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物之魯肅:一個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全面型儒將

三國人物之魯肅:一個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全面型儒將

魯肅,字子敬,東漢末年的著名人物!

魯肅(172—217年),字子敬,東漢末年的著名人物。魯肅的祖籍是東漢時期徐州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他是江東地區的本土豪族;曾是孫策、周瑜、孫權等人的得力助手;也曾是東吳政權的第二任大都督。

魯肅在三國題材的文學作品或影視劇中,並不是一個陌生的人物。他的基本人設是忠厚老實的讀書人,甚至在許多時候,創作者為了突出魯肅憨厚朴實的個性,還會刻意地將他描寫得近乎迂腐懦弱。

實際上,真實的魯肅絕對不是文學作品或影視劇所描寫的那麼弱不禁風和憨厚質樸。真實的魯肅也並不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士大夫,相反地,他是一個身材魁梧、體格健壯的奇男子。

三國人物之魯肅:一個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全面型儒將

真實的魯肅並不是文弱書生,而是孔武有力的奇男子!

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戰火四起的混亂時局下,魯肅當年就曾率領著三百多族人南渡長江以避戰亂。在渡江途中,魯肅等人遭遇過徐州牧袁術的武力阻攔,魯肅當時也曾親自披甲上陣、拉弓射箭,最終嚇退了袁術的追兵,保全了所有的族人。史載:"肅體貌魁奇,少有壯節,好為奇計。天下將亂,乃學擊劍騎射,招聚少年,給其衣食,往來南山中射獵,陰相部勒,講武習兵……後雄傑並起,中州擾亂……乃使細弱在前,強壯在後,男女三百餘人行。州追騎至,肅等徐行,勒兵持滿,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貫。……肅渡江往見策,策亦雅奇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魯肅儀表堂堂、身材魁梧,性情豪邁,善長出謀劃策。在天下即將大亂時(東漢靈帝末年),魯肅不僅自學了擊劍和騎射等技能,而且還招募了鄉里少年,為其提供衣食。他們這些人在南山騎馬打獵,暗地裡操練武藝、熟悉兵法……後來群雄並起、中原大亂時,魯肅就帶領著三百餘族人渡江避難。

徐州牧袁術派騎兵追擊阻攔,魯肅就讓族人緩速慢行,拿出弓箭、盾牌等兵器準備反擊。而魯肅就拉弓射箭,箭矢貫穿了袁術軍的盾牌……魯肅因此得以渡過長江去投奔孫策,而孫策也十分賞識魯肅。"

三國人物之魯肅:一個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全面型儒將

魯肅當年曾帶領族人渡江避難,途中還親自擊退了袁術的追兵!

魯肅不僅熟於弓馬騎射,而且還非常注意學習文化知識。

史載"(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意思是"魯肅雖常年生活在軍中,但他依舊手不釋卷地學習文化知識。魯肅還善於辯論,善於寫文章。"

另外,魯肅一向為人正直,不苟言笑,比較嚴肅認真。史載"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意思是"魯肅為人嚴肅認真,不喜歡把玩飾品,生活中節儉質樸,不喜歡低俗趣味。"

總而言之,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魯肅是東吳政權早期十分全面、十分難得的儒將。

三國人物之魯肅:一個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全面型儒將

魯肅是個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儒將!

一、魯肅力勸孫權割據江東、坐觀時變!

魯肅投奔孫策後沒多久,孫策就遇刺身亡,其弟孫權繼承了孫策的地盤和人馬。只不過孫權當時能夠實際掌控的地盤其實很小,僅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等數郡而已。除此以外,江東地區的許多世家豪族還在觀望孫權的才能,還沒有徹底地歸順孫權,當時江東地區堅決擁護孫權的本地士族僅有張昭、周瑜等人罷了。史載江東士族"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

不得不說,孫權早年還是十分知人善用的,出身低級豪族的魯肅一經周瑜引見便立刻受到了孫權的重用。眾所周知,在早期的東吳政權中起決策作用的人物主要是周瑜、魯肅、張昭等人。而魯肅對東漢末年時局的判斷和部分政治見解甚至超過了周瑜、張昭二人。

三國人物之魯肅:一個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全面型儒將

孫權比較器重魯肅,而魯肅也不負眾望!

