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方方日記到華為出海,時代選擇了入關學

1 無人回應方方2020年3月24日,當方方在自己的日記裡寫下“所有的疑問,都無人回應”時,我相信她,一定真的是有無盡的疑問。

從方方日記到華為出海,時代選擇了入關學

為什麼大眾不再熱衷她的作品?

為什麼無數網友跑來評論區表示不喜歡她的日記?

為什麼曾經一靈百靈的話術如今失去了魔力?

當她的作品被亞馬遜火速上架預售時,大眾的質疑更是到達了頂峰

從方方日記到華為出海,時代選擇了入關學

按理說,親歷武漢記錄疫情的日記,是很有價值意義的,為什麼卻有這樣的遭遇?

是因為筆觸太灰暗嗎?

實際上疫情期間有很多武漢感染者親身求助帖,不少求助者的親身描述,比方方筆下慘十倍,但大家要麼是在轉發,要麼是在想辦法給予鼓勵幫助,從沒有人說,太灰暗了你別說了。

是有不實因素涉及造謠嗎?

疫情期也有醫護工作者在描述時出現錯誤,但道歉改正後大家也就過去了,從沒像方方這樣被一路抓著錘。

方方自己可能也陷入迷惑,最後,她想出了一個詞“極左”。— — 日記是我個人的表達,你們反對我的日記就是反對我自由,那就是極左。這個詞的橫空出世讓圍觀群眾驚呆,我只是討厭你的日記而已,你立馬就是這麼大一頂帽子?於是雙方爭論愈發激烈。但我認為,目前所有關於方方日記問題的討論,都只停留在表面。真正的核心問題,應該是:

大眾對方方這樣“定體問”型公知的老掉牙語言體系,已經產生了厭倦乃至反胃了。

大家厭倦了這樣的內容,更厭倦被這樣的內容所代表。2 河殤


那麼,可能有人要好奇了,什麼叫“定體問”型公知體呢?

一開始,這是吐槽早年公知們的常用話語

“面對這個問題,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這一定是體制的問題”。

後來,大家廣泛性的把那些,不管事情真相,一遇到事就一股腦的全都歸咎於體制、歸咎於國家、歸咎於人民素質的文章都稱為“定體問”型公知體。但是,真要追溯起來,我覺得,又得從河殤開始討論起。《河殤》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部記錄片,其時代背景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剛剛開啟。伴隨著外資引入,文化領域許多知識分子也開始睜眼看世界,而面對當時中外無比巨大的差距,他們開始思考原因。最後得到了一個今天看起來有點神奇的觀點:中國以河流、大地為根基的內向式“黃色文明”導致了保守、愚昧和落後;西方以海洋為根基的“藍色文明”天然是開放,積極,先進的。為了發展,中國必須向以海洋為根基的西方“藍色文明”學習,特別是要學習西方自由的制度。不說這個結論對不對,從出發點來說,這是一個頗具深度的新觀點,也開創性的對傳統文化做了反思。在那個年代,是有一定意義的。同年代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則更加直白。

“如果你愛他,送她去紐約,如果你恨她,送她去紐約”。

其主題曲“千萬次的問”,更是一遍又一遍的問自己是否愛“她”,近似絕望的呼喊表現出一個古老東方民族努力融入西方世界的陣痛。(C臺點評)

從方方日記到華為出海,時代選擇了入關學

今天,你能看見的所有公知,所有崇洋媚外的內容,什麼中日夏利營的較量,什麼德國良心下水道里的油紙包,什麼美國霸氣護照,其精神源頭,都源自這裡。這個世界觀的核心是自我否定。說美國好,哪怕美國不好也要說的特別好,本質就是為了保證這個自我否定。

從方方日記到華為出海,時代選擇了入關學

你如果留意一下就會發現,現當代所有的公知,不管說的是啥,不管怎麼說,其思想核心,都是這個“自我否定”。為什麼你收入不高?因為不是自由市場無法發揮你才華啊。為什麼你看病難?不是自由市場醫院沒有競爭啊。為什麼考試那麼累?因為不是自由的素質教育啊。

