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無玉不盛,家無玉不富,人無玉不貴

我和玉原本沒有太多接觸,我不瞭解它,它也不認識我,只知道什麼硬玉、軟玉、和田玉、翡翠、瑪瑙等幾個名詞,也是傻傻分不清。第一次對玉有好感是在十多年前,有次在北京一家珠寶店閒逛,店裡的玉石珠寶煞是喜人,於是就為妻子買了一枚鑲有翡翠的戒指。妻子戴上它後非常喜歡,這麼多年就再沒摘下來過,我這也是愛屋及烏吧。

國無玉不盛,家無玉不富,人無玉不貴

“玉,石之美者”,玉是一種美麗的石頭,在這個星球上存在了數億年,走進我們中國人的視野大概是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那時候我們祖先的主要勞動工具就是石頭,並已經懂得追求美好的石頭,於是對這溫潤細滑、晶瑩剔透的美麗玉石就更加關注了。當時玉石的數量肯定不多,所以人們拿它非常珍貴。你看這個“玉”字,“王”字的下半部分加一個點,就好像是稱王的人在腰間掛的一個信物一樣。只有尊貴、傑出、有威望的首領才配得上擁有,它表明了一個人的身份和當時社會推崇的一種態度。

國無玉不盛,家無玉不富,人無玉不貴

如果只追求美的話,那人們賦予玉石的意義也許就僅僅限於美麗了。但或許是因為在那茹毛飲血的時代,人們實在找不到比玉更珍貴稀有的物件了,於是乎擴大了玉石的功用,祭祀、膜拜、占卜、通靈、安葬、祈舞……重要的活動場合都少不了它的影子。我相信,在那時作為特殊的石器,玉已經擁有了崇高的圖騰地位,它從此拜別了自己的石頭前世,走上了內涵不斷豐富的華貴今生……

國無玉不盛,家無玉不富,人無玉不貴

玉一開始是財富和權力的象徵,但隨後它又作為象徵道德的標的物完成了一次身份的重要昇華。《周禮》記載玉作為禮制用途有六器六瑞,六器是玉製的禮器,專用於禮拜神靈,六瑞是瑞信玉器,是朝廷命官的憑證,這就是中國古代特有的禮玉製度。但在東周末年時期禮崩樂壞,以管仲、孔子為代表的社會精英們致力於修復周朝禮制,對國民進行道德教化,重樹士大夫君子風範。他們腦洞大開,運用抽象思維開創性地寓德於物,充分利用玉石堅韌、質硬、光澤、透明、含蓄、溫潤、細膩、聲悅、色美等物理特性來類比君子的高尚品質,給玉注入了人格的道德光輝,演繹出修身的君子儒,進而發展成為玉德文化,甚至還出現了佩玉製度。在士大夫們的“炒作”下,玉的文化內涵得到了極大豐富,終於由“法器”、“禮器”提拔升格為道德君子的形象代言物。

國無玉不盛,家無玉不富,人無玉不貴

好的比喻能讓人深刻頓悟、透徹理解,抵得過千萬句解釋。以玉比喻君子德行是再合適不過了,我為士大夫們的這次“炒作”點贊。不論是管仲提出的玉“九德”,還是孔子推崇的玉“十一德”,亦或漢代許慎凝練的仁、義、禮、智、信“五德”,都在共同印證一個事實,那就是玉有君子品質,具備君子的精氣神,是君子就應當像玉一樣。當時甚至有“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說法,人通過佩戴玉石可提醒自己要時時檢點自己的義容、神態和內心,就像有位君子相伴陪左右,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性情得以蛻變,品格變得高貴,從而培養出君子風範。

玉從這次的華麗蛻變開始了它人格道德化的君子使命,伴隨著漢降以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深延,玉德也成為儒家“仁政德治”文化的重要具象化表達形式,從此引領數千年風騷不曾被替代,中國歷史“玉”罷不能了。

國無玉不盛,家無玉不富,人無玉不貴

何謂君子?孔子曾說:“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信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此則君子也。” 君子如此,自然沒有誰天生就是的,都是通過後天不斷地學習和修煉逐漸養成的。玉尚且不琢不成器,何況人哉?修身養德的過程好比就是切磋、琢磨玉石的加工過程,是一個與自己不斷鬥爭、不斷完善的修煉過程。普通人拙樸無華,好比是珉而非玉,“故雖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珉雖然無法變成玉,但人通過修煉提升,完全可以修身致善,行止有方,將自己轉化為君子。

喜歡兩句話:人是萬物的尺度;事物的特性與觀察著有關。我們只有成為君子,才能擁有君子世界。這似乎很難,每個人都有擺脫不掉的人性弱點,可是沒有貪嗔痴,哪來戒定慧?那些人性的缺陷弱點其實正是需要我們著力的地方,是構建君子世界的磚瓦沙石,正所謂煩惱即菩提,一體兩面罷了。

國無玉不盛,家無玉不富,人無玉不貴

君子是一種理想人格,其世界總是美好的,可現實社會卻很殘酷。有時強權勝過公理,專權和凌霸還常樂於挑釁君子的氣節底線,以試探其真偽,希望讓道德屈服於自己手中的權勢,這種精神征服比起肉體殺戮更讓人心理滿足。君子此時也會顯得無奈與義憤,就像玉石也有自己太脆易碎的缺點一樣,這讓玉的君子代言形象略顯尷尬。不必擔心,我們的君子大夫們早就想到這一點了,對於“生存還是毀滅”這一問題他們自有答案,憑藉自己獨特的思維體系,他們創造出了一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重新佔領了道德的制高點,我寧可破壞掉自己,也不能失去君子的氣節!這回該是強權者感到深深的無奈與惱火了。沒錯,這就是君子秉持自己玉德的最猛烈一招,也是最後一招和必勝的一招!其實這句話哪是憑藉什麼思維?那不正是君子氣節和玉石精氣的自然迸發嗎?!