魯肅當年曾經替孫權分析天下形勢道:"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觀天下之釁。……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臣魯肅認為,大漢王朝已經無法復興了,曹操也已經無法根除了,為將軍您考慮(指孫權),只有立足江東、坐觀天下爭鬥為宜。……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盡力佔有長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後稱帝開國,進而奪取天下,這就是如同漢高祖劉邦的千秋帝業啊!"

三國人物之魯肅:一個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全面型儒將

魯肅當年曾替孫權分析天下局勢,名為“榻上對”!

在這裡,魯肅先是預料東漢王朝不會復興,而曹操也無法實現統一天下的目標,如此則將來必定是幾個諸侯各自為政、數國鼎立之勢;而後魯肅又勸告孫權要儘快剿除黃祖、劉表等諸侯,並盡力地割據江南地區最後魯肅勸告孫權將來必須稱帝自立,統一天下,因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建立起和漢高祖劉邦一樣的千秋帝業。

魯肅關於東漢末年政治局勢的分析和諸葛亮的隆中對可謂是不謀而合,而在東漢末年能如此洞察時局和高瞻遠矚的人物,放眼整個天下,還真的只有諸葛亮與魯肅兩人而已。

三國人物之魯肅:一個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全面型儒將

魯肅對於東漢末年天下局勢的看法和諸葛亮不謀而合!

二、魯肅在赤壁之戰前力勸孫權不可降曹!

眾所周知,赤壁之戰是關乎東吳政權生死存亡的關鍵戰役,而世人皆知道周瑜是赤壁之戰的總指揮,是赤壁之戰的大功臣。實際上,魯肅在赤壁之戰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其作用是不亞於周瑜的。

在赤壁之戰爆發前,曹操為了兵不血刃地結束戰爭,還特意派人給孫權送了一封殺氣騰騰的勸降信。曹操在信中寫道:"近者奉辭伐罪,鹿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意思是"我曹操之前奉旨討賊,揮軍南下,荊州刺史劉琮就束手就擒了。現在我率領八十萬軍隊,要和將軍你在吳地會獵!"

曹操這份咄咄逼人的勸降信實際就是在警告孫權,除了主動投降,別無出路。史載"(孫)權得書以示群臣,莫不響震失色。"也就是說,江東地區的士族和將軍們看到曹操的勸降信後,都紛紛勸告孫權要效仿荊州刺史劉琮不戰而降。大都督周瑜雖是堅定的主戰派,但他當時並未在場,

而魯肅就在這裡起了關鍵作用。

三國人物之魯肅:一個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全面型儒將

曹操當年發動赤壁之戰前,還曾給孫權寫了一份殺氣騰騰的勸降信!

魯肅對孫權分析說:"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將軍迎操,欲安所歸?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魯肅對孫權說:"臣剛才觀察眾人的議論,都是想讓您失誤啊,不足以和他們共謀大事。當今我魯肅可以迎接曹操,對於將軍您(指孫權)來說卻不能。為什麼這麼說呢?如今我魯肅迎降曹操,曹操肯定會把我送回故鄉,品評我的聲名地位,我總還能在家鄉做個小官,乘牛車,有隨從。而後我交遊士大夫,慢慢地升遷上去,日後也少不了做個州郡級別的長官。而將軍您迎降曹操侯,曹操將如何安置您呢?希望您早定大計,切莫聽取眾人的議論。"

三國人物之魯肅:一個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全面型儒將

魯肅力勸孫權不可降曹!

孫權對魯肅的話深表贊同,並感慨地說道:"那些人的主張讓我深深地失望,現在你闡明長遠大計,正與我的想法一致!"魯肅的態度與正確分析,極大地堅定了孫權的抗曹決心。同時魯肅還建議孫權要儘快將大都督周瑜召回,以便提前準備武力抗曹。而孫權自然也是採納其建議,火速召回周瑜。

從魯肅在赤壁之戰前的分析和他對孫權的鼓勵來看,赤壁之戰孫權集團的軍事方略是由魯肅協助周瑜共同制定出來的。

三國人物之魯肅:一個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全面型儒將

魯肅的分析極大地鼓舞了孫權的鬥志!

三、魯肅在赤壁之戰前極力促成了孫劉聯盟,為赤壁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只不過東吳政權要想戰勝強大的曹操,僅有內部的團結安定還不夠,他們還必須要有外部的盟軍,那時候只有劉備是孫權可以聯合的外部力量。而魯肅在赤壁之戰中的另一功勳就是促成了孫劉聯盟。

當年荊州牧劉表病死,曹操向荊州進軍的消息剛傳到江東地區時,魯肅就已經預感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當時就預料到曹操必然在取得荊州後會乘勝南下,於是他請求孫權讓自己去遊說劉備共同抗曹,這個建議立即得到孫權的同意。

三國人物之魯肅:一個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全面型儒將

魯肅積極聯絡劉備以齊心協力抵禦曹軍!

魯肅隨後趕往劉備軍中,並在當陽與劉備見面。他向劉備介紹了江東的實力,指出了孫劉聯合的必要性,並熱切希望孫劉兩家達成合作,同力抗曹。正被曹操追殺的劉備自然十分高興地同意了孫、劉聯盟的提議。

當劉備從當陽退到夏口(今湖北武昌)後,他就派諸葛亮和魯肅同去江東,經過魯肅、諸葛亮二人的共同努力,孫劉兩家最終建成了聯盟。史載:"劉備與權併力,共拒中國,皆肅之本謀。"意思是"劉備和孫權同心協力抗拒曹操,這都是魯肅的謀劃。"

可以說,魯肅在孫劉聯盟的達成過程中是居功至偉的,而孫劉聯盟的達成又促成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三國人物之魯肅:一個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全面型儒將

魯肅在赤壁之戰前積極地促成了孫劉聯盟!

四、魯肅自始至終堅決地維護孫劉聯盟,為孫劉兩家的安定發展奠定基礎!

周瑜死後,魯肅被任命為奮武校尉,代替周瑜執掌東吳軍隊,而魯肅本人也頗善於治軍,孫權就曾對陸遜誇獎魯肅道:"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魯肅成為周瑜之後江東傑出的大將之一,史書也說"周瑜之後,肅為之冠。"

魯肅當時領軍駐紮在陸口(今湖北嘉魚西南),其主要任務是防禦劉備的荊州守將關羽,這個任務直接關係著孫劉聯盟是否會破滅。所以它既是軍事任務,也是外交任務。

三國人物之魯肅:一個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全面型儒將

魯肅領軍駐紮在陸口,其主要目的是防禦關羽!

赤壁之戰後,孫權曾將荊州的南郡和江夏郡借與劉備,並以此作為鞏固兩家聯盟的條件,這同樣是出於魯肅的主張,而孫權也是同意這一建議的。據說孫權借荊州給劉備的消息傳到曹操那裡時,曹操正在寫字,驚得筆都掉在了地下。由此可見曹操對孫劉聯盟的畏懼之心,也充分說明魯肅這一戰略決策是很有政治遠見的。

後來孫劉兩家圍繞荊州的歸屬權而展開了激烈的交涉與爭奪,這極有可能引發軍事衝突進而導致孫劉聯盟的破裂,而魯肅對此一系列事件的處理還是比較恰當的。孫權將防禦關羽這樣的重任交給魯肅,是出於對他的信任,而魯肅作為東吳的大將,他當然也想從關羽手中奪回荊州,因此只要有機會,他也是盡力爭取的。只不過魯肅比呂蒙等人高明的地方在於他始終以維護孫劉聯盟為重。

三國人物之魯肅:一個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全面型儒將

魯肅至始至終都積極地維護孫劉聯盟!