總之,不是你的錯,而是我們這個傳統這個體制根本的錯。


不僅能解釋國際環境,還能解釋國人的幾乎一切逆境。堪稱萬能萬用無敵方法論。所以從80年代到2008,在這短暫的三十年裡,先自我否定,再提自由和民主成為了解決一切問題的金科玉律,甚至2008年前後,這套說辭都有不小的市場。

重點是,當時的現狀,也對這個說法做了強有力的支撐。美國經濟比我們好,生活比我們棒,連商店裡的商品看起來也高大上,他們工作還沒我們辛苦?why?為什麼啊?苦苦思索的人們只能定體問了啊。小時候看超人,我感觸最大的不是主角會飛,而是紐約的街道和高樓大廈,那時我真覺得這是另一個世界一樣。現在的小孩從小就看慣了高樓大廈,也許很難理解那種文明層面的衝擊感。

從方方日記到華為出海,時代選擇了入關學

理解了這個,你就非常容易理解方方們了。他們成長的年代,正是這個價值觀大行其道的年代,人在年少時所接觸到的事物,決定了其世界觀。

老一代人年輕時接觸到的是英特納雄耐爾,所以他們想的是敢叫日月換新天。

年輕一代人從小接觸到的已經是星辰大海,腦子裡就覺得需要行星發動機。

但中間那一代人,他們睜眼看世界的時候,理想國就是紐約。美國看起來那麼美好,我們什麼都不好,所以我們要好好向美國學。不是他們壞,而是他們真的覺得事情的解決辦法,就是這個。

這個是他們所處時代決定的。為什麼她只記錄醫院裡沒有空床位,病人們無助的躺在走廊的地上,但幾天後火神山,雷神山,方艙醫院拔地而起,無數病人進入其中她就不想寫了。

為什麼她會寫“我一個醫生朋友告訴我又死了多少人”,但更多的醫生朋友冒著危險插管救人,想盡一切辦法治療病人她不願寫。

中國方艙醫院出來時第一天少了幾條電熱毯他們要立馬報道,但美國方艙上線後就兩條凳子他們卻不說了 。

一開始,我覺得這是雙標,後來,我琢磨過來,不是雙標,而是他們的世界觀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寫後半部分。他們也不知道怎麼寫後半部分。


在改革開放的幾十年中,他們已經被旱澇保收的體制滋養得失去了競爭意識,完全沒有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國和世界都已天翻地覆,他們卻依然只能拿著三十年前的那套話語方式來解答世界。面對突然的變局,他們也不知道怎麼辦了。


ps:很多人有反應,為什麼公務員教師等體制內人員似乎更那個一點,原因就在於此,他們的環境競爭不激烈,所以知識體系較外界更新的慢。認知往往還停留在三十年前。


在過去的整整三十年裡,他們都習慣了一上來就“自我否定”然後再展開的說話方式了。自我否定是一切的前提,是終極鑰匙。傷痕文學,新寫實主義,公知體,全是建立在這個地基上的。你不讓他們“定體問”,他們的意識形態世界觀就崩了,後面一切發言就沒法說了。所以,方方日記這個情況的出現,幾乎是必然的,沒有方方也會有圓圓。

他的背後,是新一代人,對於上一代公知,從“定體問”型文章,到崇洋媚外價值觀,再到自我否定型世界觀的全面反對,是河殤一代和新世界一代的交鋒。3 新世界的工業黨那麼,新世界一代,想的又是什麼呢?新世界一代的起源,我認為是2008年,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大家親眼見證了美國的缺陷,伊拉克烏克蘭敘利亞的事實也讓無數人發現,民主不是萬能藥,黑暗中,新一代的年輕人開始思考新的方向。變局中,一些新的觀點開始出現,比如說,工業黨。

工業黨的思路簡單介紹一下就是,我們比不上外國的原因,不在於別的,而在於,工業化時間還短,生產力不夠。為什麼你收入不高,因為國家工業水平不夠,只能賣初級產品,十萬件襯衫才換人家一架飛機,你一個做襯衫的憑什麼和人家造飛機的比薪水?所以,要提高收入的辦法,不是去學別人,也不是跪求什麼有的沒的,而是發展自己的生產力,當你也能造高精尖大飛機的時候,你收入自然就高了。

他的精神源頭是“發展才是硬道理”。近幾年來的產業升級,自主研發,中國製造,全是這個思路下的具體執行。工業黨是新世界一代出現的標誌,有人在河殤之外提出了不同的答案。工業黨的代表,是大劉

