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那碗上墳面


李軍:那碗上墳面


清明,作為中國傳統重要的祭祀節日,在合陽人心目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遊子雖為生計常年奔波忙碌於外地,卻也不忘回鄉祭祖!合陽人自古以來就一直用自己的獨有方式表達對祖先的敬仰與敬意!

在合陽馬,黑,新,這一帶有這樣一種祭祀品,那便是“上墳面”,那麼為啥馬、黑、新,這邊一直以來將麵條作為清明祭祀品呢?原來在過去,比較貧窮,能吃上面食便是最好的飯食,因此合陽人認為呈獻一碗麵條,就是是對親人長輩的最高禮遇!

過去,上墳掃墓是男人的事,女人是不能去的。在清明節這天,女人也沒閒著,要準備一碗"上墳面”。上墳面以手工擀制方能顯真誠!正午時候就開始揉搓和麵,面要和硬,下工夫反覆搓揉成團,用擀麵杖均勻地將麵糰擀開,撒上乾麵粉,小心翼翼摺疊成若干層,使用專用切面刀熟練地切成韭菜寬的長細麵條。“上墳面"代表著家庭主婦的做飯手藝,也代表對家族祖先的尊重程度,做出的面,講究"薄、筋、光、亮、細”,平時不下工夫是難以勝任的,也會留下笑柄。下到鍋裡的面經過幾煎翻滾,用笊籬撈出,倒入早已晾涼的清水中,再撈出,潑上熟油,推開在案板上,經過這過程,麵條更加筋道光亮。


李軍:那碗上墳面


裝碗。給祖先上墳是大事,在合陽會為上墳面配備專門的碗。合陽上墳習俗千百年,因此有的碗也是代代相傳!上墳面裝碗、面要盛滿,以顯示對祖先的敬重!

裝盤。農村招待客人總少不了方盤,方盤上面擺上碟子菜,就是對客人最大的尊重。因此祭祀,自然離不了方盤!方盤上面放上四碗麵條,再擺上四雙筷子,其莊嚴和隆重瞬間便能體現!

紅袱裹盤。方盤擺好麵條之後,就會用紅袱子將方盤打包,以便提攜方便!有的還喜歡將方盤包袱挑到鐵鍬上,這樣一出門,人就知道這是要給祖先上墳去了!

當然上墳不僅要帶面,酒和燒紙也必不可少!農村的燒紙都要打斜折壓,這一做法也是代代相傳!

上墳去的路上,大人扛著鐵鍁,小娃提著放麵碗的竹籃。一路上大人都要不停地回憶講述家庭歷史,講述家風家規,講述怎樣學習繼承前輩精神,怎樣做人處事等等。現在看,上墳掃墓的過程,也是學習傳統,傳承思想,接受教育的過程。

看到這些,想起以前清明上墳時的那碗”上墳面”,依然是那樣的莊嚴和隆重。任憑時代如何進步,祭祀用品如何創新,怎麼也改變不了一碗普普通通的“上墳面"在心中的那份神聖和富含的意義。在農耕文明時代,清明上墳掃墓的風俗,其實是圍繞農時逐漸形成的。這時候春風和煦,百草綠茵,鳥語花香,陽氣旺盛,正是開始春耕春播的大好時節。上墳的目的,就是祭告先祖,要開始農作,祈願先人保佑農耕順利,五穀豐收,全家平安。


李軍:那碗上墳面


到了墳地,首先要解開包袱,在墳頭正對方擺上祭祀麵食,把碗中的面,用筷子挑出,轉圈撒在墓地周圍,口中還要念念有詞:清明來咧,收錢吃麵咧,天上的烏兒也來吃些…-一直以來,上墳時為啥要用麵條作為祭品,而且還要喚來鳥兒也來吃些。近日和一老者探討,他一語道破,我也很認同他的觀點。他說:麵食對於農村人講,就是最好的飯食,呈獻一碗麵條,也是對親人長輩的最高禮遇。把麵條撒在墓地上,名義上敬獻逝去的親人,其實就是喂鳥,讓餓了一冬天的鳥兒,在春天這個還沒有什麼果實的季節,有點食吃。這也是先人們與大自然天人合一、包容共處的和諧和智慧。

然後下跪磕頭,頭要磕夠五個,成為“全祭”,“全祭”是對祖先最大的敬仰,同時祭酒,酒撒地之後,就開始焚燒紙錢,合陽人認為紙錢必須焚燒徹底,這樣逝去的先人們才可以收到!

待焚燒祭拜之後,後輩人總不忘給祖先墳頭添新土,鏟雜草,以告慰不曾遺忘先祖!當然合陽的傳統祭祀禮品並不止麵條,在合陽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有上墳燕窩饃,甚至有些地方也有以炸油雲祭祀祖先的!

如今合陽隨著社會的發展,祭祀禮品已不再受傳統祭祀禮品所限制。任憑時代如何進步,祭祀用品如何創新,怎麼也改變不了曾經的那些傳統祭祀品在人們心中的那份神聖和富含的意義!

庚子年春於彌闋齋


分享到:


相關文章: