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廣鈞:"把日本從地圖抹去,才沒有後患",李鴻章沒聽,結果大敗

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在大清時代完全覆滅,曾經兩千多年王朝的輝煌歷史,如今只變成一代人的回憶。

清朝這個朝代雖然版圖地域寬廣,王朝維持時間長,但無論是歷史還是現今人們的心目中,這個朝代並沒有展現出一個大國該有的風範。

閉關鎖國,自大狂妄,軍關防守失敗,不是賠款就是割地,除了裹腳陋俗就是抽大煙惡習。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豪情壯骨,清朝末年則詮釋成為了天大的笑話。

東亞的狀況

咸豐帝統治後的幾十年,光緒帝接管了一個秩序井然的大清王朝。飽讀詩書的光緒帝在上任後便一直找尋機會想要一展宏圖,而這時發來的一封信也確實成為了光緒帝發展雄心的突破口。這封特殊的信來自一個東亞一個彈丸小國——日本。

這是一封挑戰書,表示日本準備發動軍力去攻打大清的附屬國朝鮮。光緒帝認為日本僅僅是個小面積國土的彈丸小國,根本不將其放在眼中。然而事實遠遠不是光緒帝所想的那樣,那時的日本相對清朝而言,早已不是表面上那麼的弱小,相反國力遠勝於那時的大清朝。

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由於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衝擊,進行了一場自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現代化改革運動。

曾廣鈞:

1968年明治天皇建立了新政府,開始發起一場近代化的改革運動。日本自明治維新改革以來,在政治經濟方面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同時使得日本成為了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並開始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這次改革開啟了日本近代化的發展,成為日本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大臣的主張

面對日本的挑戰,光緒帝勢在必得,認為只有英法德這些世界數一數二的列強才需忌憚。他不慌不忙,抱著必勝的信念,忽視了當時的國力情形,準備一展宏圖打敗日本,殺雞儆猴從此重振大清王朝的雄風。

曾廣鈞:

當時清廷的大臣也是各執一詞,各抒己見。這時有一位大臣站出來說出這樣一番言辭犀利的話語:大清一定要趁此機會,徹底擊潰日本,把日本從地圖中抹去。並強調中國應將日本變成中國的一個省,由中國統領這樣才能永絕後患。

這番話雖聽起來有些狂妄,但卻一語成讖,戳中要點。而提出這番話的人正是著名將領曾國藩的孫子曾廣鈞,他的想法一向有遠見,然而這番言論卻遭到了李鴻章的竭力反對。

李鴻章與曾廣鈞的想法恰恰相反,他認為如今的日本今非昔比,自改革後國力雄厚,尤其軍隊的軍事能力很是強大,不可低估,故而主張“避戰求和”,通過一再退讓的避戰方式以取得短暫的和平安寧。

曾廣鈞:

光緒帝脾性急躁,很是認同曾廣鈞對日本的主張態,並下令積極應戰日本。儘管李鴻章一再表示“避戰求和”最為穩妥。然而君命難違,李鴻章作為臣子只能聽命。

只是在對戰日本時,清軍由於缺乏專業的訓練和先進的武器,再加上軍隊紀律鬆散軍人萎靡,節節敗退。當光緒帝穩坐朝堂等待軍隊凱旋歸來時,卻傳回來日軍很快攻破清軍的壞消息。

這樣的結果早已在李鴻章的意料之中,日本尊崇的軍國主義早已為戰爭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並且醉翁之意不在酒,日本真正想要攻佔的不是朝鮮,而是中原大清王朝。

反觀清朝,並沒有做好應對殘酷戰爭的充分準備,有的只是狂妄大意,就連民心所向這樣的社會力量都沒有齊聚起來。這樣的戰爭發動對於當時的清朝是一種大的損耗,無論是人力還是國力,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甲午戰爭的開端

李鴻章作為洋務運動的領頭人,對於軍事還是有一定的感知和領導能力 當清軍節節敗退時,他再次進言指出,日本的作戰計劃則是速戰速決,他們沒有足夠的軍力裝備和後援糧草支持,

因而大清可以選擇拖延戰術來為戰爭贏得作戰時間。

曾廣鈞:

然而此時的光緒帝急於求勝,24歲的他並沒有太多的軍事常識,否定李鴻章所述的事實,再加上一些大臣的盲目自信,不認同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是中國最危險的敵人一說。

光緒帝對於這一次的戰爭孤注一擲,做出了一次風險判斷和投入。李鴻章作為與日本打交道多年的重臣,自然是最瞭解日本國情的人。

論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日本自然比不上中原王國,然而論軍事力量和作戰效率,當時的清王朝則是望塵莫及。光緒帝論成長年齡和軍事經驗,對日本的片面瞭解遠遠無法應對當時的狀況。

失利的戰況

無奈的是,作為一國之君,君命難違,臣不得不聽。李鴻章提議的朝鮮撤兵,集全力防守中原展開與日本的拉鋸戰,與此同時操持兵力,壯大軍隊實力。這一計劃堪稱保守且完備,然而一心求勝的光緒帝不這麼認為。他下令調集精兵強將,全力攻打日軍,並逼著將領立下投名狀,如若戰敗則株連九族。

這樣的君王式恐嚇無疑對戰爭進行更是雪上加霜,很多軍隊將領對這一戰爭並沒有太大的勝算,再接收到光緒帝這樣的軍令,內心更是一片惶恐,戰戰兢兢,產生了悲觀的作戰情緒。

當時派往的出名將領有鄧世昌、丁汝昌等人,這些都是勇敢衝鋒,愛國奉獻的著名將領。然而由於光緒帝的暴躁無能和軍事恐嚇,使得他們的作戰態度變得極為悲觀。

不出多久,鄧世昌等人在戰敗局勢無法扭轉的情況下,心生絕望相繼自殺。

曾廣鈞:

丁汝昌一直奮戰前線,最終戰死於沙場。即使為國獻身,昏庸的光緒帝仍舊查封了他身後的家產,致使他的子孫流離失所,實在令人心生悲憤。

1895年,清軍節節敗退,北洋水師全軍覆滅,洋務運動宣告破產。自此在清末的黑暗歷史上,又多了一個為後人不恥的甲午中日戰爭,

也多了一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中華民族進一步帶入了災難的深淵。

日本卻因為這一戰爭崛起並發展強大,成為當時世界的列強。這一清末歷史,對中華民族來說是又一大悲劇,對後世華人而言更是莫大的歷史屈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