從方方日記到華為出海,時代選擇了入關學

他的作品沒有華麗的辭藻和文字,只會用冰冷的事實告訴你,前方沒有烏托邦,這裡也不是家園,宇宙更是一個黑暗殘酷的森林,沒有人會好心幫助你,拿上你的槍,戰鬥到最後一刻。有人評價“新時代最偉大的文學作品不是文人作家寫的,而是一個電廠的工程師”我非常認同。他的作品,是新一代文學的精神之父。文化領域也有人開始思考,最直觀的,我認為是2013年的《中國合夥人》這是一部被低估的電影,他第一次提出了一個明確的問題

“80年代,我有很多最優秀的夥伴選擇去了大洋彼岸,但我親眼看著他們沉下去了”— — 這裡並不是天堂,這裡沒有我們要的答案

從方方日記到華為出海,時代選擇了入關學

4 從內捲到出海但是,工業黨的思路,在現實執行中,遇到了一點問題。財經企業領域,大家發現我們的產品質量比國外好,價格比競品低,但為什麼我們還是做不出我們自己的超級品牌?我們為什麼就還是不賺錢呢?最典型案例,是水泥和鋼鐵,經過多年的埋頭髮展,國內水泥和鋼鐵產量爆炸,結果大家發現鋼鐵廠還是不賺錢,why?這時,有人提出了答案,工業黨的大思路沒錯,但需要一個補丁,除了發展生產力爆產能,我們還得輸出產能,否則就會內卷。這裡又引入了一個新的概念,內卷。

內卷的意思,是當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由於無法繼續擴張,便開始陷入停滯不前的境界,此時,無法對外釋放的力量就會轉向內部,導致內部的競爭壓力劇烈提升。一個最典型最大眾化的內卷場景,是補課培訓。假設一個學區的小孩們要通過考試進入學校,學校錄取名單是200人。一開始,大家都不用補課,但一旦有一個家長讓小孩補課,在考試上取得了優勢,那麼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補課。最終,所有人都報了滿滿的培訓班。那麼,上了這麼多培訓班,真的有好處嗎?答案是沒有,因為學校的招生總人數是不變的,不管你們上了培訓班也好,不上培訓班也罷,學校至始至終都只招200人,並不會變動。所有人都上培訓班,和所有人都不上培訓班,本質上沒有區別。蛋糕並沒有變大,但你為了吃到同樣的蛋糕,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上培訓班這個操作,就是內卷操作。

在商業領域,內卷更是普遍操作,比如說價格戰。你的黃燜雞賣15,我就敢賣10元,你表示跳樓價賣8元,我就錢都不賺6元來賣。大家都辛苦打折,結果大家都沒得賺。你可能覺得世界上哪有這麼傻的商家。但不好意思,真有,前兩年的小米,就是公認的內卷之王

從方方日記到華為出海,時代選擇了入關學

甚至打到最激烈的程度,老闆都要親身上陣拼刺刀。內卷,非常的內卷。

從方方日記到華為出海,時代選擇了入關學

其實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就有內卷的種子,國人自古就信奉一種“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原則。這是傳統東亞社會在擴張到極限無法繼續擴張時,產生的內卷式答案。怎麼做人上人?當所有的道路都被試過,當沒有新的市場進軍時,比別人更能吃苦就成了唯一的選擇。打價格戰,利潤比別人都低,大家都撐不下去熬不住,你就贏了。傳統文化有思維定勢,加上改開後普遍是國外商品進攻國內市場,國內企業在潛意識裡就只會關注眼前的國內市場,所以就形成了大家都盯著國內市場打,瘋狂內卷的情況。而內卷的解決辦法是什麼呢?老外那裡有現成的答案“星巴克肯德基不會和你玩價格戰,人家會全世界開連鎖”

答案是,新大陸

從方方日記到華為出海,時代選擇了入關學

歷史早已經把成功答案告訴你了

從方方日記到華為出海,時代選擇了入關學

日不落,美元體系,go west,開拓西部,這才是藏在自由民主背後的真正答案。中國公司在製造產品時,可能會想著我也許會服務幾千萬的用戶,但微軟這種公司,他立項時眼裡就想著全世界的市場,最後也往往吃下了更大的市場。所以,大家形成了共識。不能這麼在國內市場內捲了,咱們得出海。華為進入歐美,小米進印度,阿里海外出擊,全是在這個思路下的操作。

