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約的經典 ——“拉姆”近防導彈的故事(一)

前沿海軍技術始終在矛盾中發展前行,攻擊與防禦一直在對抗中發展,道高魔高始終在動態發展中,但是因為幾十年來沒有真正高水平的海空對抗,大部分人對現代軍事技術進展到什麼程度並沒有清晰的概念,很多作為討論的起點其實是幾十年以前的老黃曆。也正因為如此,對經典的“拉姆”(RAM)近防導彈系統進行較為細緻的瞭解是非常必要的。

簡約的經典 ——“拉姆”近防導彈的故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海軍不但接替了皇家海軍曾經的地位,成為全球海域的霸主和海洋秩序的守護者,更以雄厚的國力優勢為支撐,在海軍前沿技術上也開始後來者居上。及至冷戰中期,大部分前沿海軍技術都出自於美國海軍,一項未經美國海軍驗證的前沿技術已經十分罕見,美國海軍牢固地佔據技術高地的位置。

正是這一過程中,很多經典的技術裝備被研發出來,“拉姆”RIM116近防導彈系統便是如此。事實上,如果說“密集陣”是火炮型艦載近防系統的經典代表(小口徑近距反導艦炮),那麼“拉姆”RIM116在導彈型艦載近防系統(近防導彈)中也擁有類似的地位。

今天炙手可熱的“拉姆”,其開場白卻是慘淡的——研製之初受到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及“密集陣”。實際上是一個政治因素大於軍事需求的項目。這多少有些讓人尷尬,但又是事實。“拉姆”系統的研製時間早於大多數人的想像。早在1967年埃及用蘇制“冥河”導彈擊沉以色列“埃拉特”號驅逐艦事件發生後,美國海軍中的某些人士就打算研製一種廉價的近程防禦導彈系統,用來裝備火力薄弱的運輸艦或是其他輔助艦隻,以對付反艦導彈的飽和攻擊。這個想法於1969年在美國海軍一本內部刊物上被首次公開。

不過,當時美國海軍高層中的大多數人對這個構想不怎麼感興趣。至於這其中的原因並不複雜:沒錢。畢竟正在進行的越南戰爭吞噬了太多的經費,以至於連“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這樣的項目都受到了影響。更何況,作為“宙斯盾”系統的一個配套項目,MK-15“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Phalanx Close-In Weapon System)當時已經進行了兩年的預研,再上馬一套類似系統被大多數人認為是重複的浪費。

簡約的經典 ——“拉姆”近防導彈的故事(一)

此後直到1972年,在時任美國小埃爾莫·R·朱姆沃爾特海軍上將的關注下,美國海軍才開始作方案探討,並用“海上小槲樹”系統進行了可行性試驗——-當時的主要目的,是為小埃爾莫·R·朱姆沃爾特海軍上將鼓吹的“制海艦編隊”提供一種能與MK-15“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Phalanx Close-In Weapon System)配合使用的艦載防空導彈,著眼點在於省錢。畢竟整個“制海艦編隊”的構想就是建立在高效費比理論基礎上的。

1974年年初開始“拉姆”的早期發展計劃。不過,小埃爾莫·R·朱姆沃爾特海軍上將於1974年6月退役,“制海艦”隨即由於失去了最大的支持者而黯然下馬,保留下來的只有“制海艦編隊”中作為護航艦隻的“導彈巡邏護衛艦”(PFG)。在這種情況下,剛剛展開研製的“拉姆”系統陷入困境。本來小埃爾莫·R·朱姆沃爾特的“制海艦編隊”構想,在美國海軍內部就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在傳統的美國海軍水面艦艇軍官眼中,哪怕是再便宜的“小航母”也會與“尼米茲”級這樣的大航母爭奪資源。

所以,“制海艦”隨朱姆沃爾特一同離去,未必不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作為“制海艦”子系統的“拉姆”自然沒有再存在下去的理由。不過到了1976年,由於聯邦德國的參與,“拉姆”項目又起死回生。

聯邦德國對“拉姆”項目的需求是客觀的。冷戰中的聯邦德國海軍實際上是一支負責在“半個北海”和波羅的海海域執行戰略反潛任務的北約分艦隊。但面對這樣的任務,聯邦德國海軍的壓力很大,主要是艦隊防空作戰的壓力很大——北海和波羅的海都是半封閉性的有限海域,毗鄰蘇聯本土和華約國家,蘇聯海、空軍戰術航空兵能夠完全覆蓋這一海域。

這意味著一旦蘇聯北方艦隊或是波羅的海艦隊的戰略核潛艇要駛向預定的發射海域,負責阻止蘇聯海軍行動的聯邦德國海軍將會遭受數百架蘇聯飛機的攻擊——-僅在波羅的海方向,蘇聯空軍和海軍就佈署了近700架各型飛機。

簡約的經典 ——“拉姆”近防導彈的故事(一)

指望北約空軍通過空戰來完全削除這支空中力量威脅的想法是幼稚的(雖然北約飛機的技術性能更好,人員訓練水平更佳),畢竟蘇聯方面究竟會出於什麼確定無疑的原因、在什麼樣的一個時間裡進攻西歐永遠是一個謎,更何況蘇聯的軍事學說雖然是防禦性的,但其軍事理論卻強調進攻,所以先發制人將北約空軍的大部分飛機在開戰之初就炸燬在機場上,必然是蘇軍總參謀部保險櫃中最得意的戰爭預案。

在這種情況下,聯邦德國海軍水面艦艇的防空作戰形式十分嚴峻,對一種能夠有效對抗蘇聯反艦導彈飽合攻擊的、廉價的、可以大量發射的近程艦空導彈系統需求迫切——這與小埃爾莫·R·朱姆沃爾特海軍上將對“制海艦編隊”防空火力的構想十分接近。

於是,在1976年7月,聯邦德國正式確認參加“拉姆”項目,預計研製經費為1億美元,美國與西德各負擔50%。當時丹麥也提出參加研製,承擔2%的費用,不久就又退出。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聯邦德國的參與令“拉姆”項目起死回升,但美國海軍對“拉姆”的態度仍是不置可否。畢竟在1976年,“宙斯盾”和“密集陣”系統的研發均是勝利在望的一個狀態,美國海軍認為其水面艦只已經獲得了一面空前牢固的防空盾牌:“宙斯盾”發射的“標準2”導彈將攔截絕大多數蘇聯反艦導彈,剩下的個別漏網之魚則會被“密集陣”打個粉碎。

簡約的經典 ——“拉姆”近防導彈的故事(一)

抱著這樣的態度,“拉姆”項目很自然會被美國海軍視為一項強加的政治任務。事實上,從1969年開始的對蘇緩和,一點點的侵蝕了美國在其歐洲盟國中的政治信譽,所以在這一時期,美國政府很是願意為歐洲盟友作出一些安撫性的補償,特別是在防務相關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