劉備當年奪取益州後,孫權曾向劉備索取荊州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不僅不同意,而且還命令部將關羽率軍抗拒吳軍,孫權亦派魯肅與關羽對峙。魯肅指責劉備背信棄義,他質問關羽道:當初你們敗於當陽長坂時,兵比一個校尉的還少,那時你們對荊州恐怕連想都不敢想。念你們連站腳之地都沒有,我們才借荊州給你們。如今你們奪取了益州,為什麼連荊州三郡都不歸還?關羽被魯肅責問得啞口無言,只能拒不回應。

不久,劉備聽說曹操要進攻漢中,因為害怕腹背受敵,所以劉備最終還是同意將荊州三郡還給孫權,一觸即發的戰爭最終還是被制止了。而魯肅在與關羽的對峙辯論中表現的有理有據,這既為東吳政權爭得了應得的政治利益,還沒有使孫劉聯盟破裂,他不愧是一個政治家和外交家。

三國人物之魯肅:一個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全面型儒將

魯肅有理有據的抗爭既維護了東吳政權的利益,又不至於使孫劉聯盟破裂!

結語

魯肅替東吳政權爭得荊州三郡之地後,他仍然主動與關羽友好相處,並且積極勸說孫權不要進攻關羽。可惜目光短淺的孫權看不到孫劉聯盟的重要性。魯肅死後,孫權還是趁關羽進攻曹操而襄樊地區後方空虛的機會,派遣呂蒙進行偷襲戰,最終奪取了荊州。這導致孫劉聯盟發生了最嚴重的分裂,甚至成為夷陵之戰的導火索。

東吳政權雖然最終取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但卻是慘勝,蜀吳兩國都因為夷陵之戰而大受損失。劉備死後第二年,諸葛亮為恢復孫劉聯盟,特地派遣鄧芝出使吳國,孫權還因為夷陵之戰的損失而拒不接見。鄧芝上表對他說:"臣今來亦欲為吳,非但為蜀也。"意思是"我今天來到這裡也是為了吳國,並不單單是為了蜀國。"。

鄧芝明確指出孫劉聯合是對蜀吳兩國都有利的事情,是關乎蜀吳兩國生死存亡的大事。

鄧芝的分析是正確的,因為曹魏政權在夷陵之戰後,曾經連續兩年大舉進攻東吳,只是因為曹軍缺乏水軍,才不得不臨江而返,如若不盡快達成孫劉聯盟,東吳的長江天險是無法保證安全的。可是當時孫權不但不認為是自己缺乏遠見,反而翻舊帳,說魯肅"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

三國人物之魯肅:一個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全面型儒將

孫權後來一直對魯肅勸他借荊州給劉備一事耿耿於懷!

但是孫權作為一代雄主終究還是在魯肅死後給予了他較高的評價。史載:"肅年四十六,建安二十二年卒。權為舉哀,又臨其葬。諸葛亮亦為發哀。"意思是"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四十六歲時病逝。孫權為其哀悼,還親臨他的葬禮現場。諸葛亮也為魯肅哀悼。"。

史載"權稱尊號,臨壇,顧謂公卿曰:'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意思是"孫權後來稱帝登壇祭天時,他回頭對公卿大臣們說:'當年魯子敬早就說過讓我登基稱帝,他真可謂是明於事勢啊!'"

而後來《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雖將周瑜、魯肅、呂蒙三人列入同傳,但卻在總評時將周、魯並列,贊之日:"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這個評價才算是比較客觀公允的。

三國人物之魯肅:一個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全面型儒將

孫權最終還是給予魯肅較高的評價!

參考文獻

(西晉)陳壽著:《三國志》,中華書局2011年點校本。

(南朝宋)范曄著:《後漢書》,中華書局2012年點校本。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會定期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類文章,懇請感興趣的讀者朋友關注賬號,歡迎點贊、評論、轉發,感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