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俗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节俗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家冯骥才在一篇名为《我们为什么要过节?》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古人创造了十分完整又严格的节俗,如仪式、庆典、规制、禁忌,乃至特定的游艺、装饰与食品,来把节日这天演化成一个独具内涵与气氛的迷人日子。重要的是,人们在每一个传统的节日里,还把共同的生活理想、人间愿望与审美追求融入节日的内涵与种种仪式中。

想想的确如此。就比如中秋节,这是仅次于春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古人把月圆视为团圆的象征,所以又称“团圆节”。中秋节与月亮息息相关,源自人们对月的崇拜,秋分祭月始于周代,中秋赏月始于魏晋盛于唐,宋代正式把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古人过中秋颇有讲究,十五月圆时,设月光马于庭,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又将祭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

作为中秋节的“代言”食品,不得不说说月饼,这也是一种“有文化”的食物。关于中秋节吃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古人留下了无数个美丽传说,据说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北宋苏东坡有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月饼”一词真正见于史集,是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清朝美食家袁枚在《隋园食单》中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联系在一起,象征家人团圆。

中秋节传承久远、寓意美好,蕴含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悠久的文化,寄托着思乡之情,思亲之意,祈盼丰收、幸福的美好愿望。

其他节日也是如此,各有各的寓意各有各的期盼。一代代的中国人在每一个传统节日里,把共同的生活理想、人间愿望与审美追求融入其内涵与种种仪式中,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就是依靠这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的节日继承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

节日仪式感是传统节日的传承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重视这些传统节日,尊重其仪式感,用心去体验每一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情感。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习俗或许会与时俱进、不断变化,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是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是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的永恒企盼。

中秋将至,让我们欢度中秋佳节,感受生活的和和美美与国富民安的花好月圆,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与深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