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詩人就這樣被吃掉了

你是否會因為某段話而去看一本書?我當然會。一句話可以成就一個人,一段話自然也足以成就某本書。

一個優秀的作家,必定懂得如何直達人的內心深處,即使只是一秒鐘的共鳴,只要這共鳴有足夠多的人產生,也足以說明他的成功。

有一位詩人就這樣被吃掉了

我看《山月記》,就來自於這樣一段話:

“因為害怕自己並非明珠而不敢刻苦雕琢,又因為有幾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願與瓦礫碌碌為伍,遂逐漸遠離世間,疏避人群,內心不斷用憤懣羞怒來飼養懦弱的自尊。”

有沒有是我本人了這樣的感覺?是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念頭吧。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又更知自己不過無為凡人。

故事呢,說起來也很有意思。名字很中國風,卻是日本人寫的,叫中島敦。但這題材吧,又來自於中國。來自於唐傳奇《人虎傳》。後來入選了日本高中國語教科書。然後,又有中國人翻譯回來,成了現在的《山月記》。

故事大概是一個人,最後變成老虎的過程。他既自尊也自卑,不斷拉扯,最後,不成人樣。改編的故事長不到哪去,所以這本書,其實是個中短篇小說集,故事大多來自中國經典文學。日本的鬼怪奇談風和中國的古典故事結合?也有點意思。

在以這個故事命名的短篇中,李徵的內心思路是:我因為放任自己的自傲又自卑成為了老虎,而清醒的時候越來越短,以前是糾結為什麼現在會變成老虎,而現在卻是糾結,為什麼以前會做人呢。

因為做老虎時全是獸性,他吃人,茹毛飲血,這是人性所不能接受的。但最後的最後,他覺得放棄人性自己就會好過很多。他人性的執念是將詩歌名垂千古,這也許是他還沒有完全獸化的原因。但他託付於舊友後,恐怕已不期為人了。

我問自己,是否也有感覺到和從前的自己不相同,而又是否糾結過“成為了當初的自己最討厭的人”,最後嘲笑自己“當初太傻不知愁”?我想,就算如今尚且沒有,未來呢?

在《牛人》一篇,完全就是春秋時叔孫豹的故事了。私生子豎牛作為貼身奴僕,欺騙老子搞死哥哥最後還餓死親爹,這故事大概教我們不要偏聽偏信,親信什麼的不能太相信,你看要個飯都吃不上的地步多慘。

可惜了,叔孫豹是個傑出的外交家,他在回答範宣子“死而不朽”的問題是,提出了“立德、立功、立言”的理念。這就是後來的聖人三要素。大約他也沒想到自己不朽的原因會是,野史傳奇吧……

此外還有紀昌學箭出神入化手中無箭而心中有箭,誰知人到暮年連箭都不認識了,以及衛莊公糊塗而令人唏噓的一生。當然也不止是中國的離奇故事,克西桑和愛必魯兩夫婦相愛相殺的故事啦。

還有夏克在弟弟死後開始中邪編故事了,卻因為不勞作被抱怨和江郎才盡最後淪落到被懲罰死掉的下場。“有一位詩人就這樣被吃掉了”,《狐憑》告訴我們,那些瑰麗的幻想,在食人部落,確實也無甚可用。

研究漢學是中島敦的家傳,但在那時的日本非常輕視中國,所以他生前發表的文章並不多,死後卻備受追捧,被評論為“深入理解歷史人物後自己述說並藉以表達對人間條件和生命存在意義的懷疑”。私以為,即是今日的“喪文化”了。

在《弟子》中,他重塑了孔子的弟子子貢這個人,這是一個俠義的無功利心也不愛禮樂的,狂熱的跟隨孔子的人。他旁觀著老師的言行,被說服,也總是懷疑,世界太多問題了,而老師的回答總是似是而非,你又不能不信。

“良禽擇木而棲,木豈能擇禽乎?”孔子不斷周遊,即使是禮樂崩壞的春秋末年,他也從未停止腳步,他有一腔傲氣和夢想,他不服輸。作者對世道的不滿有多大,對孔子窮也要兼濟天下的理想就有多佩服。對老莊的無為思想,看來他是不苟同的。他描述子貢的死亡,說君子要正冠而死,於是他死在正義手裡。

在《李陵》的故事裡,他從李陵孤兵深入匈奴開始講起,到他被俘,到武帝滅了他家人,到司馬遷因言獲罪,再到他心裡也降了匈奴後,看到蘇武十九年如一日的對比,最後,蘇武衣錦還鄉。而李陵,一生都在自己的罪惡感中徘徊,死時無名。

在《光·風·夢》中,主人公在小島上“只說真正想說的話,只做真正想做的事”的晚年生活,英國的作家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因為身體不好只能到溫暖的熱帶小島養病,這是一篇長篇。

這個可愛的小島,它是一個殖民地。作家不得不因為對殖民政策的憤慨而做出一些維護原住民的舉動,他否認殖民統治的思想,正是由於當時的時局,日本正在進行侵華戰爭,而作者也像書中的史蒂文森一樣,在寫出這個長篇的第二年,就因為哮喘去世了,不過33歲。

也許是翻譯的原因不能徹底通達作者的表現意圖,但看多了幾篇熟悉了之後大概就能理解作者這樣的敘事背後,想要表達的心情。我常常覺得,他有一種“兔死狐悲”的同理心,同理到穿越時空的古代中國,也是很非凡了。

同時他又由於時代悲劇和日本作者所共有的某種情緒,而使文字帶了幾分唏噓,也可能由於表達方式的慣性,總是顯得像是日記般的隨意,倒不至於悲傷,只是每當讀完,總是有點怔然,即使我活在中國,也彷彿是重新讀了一段歷史,從而感受到了當事人的內心,矛盾而糾結。

的確,這是寫故事所必備的素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