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一代才子落得如此下場?

為何一代才子落得如此下場?

解縉,他出生在明代,朱元璋當權的時代,他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他也是解綸的弟弟,他的父親是一心做學問,培養人才,母親賢良淑德,通古達今,解縉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可是相傳他自幼天資聰慧,5歲就可以吟誦古文,7歲就能作詩用成語,10歲就能誦讀很多的文章,而且過目不忘。在當時他的家鄉他被大家稱為神童,後來他考取了進士。在家鄉的名聲更大。以至後來朱元璋都聽說了此事,後來就順利做了官,深得朱元璋的寵愛。

可是當時的政治背景是不允許有人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胡惟庸的案子已經出現,有不斷的官員被逮捕,政治動盪不安,大臣們人心惶惶,唯恐哪天被批捕。大家對當時的政治局勢都能躲就躲,不敢仗義執言,更不敢輕易上書給朱元璋,因為很多的官員今天能見到,明天可能就消失不見了。大家也只是求活著離開這個政治是非之地。

解縉初出茅廬,不懂政治環境的惡劣,朱元璋也假惺惺的給他說:“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可是解縉哪會有半思猶豫,就輕信了朱元璋的鬼話。

他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有滿腔熱血,不畏政治環境的惡劣,勇於建議:政令要穩定,刑罰要簡省,要整理經史,制定禮樂,表彰賢士,崇祀先哲,禁絕娼優,易置寺閹,薄賦斂,減德役,焚經咒,絕鬼巫,裁冗員,節流開源,以蘇民困。他又指出朝廷用人當擇賢者,授職當最德才;應改革時弊,鼓勵農耕,實施授田均田之法,兼行常平義倉之舉,免去苛捐雜稅,使民休養生息;要尚武以固邊防,崇文以延人才;治罪不株連妻子,捶楚不加於屬官。其實他的上書是正確的,可是朱元璋並不是真心接受他的意見,並且他後來還要繼續上書了《太平十策》。主要講述了對當時的農耕時代如何劃分土地,如何治理農民吃飯的問題,建立郡縣制,政治體制的建立方式,禮樂問題,教學辦學問題,精簡官員的問題,如何徵收糧食的問題,重視農業發展的問題,發展軍隊,壯大隊伍力量等等,朱元璋表面上是接受了這些提議,其實心裡已經對他懷恨在心了。後來大家都覺得這個解縉厲害,他的名聲越發厲害。大家也對他很是佩服。

在1390年,朱元璋殺了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李善長,原因是因為朱元璋嫉恨他的肆無忌憚,李善長在朱元璋生病期間做過一段時間的處理政務的事情,李善長並沒有及時事事向朱元璋彙報,更沒有去看望他,他被封為百官之首,朱元璋心裡是忌憚他的,而且胡惟庸的案發牽連出來了李善長的親戚,導致了朱元璋本身就疑心重的他更要殺了李善長,可是這個解縉卻不瞭解朱元璋,還上書為李善長申辯,朱元璋十分的生氣,他心裡已經不信這個解縉了,想把這個不懂事的書生趕走,於是就說叫他回家反省,要求他十年以後再回來。

解縉十分不明白這件事情,他反思自己為何被貶,自己的一心為皇上,為江山社稷著想的人為何是這種下場,他始終不明白,他每日很苦惱。他想原來的榮華富貴終究是夢一場,又心存不甘。經過一番的思考,他明白政治永遠是政治,絕對不是自己再仗義執言的地方,更不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做事的地方,為了權勢地位,他就覺得要迎合皇上的口味,決不能再給皇上唱反調。

於是他又雄心勃勃的規劃了自己的政治仕途。他第一步先利用原來的政治關係找人上書繼續要做官的想法,可是建文帝沒有想用他的意思,只是賞給他做了一個芝麻小官,後來他又找關係勉強留在了京城,做了一名小官。可是他並不滿足,他的心思早就變了,他一心想要討好皇上去爭取榮華富貴。

為何一代才子落得如此下場?

