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冷劑選型惹爭議,環保or節能?

製冷劑,又稱為冷媒、雪種,"冷媒"是外來詞,還是用製冷劑來稱呼吧,不管是空氣源熱泵、民用空調還是中央空調、精密空調,都得用到製冷劑,以此來完成熱力循環。今天筆者就給大家普及一下製冷劑相關知識,畢竟它的好壞直接關係到空調的製冷效果和安全性。

製冷劑選型惹爭議,環保or節能?

發展歷史

首先,筆者這裡簡單梳理一下製冷劑的發展史

1834年,帕金斯首次開發了蒸汽壓縮製冷循環並獲得了專利,而他設計的設備中最早使用了二乙醚作為製冷劑。後續還出現過硫酸、酒精、氨水等製冷劑,而最早這批製冷劑往往都是有毒或者可燃的,腐蝕性還很強,所以常常發生事故。

19世紀中出現了機械製冷,雅各布.帕金斯(Jacob Perkins)在1834年建造了首臺實用蒸汽壓縮系統機器,以乙醚為製冷劑。

20世紀初,製冷空調開始成為大型建築的標配,20世紀30年代,一系列鹵代烴製冷劑相繼出現,杜邦公司將其命名為氟利昂(Freon)。這些物質性能優良、無毒、不燃,能適應不同的溫度區域,顯著地改善了製冷機的性能。

空調產業從無到有,從0到幾十億美元,離不開製冷劑的貢獻,據統計到1963年,這些製冷劑佔到整個有機氟工業產量的98%。然而到了1990年,全球變暖威脅到了很多生命的安全,製冷劑作為溫室氣體,再此陷入了熱烈討論。

製冷劑選型惹爭議,環保or節能?

如何選擇

製冷劑的選擇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所以廠商在選擇製冷劑時從以下三方面考慮:

首先是滿足環保的要求,最好對人類生態環境不能產生破壞作用,不破壞臭氧層不產生溫室氣體是最佳,底線是必須符合國家環保法規。

其次是考慮溫度的要求,製冷環境和製冷條件不同,製冷劑的選擇也不同,一般有高溫低壓、中溫中壓、低溫高壓三種。

最後得考慮下壓縮機的類型,不同壓縮機工作原理不同,所需單位面積製冷量也不同。

製冷劑選型惹爭議,環保or節能?

宏觀把控

製冷劑的種類繁多,價格更是不一,不少空調廠商出於節省成本的需求,選擇使用廉價對環境有害的製冷劑,每當與市場經濟發生矛盾時,宏觀的把控便要出手了。

我國《國家方案》中規定了製冷劑淘汰時間:

1)自1999年7月1日,CFCs的年生產和消費量分別凍結在1995-1997年3年的平均水平;

2)自2005年1月1日,消減凍結水平的50%;

3)自2007年1月1日消減凍結水平的85%;

4)自2010年1月1日,完全停止CFCs。

製冷劑選型惹爭議,環保or節能?

很有空調製造廠商承接項目除了公共建築、醫療領域之外,還包括企事業單位,而政府採購空調大多數都對製冷劑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也引起了業界人士的廣泛關注。有人認為政府限定冷媒是不合理的,因為越是環保型的製冷劑價格越高,未來或有更環保的製冷劑出現,把環保製冷劑具體型號寫進招標文件裡是有歧視性的;而有的人則認為這是合理的,因為限定製冷劑屬於採購人的自主權,也符合國家保護環境的政策要求,沒有對供應商區別對待的意思。

製冷劑的限定與否牽動著所有暖通供應商的心,畢竟牽扯到的,不僅僅是節能環保要求,還有報價成本這些真金白銀的事。筆者這裡認為:環保對於製冷劑來說是一個相對概念,10年前的環保製冷劑10年後可能就要面臨淘汰了,而政府也恰恰是那麼做的。目前我國空調市場關心的更多是能效問題,2019年末還出臺了提高能效標準的規定,所以供應商應該苦惱的不僅是環保問題,更重要的是能效問題!至於政府採購空調限定製冷劑型號與否,自然有相關職能部門研究……不用我們鹹吃蘿蔔淡操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