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俗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節俗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家馮驥才在一篇名為《我們為什麼要過節?》的文章中這樣寫道:古人創造了十分完整又嚴格的節俗,如儀式、慶典、規制、禁忌,乃至特定的遊藝、裝飾與食品,來把節日這天演化成一個獨具內涵與氣氛的迷人日子。重要的是,人們在每一個傳統的節日裡,還把共同的生活理想、人間願望與審美追求融入節日的內涵與種種儀式中。

想想的確如此。就比如中秋節,這是僅次於春節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古人把月圓視為團圓的象徵,所以又稱“團圓節”。中秋節與月亮息息相關,源自人們對月的崇拜,秋分祭月始於周代,中秋賞月始於魏晉盛於唐,宋代正式把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古人過中秋頗有講究,十五月圓時,設月光馬於庭,供以瓜果、月餅、毛豆枝、雞冠花、蘿蔔、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諺雲:“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畢,家人團坐,飲酒賞月,謂之“團圓節”。又將祭月之月餅按人數切塊分食,謂之“團圓餅”。

作為中秋節的“代言”食品,不得不說說月餅,這也是一種“有文化”的食物。關於中秋節吃月餅這一習俗的形成,古人留下了無數個美麗傳說,據說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北宋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月餅”一詞真正見於史集,是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的“月餅”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沈榜在《宛署雜記》中,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製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清朝美食家袁枚在《隋園食單》中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聯繫在一起,象徵家人團圓。

中秋節傳承久遠、寓意美好,蘊含著許多美麗的傳說和悠久的文化,寄託著思鄉之情,思親之意,祈盼豐收、幸福的美好願望。

其他節日也是如此,各有各的寓意各有各的期盼。一代代的中國人在每一個傳統節日裡,把共同的生活理想、人間願望與審美追求融入其內涵與種種儀式中,而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就是依靠這代代相傳的一年一度的節日繼承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密碼。

節日儀式感是傳統節日的傳承載體,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重視這些傳統節日,尊重其儀式感,用心去體驗每一個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情感。

隨著時代發展,傳統習俗或許會與時俱進、不斷變化,但我們民族的傳統精神是不變的,這傳統就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是對大自然的感恩與敬畏,是對家庭團圓與世間和諧的永恆企盼。

中秋將至,讓我們歡度中秋佳節,感受生活的和和美美與國富民安的花好月圓,體味中華文化的博大與深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