後來也是天助解縉,靖難發生了,建文帝節節敗退,朱棣卻是要即將取代做皇帝,解縉看到政治局勢是這樣的情況,立刻離開了京城投奔了朱棣,而朱棣也早已看出解縉是什麼樣的人。

為何一代才子落得如此下場?

當時朱棣剛剛登上皇位,他想叫自己名聲遠揚,更想流芳百世,他自己是沒有這個能力去編一本著作,但是他看出解縉有這個才能,於是在1403年,朱棣正式通知給解縉一項艱鉅的任務就是要編制一本曠世絕倫的書籍,但是當時的解縉沒有當回事兒,他覺得朱棣可能心血來潮並不是認真要編書的,於是在1404年編制了一本書叫做《文獻大成》。可是朱棣結結實實的批評了一頓解縉,他並沒有理解他的真正意圖,於是在後來朱棣派了翰林學士作為主編,還指派了二十多名翰林院的官員作為副主編,在社會上還招募了很多有淵博學識之士來一起共同編制書籍,甚至還招募了很多寫字好的人作為編錄人員,姚廣孝作為他的監工可見朱棣對這次編書的重視,解縉自然不敢鬆懈,他要完成這件多麼艱鉅而光榮的任務。終於在1407年完成了編制,朱棣取名叫做《永樂大典》。這本書涵蓋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是一部鉅作。此時的解縉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務。

為何一代才子落得如此下場?

他後來在朱棣立太子的問題上站錯了隊伍,導致他人生的失敗和終結。朱棣不喜歡朱高熾,他自認為自己英明神武,可朱高熾呢?高大肥胖,行動遲緩,還有腳疾。朱棣喜歡的是隨他參加靖難的次子朱高煦。朱高煦頗得朱棣真傳,有勇有謀,數次在靖難之役中救他於危難,不少次戰役就是因為朱高煦的衝鋒陷陣,才轉敗為勝。可以說朱棣能坐上皇位,朱高煦功不可沒,因此朱棣一直覺得朱高煦才是自己的親兒子。朱棣想立朱高煦為太子,礙於祖制,他頗猶豫,於是找來在內閣中最有發言權的解縉,希望能得到他的支持。作為保守派的解縉卻堅持應該立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這讓朱棣頗不悅。解縉看在眼裡,適時地說了三個字:“好聖孫!”朱棣這才豁然開朗,下了決心立朱高熾為太子。這個“好聖孫”就是朱瞻基,他是朱棣最疼愛的孫子,為了能把皇位傳給這個小孫子,朱棣願意立他的父親朱高熾為帝。塵埃落定後,朱高煦就恨上了解縉,常常在朱棣面前誣告他。解縉還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喜歡品評大臣。朱高煦在背後使絆子的時候,這些朝臣們也跟著添油加醋,就這樣,解縉徹底失去了朱棣的信任,被剔出朝廷核心圈,貶為地方官。

為何一代才子落得如此下場?


有一次在解縉進京奏事的時候,偏巧遇到朱棣北征未歸。他心存幻想,想著朝廷依然沒有拋棄他,還會重用他的,由於朱棣出征時,都由朱高熾監國,因此解縉便覲謁了朱高熾後便返回地方。這時候朱高煦就狀告解縉,朱棣勃然大怒,認為他不守章法,朱棣忌憚太子和他一起圖謀不軌,於是就把解縉給關押了起來。他在監獄裡還心存僥倖就是朱棣能夠赦免他,但是他的想法太過天真了,朱棣給錦衣衛紀綱說:“縉猶在耶?”紀綱明白了聖上的意思,就是他應死了,於是在一個下雪的天裡紀綱假裝說要請他吃飯,其實是紀綱沒有來,而他回想自己的一生自己喝了很多酒,醉倒在雪地裡,活活被凍死在白雪皚皚的地裡。一代才子最終是這樣的下場,令人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