(為什麼美國盯著華為錘,不止是因為涉及尖端技術,還因為華為是海外拓展排頭兵,錘你就是希望給國內企業一個感覺,海外市場不好混,還是留在國內這一畝三分地吧)全面出海,防止內卷的這個思路,在官方領域,大家可能有一個更加熟悉的名字,

那就是一帶一路。

從方方日記到華為出海,時代選擇了入關學

很多人對於一帶一路不理解,為什麼我們要花錢去給別人修路呢?

假設你是廣東的企業,專門生產荔枝。在物流不發達時,你的荔枝只能賣給廣東,因為如果想要賣到北方,綠皮火車可能要跑三天,中間運輸時荔枝早就壞了。要冷凍運輸,你的成本又上去了。因此,你的市場只有廣東一帶。假設廣東的荔枝需求是100噸,那麼你每年只能生產100噸荔枝。哪怕你能生產再多荔枝也賣不掉,如果還有別的商家也賣荔枝,你們甚至要打價格戰,就要內卷。這是無法避免的。但是,如果基礎交通發達,從廣東到北方只需要10小時,那麼你會突然發現,你的市場一下子大大擴大了。你可以把荔枝賣到北方甚至全世界。假設全國對荔枝的需求是1000噸,則你會馬上擴大產能,開始生產1000噸荔枝。如果各個行業都這麼做,你會發現,全國的物資總量開始增加了,作為消費端的人口也會驚訝的發現,我們突然從物質緊缺的時代,進入到了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

對於中國這樣高人口強產能的工業大國來說,限制我們的,不是我們能種多少荔枝,而是你有多好的路,多大的市場。只要路修的足夠遠,市場足夠大,十萬噸荔枝我都能賣。


把道路這些基建修好,就是最好的產能輸出方式,也是最好的提升國內企業收入的辦法。而國內商品出海獲得了利潤,又可以進一步研發升級了。所以,事實是,哪怕倒貼錢給別人修路,都是賺的。現在你明白,為什麼全世界修高鐵建5G弄的最好的是中國了吧。是不是很驚訝,一個方方日記的問題,最後怎麼跑到一帶一路上來了。


因為所有的一切,本就是連在一塊的。

工業黨--防止內卷--一帶一路--全面出海,這些本質是一件事,一條無數奮鬥者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出來的自強道路。對方方的反對,背後其實是認可這條道路的新世界一代,無法接受方方那套自我否定的口號。兩者在根本上是排斥的。5 入關學新一代已經為自己的這條道路,找到了新的口號。

這個口號的名字,叫“入關”在2020年之前,網上鍵政圈有各種理念,自由派也有,保守派也有,有公知,也有粉紅,但2020年,“入關學”橫掃了整個鍵政圈。因為,伴隨著這兩年國內物質發展工業進步,無數企業進軍海外,一個問題越來越突出。

為什麼我們在國際輿論中一直處於弱勢?

為什麼西方整天發表低智言論抹黑我們居然還有人信?

為什麼嫦娥上天,5G落地,國家都世界第二經濟體了,我們在文化領域依然沒有影響力無法得到別人的認同?

為什麼除了華為,還有很多業內獨步,產品優秀的公司,因為是中國貨而賣不出高價格,遭遇利潤天花板,why?

這些問題,原本是埋藏在各處的,但隨著這次疫情的發展,他被赤裸裸的拋到了臺前。學術圈,影視圈,文化圈,企業界,所有人的疑問,在這裡交匯到了一起,大家迫切的需要一個答案。這是上一代留給我們的最後一個問題。這也是方方們始終無法回答的問題,最終,當他們像過去三十年一樣,拿出那套老話術,認為儘管物質做的不錯,但精神文化上,我們還要反思,還要向西方學習時。新一代失去了耐心,前所未有的質疑聲撲面而來。最終,他們選出了自己的答案— —“入關”入關學的本質其實是一個簡單的比喻,一個淺顯易懂的口號:當前世界主流文化是由美國主導的西方歐美文化,在這種文化體系下,大明(西方,美國)眼裡,我們就如關外的蠻夷,此時你做什麼都是錯的,哪怕呼吸都是錯的,是該被口誅筆伐的對象,是遲早要犁庭掃穴的蠻夷。你覺得只要穿上他們衣冠,祭拜他們的經書,讀誦普世價值就也能成為大明一員?做夢呢看看當年的俄國,看看當年的日本,他們都遵從西方了,但有好結局嗎?你不管做什麼,多順著他們的心意,他們都能給你挑出刺。哪怕你在家吃肉,他們都覺得不對。你還能不吃肉嗎?

