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為母親,你以為你給了孩子生命他就會感激你嗎?

從朋友圈看到一篇被人們當做笑料的小學生作文,看完感觸頗深。作為母親,真的有必要“每日三省吾身”,要努力做好自己,孩子才會佩服你、尊敬你、愛戴你。

附圖如下:

【原創】作為母親,你以為你給了孩子生命他就會感激你嗎?

想起上次兒子回來時的說起的話來。他說:“老媽,開學的時候您去送我,我同學不是見您了嗎,您走後他們就和我說,你媽媽氣質真好,又年輕,真像個大學生。”說時,孩子是一臉的自豪,還用手捋了捋我的頭髮。當時我也樂得美滋滋的,說了句:“怎麼,你們在一起還比媽媽呀?虛榮心不小哦。”孩子說是的,比呢。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會有這樣的表現呢?似乎不是一個虛榮就可以解釋的吧?我想,這可以算作是孩子對父母的要求。

為人父母者,實屬不易。當我們給孩子提供了品質越來越高的生活的同時,也會不自覺的要求孩子按照我們的心中的樣子成長,比如會說你要乖,要好好學習之類的話。卻真正忽略了父母的言傳身教其實是最直接的教科書。在孩子的心裡,他們也會有一個對父母的要求,想要父母成為什麼樣的人,體現在外在上,就成了在一起比較媽媽的形象了。

【原創】作為母親,你以為你給了孩子生命他就會感激你嗎?

由此我想到,作為父母,是不是該有意識的提高自己呢?

每一個人的天賦不同,所受教育層次不同,不一定非得要出口成章,提筆成文。但是,我們可以規範自己的行為,剋制自己的語言,美化自己的外表,提高自己的修養。

古訓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孩子的確是這樣。每一個家長和孩子的年齡差距,造就了不一樣的思維模式。父母那個時代所受的教育,在今天未必完全適用,而當我們按照那個模式要求孩子時,卻忘了與時俱進的道理。於是就出現了教育的尷尬,你施,他不受。分歧就會越來越多,隔閡就會越來越深。代溝這個詞應運而生,觸目驚心,如楚河漢界般難以逾越。

這麼多年以來,我從未停止過讀書。然而有那麼一天我在文章裡慨嘆自己讀了這麼多書卻讀不懂女兒時,那種無能為力真的是很痛心。讀懂孩子,真的是一門精深的課程。而今兒子也大了,眼看著也要步入青春期,當他還會以媽媽為榮時,我卻開始心驚了。

【原創】作為母親,你以為你給了孩子生命他就會感激你嗎?

我該認真思考如何與孩子一起成長呢?沒有精確的答案可供借鑑。孩子是水狀的,隨時會變化,而我最大的心得就是看著他變化一邊欣喜一邊是把握不住的惶恐。我只有一邊陪伴著他的成長,一邊努力做好自己,做一個可以讓孩子引以為榮的媽媽,一個孝順,辛勤、溫婉、剋制、時尚和時刻處在學習狀態的媽媽。

時代在發展,母親這個角色,不只是一個慈愛就能概括的了。不是生下孩子不缺吃穿的把他養大那麼簡單了。要時時刻刻懂得,你施予什麼,受者就是什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一步一步的路程,沒有捷徑可走。“教子弟於幼時,便當有光明正大氣象;檢身心於平日,不可無憂勤惕厲功夫。”,《圍爐夜話》的開篇之辭,便是如何教導孩子,並強調父母的言行是首要的。

嚴於律己,老生常談的話了。此刻卻感覺那麼重要。

此刻,願每一位媽媽都不要成為那篇作文裡被孩子嫌棄的“無用的中年婦女”,而是一邊養育孩子,一邊活出自己的精彩。不做那個站在孩子對面的人,做一個和孩子同行的媽媽。願有一天,母親與孩子都能夠互相引以為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