國無玉不盛,家無玉不富,人無玉不貴

玉如此純美高潔,自然受世人所愛。它作為礦石可以入藥治病,作為器具可以使用把玩,作為飾品可以養顏美容,作為財富可以積累消費,但最具價值的還是儒家思想所賦予它的君子道德屬性,因為翡翠有價,玉德無價!它能給佩戴的人一種心理暗示、一種自我約束、一種自我警省,從而潤養精神,修身養性。俗話說“人養玉三年,玉養人一生”,我不知道這一說法是不是噱頭,但人和玉確實是有感應的。你想要雍容儀態它就給你華貴,你想要經濟財富他就給你身價,你想要君子風範他就給你自律。雖說玉德之人未必戴玉,戴玉之人未必玉德,但脖子上戴一塊翡翠玉佩與戴一條金鍊子相比,給人給己的感覺確實不一樣的。如果一個人戴著玉飾卻在眾人面前滿嘴髒話,估計連他自己也會感覺很不搭。

國無玉不盛,家無玉不富,人無玉不貴

經過幾千年的積澱和傳承,玉德文化已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也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基因。雖然國外的玉石也不少,比如有“玉石之王”稱號的翡翠就多產自緬甸,但總感覺它們只有到了中國,經過中華傳統文化的“開光”,有了玉德精神的加持和薰染,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通靈寶玉,否則只是一塊美麗而沒有靈魂的石頭。

國無玉不盛,家無玉不富,人無玉不貴。是君子成就了玉的美名,玉又成人之美、成家之美,成國之美。富貴傳家不過三代,道德傳家卻可綿延不絕,以君子玉德作為家風傳承,個人則可厚德載物,家族則可繁榮興旺,國家則可文明昌盛。

國無玉不盛,家無玉不富,人無玉不貴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但如果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達,道德文明水準低下也絕不是一個完美的社會,美好的社會一定是一個德風高尚的社會。時代是思想之母,每個時代都有與之相匹配的道德文化,並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步。就像古代人們篤信的占卜、通靈被後世認為是愚昧,那我們現在信奉的一些公知是否又會被後來人所詬病呢?後事自有後人定,我們的任務在當下,而且還很艱鉅。

當今社會經濟雖然得到了飛速發展,但社會道德出現危機也是共識,“扶不扶”、毒奶粉、地溝油、假學歷、假疫苗…….數不勝數的案例一次次擊穿人的道德底線,更別說君子的玉德標準了。這種社會群體無意識的道德滑坡已到了非常危險的邊緣,較之孔子禮崩樂壞的古時候有過之而無不及。孔子當時通過推崇玉德來修復禮制,維護社會等級秩序,以規範社會上違禮僭越的現象,而我們面臨的不僅是要挽救岌岌可危的社會基本道德,還要拯救那些因貪婪而已泯滅人性的經濟動物。病症雖然很嚴重,但古方依舊能治今病,重振君子玉德對弘揚真善美、匯聚正能量、傳承中華傳統美德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國無玉不盛,家無玉不富,人無玉不貴

美玉總是稀少而又深藏,但總能發出潤人的光澤。古代“君子”泛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具有一定社會地位和影響力之人。如今的君子該如何定義?如果以古法繩之就有墨守成規之嫌,對不起這幾千年文明的進步了。拋卻玉樹臨風、溫文爾雅的外表,讓我們來直指君子的本質——玉德,只要心懷玉德皆可為君子。比如中央電視臺年年舉辦的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全國各地組織的尋找玉德人物活動……各行各業一個個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一次次刺激著我們的淚腺,讓人備受鼓舞,收穫滿滿的感動和正能量。君子遺風其實從未逝去,玉德人物就在我們身邊!未必賢達,不必高知,草根亦可君子,君子玉德可以是每個人的選擇。宣揚玉德人物就是為了啟發人們善良美好的初心,孕育更多的社會玉德,以致玉滿中華。

國無玉不盛,家無玉不富,人無玉不貴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曾是一塊樸素的玉石,都有向好向善的美好初心,都有一個君子夢,只是因為沒有勤於澆灌心中的這顆種子,以致心田被雜草侵染蔓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們能引發人們見賢思齊的美好願力,對於玉德強大的感染力和影響力,我們應有充分的文化自信。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是自己一生重要的選擇,在那麼多的選項中,有一塊美玉叫翡翠。讓我們重拾那塊美玉,雖然它被擱置已久覆滿灰塵,但只要我們用心擦拭,小心呵護,它一定能發出溫潤華澤和清悅振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