從方方日記到華為出海,時代選擇了入關學

方方們老是認為要怎樣怎樣,要反思,我們是缺少了什麼。其實什麼都沒少 ,只要你還在關外 ,你做什麼都是錯的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入關,產能輸出,全面出海。縱橫亞非拉,打進山海關。

等破了京城(華盛頓),鐵騎一路南下,你會發現朝鮮暹羅(日韓歐洲)臣服了,儒學大師(BBC、CNN)拱手來降了,這個時候你就是剃髮易服也有人稱讚。美國不就是這麼來的嗎?誰還記得印第安人?你強大,就會有人研究你的文化。你弱小,別人就是不在乎你。

所以最重要的是要證明自己的強大,而不是去懇求“核心世界”的接收。

當你不能證明自己是一個足夠強大的文明的時候,你永遠被當成蠻夷,你最精彩的文化內容,也只能是羌笛胡音。我就是個發展中國家,大家眼裡的第三世界蠻夷,不要想那些有的沒的

入關前不要抱著聖賢書胡思亂想,入關後自有正統儒學大師為我所用。”

是不是有點簡單粗暴?實際上,從解放時的光腳不怕穿鞋,到改革開放的黑貓白貓,再到如今貿易戰時代的入關,事實證明越是大道理,往往越是簡單粗暴直觀,越是簡單粗暴的理論和口號,越能吸引群眾。

從方方日記到華為出海,時代選擇了入關學

這個口號讓當前的很多疑問迎刃而解。

比如之前我一直不明白,大疫當前,為什麼歐美人如此排斥口罩的作用。有位老哥用入關學解釋,說這是大明士子絕不肯屈膝建州風俗,當時我就如醍醐灌頂,疑惑全無。國外媒體一直吐槽中國,所以中國用了這個戰術,他們眼裡不到萬不得已是不好用的。


川普的各種貿易保護+退群操作是在幹什麼呢?建長城啊,防止跟你的產能騎兵打肉搏戰啊。


為什麼海外輿論我們老吃虧?因為你一野韃子經書讀的再好,能有江南大儒說的話一般擲地有聲麼?更何況連辯經的擂臺都設我宅院裡,關門送客一聲令下你連開口和我辯的資格都莫得。


為什麼一直只看到我國媒體疲於奔命地回應別人拋出的問題,連一點點對別人的質疑都不敢做,因為他們心態上就覺得別人才是世界燈塔大明,經書都是別人寫的,怎麼和別人辯啊。這個口號,也讓很多原本晦澀的指導方針通俗易懂。

你說,我們要一帶一路,產業升級強化供應鏈 ,大家聽不懂,也不知道有什麼好處。

你說,關外市場太小了,大家都苦哈哈的,要吃肉就得入關,產業升級就是整備兵器,強化供應鏈就是聚集精兵,產能輸出,企業出海,揚帆全世界就是入關

喝最烈的酒,造最利的刀,吃最大的市場槍在手,跟我走!殺四郎,搶碉樓!大家瞬間就懂了

從方方日記到華為出海,時代選擇了入關學

這是一個顛覆性的觀點,非常簡單粗暴,看起來也有不少的問題。

他也不是由嚴密的論文提出,而是大家在討論過程中逐漸討論出來的。但當他成型的那一刻起,短短几天內,橫掃了整個鍵政圈。

他整合了堅信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工業黨,也整合了為內卷所困的年輕人,還為企業出海提供了理論基礎,甚至開始對外輸出的網文作者都對此共鳴。

原本零散的碎片連成一片,所有人在時代召喚下發出了同樣的聲音。時代選擇了他,新世界找到了自己的口號。

跨過硝煙,越過山海,新世界就在前方。

新世界,從來只屬於勝利者

別說了,入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