位大人物在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好时就立刻跟子女沟通,及时改正过来。而当今很多父母是做不到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过失或错误的。而且还总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为孩子规划一切。

事实证明,尊重孩子的意愿是对的。梁思庄后来改学了冷门的图书馆学,考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应了梁启超这句“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

这样一位愿意直白地表达父爱并尊重孩子兴趣的父亲,相信所有孩子都是喜欢的。孩子喜欢你,愿意跟你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那么你的教育就至少成功了一半,因为这样你不但能及时了解掌握孩子各方面的动向,还能顺畅地输出你的一些“指令”,和乐而不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