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格局?格局越大,道路越寬

一個人“格局”的養成,和下面兩件東西有關,如果你經常往這兩方面上去思考問題,格局自然而然就會大起來:

一曰“歷史的深度”。就是我們看一件事情的時候,只是看它短期的成敗、得失和榮辱,還是能放在一個更大的時間尺度之下,去思考它的價值和意義。可能知乎上某些朋友,會為今天抖了個機靈並且半天刷上200票而沾沾自喜,但是你是否想過,十年前的自己,在遙想十年後時,理想中的你是現在這個為200票而沾沾自喜的樣子嗎?

二曰“世界的寬度”。也許我們會為自己的一點點成績而沾沾自喜,比如在一次辯論中說得對方啞口無言,或者在一次考試中拔得頭籌,或者被某位師長誇讚為天資聰穎、前途無量。這當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僅僅因此就覺得自己天下無敵那格局就太小了。

何為格局?格局越大,道路越寬

梅花香自苦寒來

事實上,說到“格局為何”,電影《一代宗師》已經做了很好的回答,即所謂“看自己、看天地、看眾生”。我想在此基礎上稍做發揮,提出四個層次的格局來,並從“目標”、“眼界”、“信念”這三個維度來闡釋這四個格局——

零度格局:“盲眾”(即“看不見”)

目標:無目標或只是追隨當下的潮流。

眼界:主要為流行文化,以及身邊親友的觀點。

信念:以“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等流行文化所潛移默化傳遞的價值觀為典型。實際上這類人並無穩定的信念,很容易被他人誘導和說服,故經常大呼“毀三觀”。

一度格局:“逐利者”(即“看自己”)

目標:作為精緻或粗放的利己主義者,旨在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眼界:與逐利相關聯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包括對利益機會的洞察,同時兼具比較完整的常識體系。

信念:篤信叢林法則,認為每個人都是逐利性動物,且能力越強的人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何為格局?格局越大,道路越寬

有格局者,年年有餘,海闊憑魚躍

二度格局:“理念人”(即看“天地”)

目標:“理念人”(manofideas)的概念源自為劉易斯·科塞的著作,即指為理念而生的人,他們畢生的行動就是追求和捍衛真理。

眼界:對某個甚至多個知識領域有非常深入、系統地鑽研,並常常能提出極具創造性的觀點。

信念:真理是美的,人生的價值就在於追尋真理之美,與此相應的,並且必須保持內心的誠實。我在「與世無爭」的人真的與世無爭嗎?這個問題中就談到了三位這樣的人物:維特根斯坦、哥德爾和埃爾德什。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即“看眾生”)

目標:以改良社會、增進人類的福祉為最高的目標。

眼界:往往對他人有很強的同理心,對人類社會的歷史和現狀有深刻的認識,部分人可能同時具有某個專業領域的知識,兼具“理念人”的特性。

信念:個人對整個社會富有責任,應該努力地去改善世界,減少世界的苦難和不公,部分人可能有堅定的宗教信仰。典型的人物如音樂家、哲學家、醫生和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史懷哲(阿爾貝特·施韋澤)。

何為格局?格局越大,道路越寬

精美畫冊小樣

如果我們從人群中隨機抽取1111個人,那麼有可能,其中1000個人是盲眾,100個人是逐利者,10個人是理念人,而還有一位是至善之人。當然,並沒有必要倡導人們都往理念人或者至善之人的格局上去發展。因為不管是什麼格局,都應該是從你自己內心出發的選擇。

如果說在零度格局下,盲眾看到的是幻像和噪聲,一度格局下,逐利者看到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慾望,那麼理念人看到的是這個世界深處的真和美,而至善之人看到的是自我與世界、自我與整個人類之間的紐帶。

正如偉大的史懷哲所說:人不能只為他自己而活。我們必須認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貴的,而我們和所有的生命是結合在一起的。這種認知指引了我們心靈和宇宙的關係。這就是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